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6
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宁波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省辖市,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缘,东临东海,北隔海峡与上海相望,东南与福建接壤,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宁波有着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自西汉建县以来,宁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宁波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这使得宁波在贸易、航运和国际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如今,宁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
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宁波的GDP达到1.7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2万元。
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世界五大港口之一的宁波港位于城市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之一宁波在制造业方面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石化、电子信息和纺织等行业方面。
宁波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如华东电力、美的集团、格力电器、耐克、罗兰贝格等。
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在宁波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宁波也致力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宁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如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宁波大学科技园,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宁波还积极引进外资和人才,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环境。
除了经济发展,宁波也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的交通便利,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
宁波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居民享受到全面的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宁波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氛围浓厚,拥有优良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
宁波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经济枢纽城市,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地理位置: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3.4万人。
全市辖象山、宁海二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
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
鄞州六个区。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
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海。
整个甬江流域,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宁波简称“甬”。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
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
隋开皇九年9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
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
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
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
关于宁波的描述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一些关于宁波的描述:
1. 地理位置:宁波位于浙江省与江苏省交界处,东邻上海,南接杭州,北靠苏州,西濒东海。
2. 历史文化: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宁波就是江南水乡的重要港口城市,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天一阁、灵隐寺、保国寺、鄞州博物馆等。
3. 经济发展: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制造业包括汽车、机械、电子、纺织等行业。
4. 城市面貌:宁波城市面貌整洁美观,有着浓厚的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中心有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天一阁、保国寺等,同时也有着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如购物中心、金融中心、学校等。
5. 美食文化:宁波美食文化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食城”。
宁波菜以清淡鲜美、营养丰富著称,其中著名的美食有江豚、海鲜、汤圆、鄞州姜糖等。
宁波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美食文化,值得人们前来探索和体验。
宁波介绍简短
宁波,坐落于浙江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港口之一。
宁波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
宁波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并存。
其中,天一阁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
天一阁建于明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馆之一,也是全球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馆内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如《四库全书》等。
此外,还有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作品。
宁波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天童山风景区”等。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是宁波市区内的一处大型湖泊,是宁波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天童山风景区位于宁波市区东北部,是宁波市内最高的山峰,也是宁波市民登山爱好者的聚集地。
登上山顶后,可以俯瞰整个宁波市区。
宁波还有许多美食,如“宁波老字号”、“宁波小吃”等。
宁波老字号是宁波市一些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餐饮企业的统称。
宁波小吃则是宁波市的特色小吃,如“汤包”、“鱼丸”、“鸭血粉丝汤”等,口味独特、美味可口。
宁波的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
近年来,宁波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在国际贸易、造船、化工等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
宁波市政府也积极推动“互联网+”、“众创空间”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为宁波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同时也在经济发展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宁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宁波概况导游词【篇一:宁波导游词】宁波导游词宁波市共辖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宁海、象山二个县,市区分江东、江北、北仑、镇海、海曙、鄞州六个区,市区面积1033平方公里.宁波简称”甬”,是一个象形字,上如钟钮,下如钟形,中间两横如钟带,因宁波境内有一山峰似覆置大钟,故名.早在周朝就有了”甬”地的称谓.宁波古时称明州,因有四明山得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朝廷置明州,州治在今鄞县鄞江镇,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一个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宁波一直沿用至今.来到宁波,我们要从什么角度去了解它?它又是怎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呢?我们可以概括的认为宁波共有四张名片.我们先打开第一张名片,这张就是宁波装,俗话说:”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国人用”衣食住行”来概括生活的最基本内容,而衣排在最前面.韩非子说:”人无羽毛,不衣则犯寒”,到了现代社会,服装不仅仅是人类用来御寒护体的,更是人类智慧文明最直露和最实用的审美物化体现,自1998年中国首家服装博物馆在宁波诞生,中国自有龙袍以来,有意义的服装变革大抵只有两次,一次为公开实用的胡服骑射,二为作宣言的中山装.从前的人们除他们的住宅外,都是靠衣服来表示地位的尊卑,完全限制了个性特征,而西服的出现却能体现出人类对于健全体魄的憧憬,在”五口通商”后,外出谋生的宁波裁缝,用高超的祖传手艺,给外国人(当时称红毛人)制作西服,因此,”红帮裁缝”应运而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到中国的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套西服,第一家西服店,都出自宁波人之手. 20世纪90年代,宁波服装步入了它的黄金期,现有1600余家企业,年服装生产力占全国的12%左右.宁波的服装业被认为是未来中国服装业中最有希望与中国服装业一争高低的一个板块.好,现在大家都各自检查一下,各位身上穿的是否有宁波的服装,如果没有,晚上等我们住下来后,大家赶快去买,因为在将来,也许你会因穿有宁波服装而骄傲,(开个玩笑).宁波服装名牌可以说是群星灿烂,”雅戈尔”、”杉杉”、”罗蒙”。
|宁波宁波,简称甬,是中国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工业总产值浙江第一。
中文名称:宁波 外文名称: Ningbo Municipality ,旧译:Ningpo 别名: 甬城、甬上 行政区类别: 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海曙等6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 政府驻地: 海曙区 电话区号: 0574(+86) 邮政区码: 315000 地理位置: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 面积: 9816平方公里 人口: 760.57万(2010年) 方言: 吴语—甬江小片—宁波话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著名景点: 月湖,天一阁,老外滩,梁祝文化公园,东钱湖等机场: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 火车站: 宁波站,宁波东站,宁波北站车牌代码:浙B汉语拼音: níng bō市树: 樟树 市花: 茶花时区: 东八区(UTC+8)著名高校: 宁波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宁波市 行政区划▪ 北仑区 ▪ 慈溪市 ▪ 奉化市 ▪ 海曙区 ▪ 江北区 ▪ 江东区 ▪ 宁海县 ▪ 象山县 ▪ 鄞州区 ▪ 余姚市 ▪ 镇海区目录宁波市总面积9816平方千米,全市共有163个街道、78个镇、11个乡、2576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
宁波市行政区划市辖区县县级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宁海县、象山县余姚、慈溪、奉化编辑本段人口专业市场截至2006年底,宁波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56个,包括消费品综合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类型市场等。
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中国裘皮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交易市场,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向海外延伸。
一、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全市总面积9363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6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568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61.2亿元。
2006年宁波综合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综合竞争力在2004、2005和2006年连续三年名列内地城市第6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宁波连续两次名列前十强。
中国社科院2005年公布《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宁波仅次于上海,名列第二,被评为城市金融生态一级城市。
港口作为宁波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706.8万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宁波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完善,优势产业包括纺织服装(服装、家纺、装饰用与工业用纺织业)、汽车配套产业(汽车关键零部件)、日用家电业(吸油烟机、空调器、洗衣机和热水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高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化开关设备)和机械工业(模具业和塑料机械业)。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商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宁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商贸城市,自秦朝开始,商贸往来已见端倪,至唐朝渐成规模,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明末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
一份宁波的地理报告宁波地理报告一、引言宁波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使得宁波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强市之一。
本报告将对宁波的地理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介绍。
二、地理位置宁波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濒温州,西北与绍兴相连。
宁波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4′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
三、地形地貌宁波地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区分布广泛。
宁波的主要山脉有天童山、象山、横店山等。
其中,天童山是宁波的一大名山,也是宁波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宁波地形多样,山地、平原、丘陵和河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四、气候条件宁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雨。
年平均气温约为16-18摄氏度,降雨量较为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宁波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和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水域资源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
宁波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的港区面积广阔,港口设备齐全,货物吞吐量居全国前列。
宁波的水域资源不仅对海洋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宁波的旅游业和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六、自然资源宁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最为重要。
宁波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重要产区之一,拥有多个石油气田。
此外,宁波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石灰石、花岗岩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丰富为宁波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七、人文景观宁波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
如天一阁、天童寺、宁波博物馆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一、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全市总面积9363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6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568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61.2亿元。
2006年宁波综合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综合竞争力在2004、2005和2006年连续三年名列内地城市第6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宁波连续两次名列前十强。
中国社科院2005年公布《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宁波仅次于上海,名列第二,被评为城市金融生态一级城市。
港口作为宁波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706.8万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宁波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完善,优势产业包括纺织服装(服装、家纺、装饰用与工业用纺织业)、汽车配套产业(汽车关键零部件)、日用家电业(吸油烟机、空调器、洗衣机和热水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高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化开关设备)和机械工业(模具业和塑料机械业)。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商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宁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商贸城市,自秦朝开始,商贸往来已见端倪,至唐朝渐成规模,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明末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
一、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全市总面积9363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6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568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61.2亿元。
2006年宁波综合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综合竞争力在2004、2005和2006年连续三年名列内地城市第6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宁波连续两次名列前十强。
中国社科院2005年公布《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宁波仅次于上海,名列第二,被评为城市金融生态一级城市。
港口作为宁波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706.8万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宁波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完善,优势产业包括纺织服装(服装、家纺、装饰用与工业用纺织业)、汽车配套产业(汽车关键零部件)、日用家电业(吸油烟机、空调器、洗衣机和热水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高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化开关设备)和机械工业(模具业和塑料机械业)。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商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宁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商贸城市,自秦朝开始,商贸往来已见端倪,至唐朝渐成规模,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明末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
宁波的特点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Ⅰ型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优越: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西接绍兴,南邻台州,北濒杭州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和内陆的重要枢纽。
2.自然条件优越:宁波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位居世界前三,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
3.经济实力雄厚:宁波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拥有着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国际贸易。
宁波的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产业发达,同时还拥有着广泛的进出口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4.历史文化悠久: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宁波还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天一阁、保国寺等。
5.生态环境优美:宁波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宁波的湖泊、河流、森林等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是一个宜居宜
游的美丽城市。
总的来说,宁波具有港口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
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宁波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实地考察。
宁波介绍简短
宁波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
它以其富饶的土地、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
宁波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天一阁、月湖、凤凰山和灵隐寺。
天一阁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私家藏书楼阁,被誉为东方图书馆。
月湖是一座美丽的人工湖,周围环绕着山峦和花园,是宁波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凤凰山则是宁波市区最高的山,登山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城市全景。
而灵隐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是佛教名山之一。
除了旅游景点,宁波还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宁波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清淡、鲜美、鲜嫩著称。
著名的宁波菜包括宁波酱鸭、油爆虾、盐水鸭等。
在宁波,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当地美食,领略其独特的风味。
总之,宁波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宁波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正在考虑旅游目的地,不妨考虑一下这个港口之城。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
全市辖鄞县、象山、宁海三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
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五个区。
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
人口统计2005年我市人口统计情况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年末全市总人口556.7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3.4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2.08‰。
宁波经济2006-07-24 13:23:15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2005年宁波综合竞争力名列我国200个大中城市第十二位,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六。
宁波在内地城市中的排名一直稳居前十位,2004年和2005年均排名第六。
综合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第一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5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增加值1201.8亿元,增长12.2%,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964.1亿元,增长15.2%。
三次产业比为5.3:55.3:39.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3873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超过4700美元)。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5764个。
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5亿元。
组织2.8万名失业人员、7.5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转移培训,培训就业率在60%以上。
全市共7万名失业人员在政策帮扶下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万名。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已连续三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2%。
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
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全年达到218万亩。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经受住了考验,有效减轻了倒春寒和两次台风带来的影响,全年预计农业总产值增长4%左右。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到11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重工业比重达到63%,比去年全年提高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至三季度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80.7亿元,增长26.8%,高出同期工业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16.49%。
服务业呈现领先发展的好势头。
预计全年服务业增长领先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内外贸易、交通运输均保持快速增长,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会展、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拓展成效显著。
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年末全市总人口556.7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3.4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2.08‰。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比上年增长9.6%。
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758元,增长4.2%。
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
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8.4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上年增长11.3%。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3元,增长8.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4平方米。
工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其中,国有控股工业1195.1亿元,增长23.8%;股份制工业741.4亿元,增长27.4%;私营工业1377.6亿元,增长21.2%;外商投资工业822.3亿元,增长28.1%;港澳台商投资工业857.1亿元,增长34.8%。
轻工业总产值1743.5亿元,增长20.1%;重工业2978亿元,增长26.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67变化为1:1.71。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增速趋缓,部分行业表现较佳。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利润254.4亿元,实现利税428.1亿元,分别增长3.4%和4.8%。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14分,同比呈下降趋势。
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利润增长在10%以上。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效益较好,实现利润增幅分别为10.5%和22.9%。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
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缺水少电等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GDP17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GDP增速为近6年以来最高。
全市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
港口、交通、邮电和旅游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
全市新建成沿海码头泊位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新建集装箱泊位7个。
新增吞吐能力1634万吨、280万标箱,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7亿吨和520.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9%、30%,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第二和第四位。
集装箱全年新开航线40条,累计达到147条,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吞吐量87%;9200万标箱的“地中海帕海拉”轮成功靠泊,标志着宁波港步入国际重要节点港。
交通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24.4亿,同比增长6.9%。
新增高速公路42.3公里,总里程达到226公里。
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113公里,全年新建公路589公里,新建桥梁263座。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4.2万人公里;全市货运量1.7亿吨,货运周转量745.1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34.5%。
民航旅客进出港吞吐量达到237万人,同比增长28%,宁波栎社机场正式批准为国际机场。
旅游业实现大幅增长。
全年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接待国内游客2352万人次,增长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8.4亿元,增长23.8%。
接待入境游客43.8万人次,增长36.1%;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增长62.1%。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第一产业投资2亿元,下降12.7%;第二产业投资755.8亿元,增长38.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52.5亿元,增长38.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4.9%;第三产业投资612.6亿元,增长11.9%。
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302.6亿元,增长28.5%。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投资所占比重达26.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
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完成176.7万平方米、268.4万平方米,分别下降51.2%和17.6%;竣工房屋面积624.6万平方米,增长6.4%,其中住宅481.5万平方米,下降1.5%;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66.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380.2万平方米,占81.5%,分别下降9.7%、10.9%。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222.3亿美元,增长33.5%;进口112.6亿美元,增长19.6%。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3.4%和15.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4个和7.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质量有新提高。
新批合同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10%。
外资项目的平均单项规模由上年的743万美元扩大到1022万美元,增长37.6%。
全市新批第三产业项目125个,合同利用外资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4%;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8.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
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0%;新批境外企业97家,增长18.3%;其中新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14个,增长40%。
城建、环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3公里,市区启动“五桥四路”项目。
加大内河整治力度,总投资达5000万元。
积极应对因持续高温干旱和频繁的台灾汛情,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21100万吨,日平均供水量81.1万吨,同比增长12.7%,日最高供水量98万吨。
社会客运中巴车的公交化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收购社会客运中巴线17条,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51条,投入公交车辆499辆,改造资金约14600万元。
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250公顷,其中市区约100公顷。
完成了居住区占绿毁绿专项整治工作,城区累计完成复绿面积达3.6万平方米。
拆迁非成套房10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
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
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北仑电厂脱硫工程完成投资的14.2%,镇海电厂油改气项目总投资23.1%,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完成30%的工程量。
编制完成《甬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科学规划污染防治措施;确定了宁波化学工业区等3家工业园区和中华纸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全市有105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宁波保税区通过省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
巩固扩大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工作成果,全市建成烟控区25个,面积356.3平方公里。
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2.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2分贝。
市花市树2006-07-24 12:44:17市花:茶花市树: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