(完整版)3-6岁学习指南+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52.01 KB
- 文档页数:7
目录说明 (1)一、健康 (3)(一)身心状况 (3)(二)动作发展 (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9)二、语言 (14)(一)倾听与表达 (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17)三、社会 (22)(一)人际交往 (22)(二)社会适应 (27)四、科学 (31)(一)科学探究 (31)(二)数学认知 (36)五、艺术 (41)(一)感受与欣赏 (41)(二)表现与创造 (43)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1 —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全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 3(一)身心状况 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科学)目标小班中班大班年龄特点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是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感知、操作活动来进行,它与幼儿的“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
幼儿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相对较差。
3-4岁的幼儿行为的目的性较差,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
4-5岁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周围世界。
此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是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但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认知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经验的获得将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4-5岁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5-6岁幼儿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逐渐能够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一些浅显的规律。
这时,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5-6岁的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提高,开始能够理解量的相对性,部分地开始理解数和量的守恒和包含关系,能掌握“左右”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5-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开始萌芽。
1、对周围的事1、抓住各种事宜的机会鼓励和满足幼儿喜欢探索的需求。
1、鼓励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事物(动植物、人物、石、水、沙、泥等自然物1、通过观察和欣赏等活动,引导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与奇妙(色彩缤纷、自然形态、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为幼儿简单的、自发的探索活动(如敲打物体;将玩具、树叶等往器皿里放,看如何盛满;用棋子反复滚着玩等)创造与提高宽松的环境。
3、关注幼儿所关注的事物和现象,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幼儿关注流水、地上掉落的花籽、花瓣、地上的小洞等)。
4、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使幼儿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产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5、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引发幼儿对事物简单的数、量、形、空等特征感兴趣和有好奇心。
和木块、布、塑料、纸)、现象(天气、颜色变化、沉浮、磁铁吸铁等)以及变化的简单规律,并从中体会到愉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科学)软硬、粗糙、光滑、滚、转、停等)及人们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如推、拉等)。
3.、引导幼儿初步知道常见生活用品的用途及与人的关系。
4、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沙、水的特性,体验事物特征,如多少等简单的量的特征。
料等)和工具(剪刀、尺子、漏斗、筛子、各种容器等)进行简单的尝试和探索。
3、引导幼儿能认识较多的和常见的科技生活用品(微波炉、榨汁机、录音机、洗衣机、空调等),并能初步知道这些用品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4、引导幼儿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特性及颜色的变化、物体的溶解和沉浮等现象,并能根据某些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
5、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活动,感受比较的过称和结果,获得初步的比较能力。
极思考与尝试。
2、设置情境和提供机会,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积极猜想、收集信息、尝试实验和解决问题。
3、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通过连续观察、探究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和规律,尝试学习简单的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4、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引导幼儿了解风、电、水、太阳等对人的益处和危害,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5、在各种活动中,支持、鼓励幼儿感知和主动探索可接触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喜欢玩声、光、电、磁、颜色变化、物体沉浮等的游戏,体会周围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6、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物体的相同点、不同点、结构及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
7、在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常用工具(如订书器、打孔器、曲别针、涂胶器、小锤子等),体会人的聪明与智慧,并能积极地进行大胆想象。
8、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科技生活用品(vcd机、cd机、烤箱、电脑等),初步知道其功能及用途,能对简单的用品进行操作,并能初步理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趣。
儿通过感知、操作比较2-3个物体间常见量(如大小、长短、厚薄等)的差别。
4、提供成双成对的物体,帮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体验物体的对应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利用环境和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用对应的方法体会物体数量的多或少(4个物体以内)。
3-6岁学习指南幼儿教育培训指导纲要实施细则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3-6岁幼儿的研究指南提供实施细则。
通过以下步骤,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的研究和发展。
2. 制定研究目标在幼儿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目标应基于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
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应协调合作,确保研究目标的制定与幼儿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3. 确定研究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确定适合他们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教材。
内容应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以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
4.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活动应寓教于乐,注重互动和合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营造研究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包括安全、舒适和富有创造力的空间。
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6. 评估和反馈定期评估幼儿的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观察、记录、测试等多种形式,以确保幼儿的研究进展和发展需求得到有效地监测和支持。
7. 家校合作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应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
通过定期沟通和互动,共同关注幼儿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幼儿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3-6岁学习指南幼儿教育培训的实施细则。
教育培训机构和家长应参照该细则,积极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培训措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全文)2012-10-15 15:13: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人参与(3)中新网10月15日电教育部日前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其官方网站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
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指南具体内容如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3(一)身心状况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艺术)目标小班中班大班年龄特点1、能够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
1、支扌寸、鼓励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尝试探索身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声响,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快慢,并从中获得没得感受。
2、提供优美动听和形象鲜明的歌曲、器乐曲与舞蹈等音乐作品,引导幼儿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尝试以自由律动参与欣赏,活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支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形象突出、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4、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从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景物中获得没得感受,并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
5、为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1、支持、鼓励幼儿在进步感知、探索和体验音乐的强弱、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色的变化中获得美的感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歌谣、歌曲和生活中的节拍与节奏,从中感受韵律美。
3、提供内容丰富的简单音乐作品,支持、鼓励幼儿体验这些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初步感知音乐的开始、结束、前奏和二拍子与二拍子的不同。
4、支持、鼓励幼儿主动寻找和发现周围环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5、支持、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并表1、提供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辨别音乐中重复、对比及变化明显的乐句或乐段,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2、鼓励幼儿通过体验,感知与发现差异明显乐曲的不冋,如进行曲、摇篮曲、舞曲,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3、通过有趣的游戏引导幼儿模仿、记忆节奏短句和旋律短句,从中体验节奏美和旋律美。
4、激发幼儿对观看舞蹈的兴趣,从明显的服装、动作中理解舞蹈所表达的含义,获得美感体验。
5、支持、鼓励幼儿主动寻找和观察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事物,不断丰富美的体验,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并对事6、提供题材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认识作品所表现的事物,感受作品的美感特点,初步了解表现的方法。
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指南具体内容如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3(一)身心状况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 (1)一、健康 (3)(一)身心状况 (3)(二)动作发展 (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9)二、语言 (14)(一)听与说 (14)(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18)三、社会 (22)(一)人际交往 (22)(二)社会适应 (27)四、科学 (31)(一)科学探究 (31)(二)数学认知 (35)五、艺术 (41)(一)感受与欣赏 (41)(二)表现与创造 (43)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三、《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全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3(一)身心状况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全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3(一)身心状况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语言)
相应反应。
3、是否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4、是否喜欢听故事,能理解其大意。
5、是否喜欢看图书,有初步的爱护图书的意识。
经验相关的语言信息。
3、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想
法,喜欢提问。
4、是否喜欢听儿童文学作品,会复述故
事、续编故事,初步会仿编诗歌。
5、能否初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持
续阅读一段时间。
问题。
3、是否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4、是否爱提问题,会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5、是否能够创编儿歌、故事。
6、能否自主、专注地阅读,理解画面及图书内容,
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7、是否有初步的图形、符号观察和辨别能力。
8、能否会根据需要收集和使用信息。
(一)听与说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全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录说明1一、健康3(一)身心状况3(二)动作发展7(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二、语言14(一)倾听与表达14(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三、社会22(一)人际交往22(二)社会适应27四、科学32(一)科学探究32(二)数学认知37五、艺术43(一)感受与欣赏43(二)表现与创造45说明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社会)目标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年龄特点3-4岁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
对父母有着很强烈的情感依恋,对经常接触的人也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呢的需求。
同时,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4-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
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
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5-6岁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教育内容与要求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1、创造机会,使幼儿使用自己的姓名,知1、通过谈话、对比等方法,使幼儿感受自1、创设开放性环境,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愿望和活动计划,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文案大全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语言)
相应反应。
3、是否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4、是否喜欢听故事,能理解其大意。
5、是否喜欢看图书,有初步的爱护图书的意识。
经验相关的语言信息。
3、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想
法,喜欢提问。
4、是否喜欢听儿童文学作品,会复述故
事、续编故事,初步会仿编诗歌。
5、能否初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持
续阅读一段时间。
问题。
3、是否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4、是否爱提问题,会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5、是否能够创编儿歌、故事。
6、能否自主、专注地阅读,理解画面及图书内容,
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7、是否有初步的图形、符号观察和辨别能力。
8、能否会根据需要收集和使用信息。
(一)听与说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