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一: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二: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字词:拟定、勋鉴、奔赴、踌躇、黯然平平安安光荣殉职狂轰滥炸原封不动情不自禁自我安慰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呢?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三、自读自悟,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
2、交流感受: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喃喃”“紧锁眉头”)。
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3)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伟大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课文背景的了解和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解释。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
2. 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1)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六、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中体现的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会毛泽东等革命先烈的英勇3.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将毛泽东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英雄人物的事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英雄人物的事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答疑惑。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与精神。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语感。
(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自我。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书写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回答课后问题的准确性。
3. 学生书写课后练习题的质量。
4. 学生写读后感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英雄人物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背景和历史事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
2.教师简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课文中的“忠骨”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志愿军牺牲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志愿军为什么会牺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志愿军牺牲的悲壮和崇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志愿军牺牲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4.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描写方法,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小学语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案5篇小学语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案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_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_的时代。
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播放_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
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
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
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
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
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三则《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之一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教学过程出示资料,导入新课◆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自主阅读.读通全文◆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个性阅读,自主感知◆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感情朗读.深化感悟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布置作业,领悟写法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之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忠诚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记录在课本上。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品读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调查身边的长辈,了解他们心中的英雄故事,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2. 情感教学:以情促知,以知传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打算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相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一般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丧子后极度哀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打算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宏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会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今日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一般人的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留意纠音:“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探讨沟通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
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光荣牺牲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哀思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选择过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情感世界,以及他的英雄情怀。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英雄情怀,理解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
2.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英雄情怀。
3.2 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及课文基本内容。
4.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3 深入解读: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英雄情怀。
5.4 讨论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文本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了解学生对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
七、课后作业7.1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毛泽东的其他事迹,加深对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理解。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4.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毛主席,感受一代伟人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胸怀和伟人品质。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毛主席在面对丧子之痛时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资料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抗美援朝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课文背景。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牺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就讲述了毛主席在面对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交流汇报:课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在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以及在面对是否将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抉择时,最终决定将儿子安葬在朝鲜。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的悲痛,第二部分是毛主席艰难抉择后决定将儿子安葬在朝鲜。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此时的内心感受。
交流汇报: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句话通过毛主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巨大悲痛。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毛主席在面对是否将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抉择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交流汇报:毛主席既有着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和不舍,又有着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局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最终,他强忍悲痛,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中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来看——3、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yu流、郁郁葱葱……(4)朗读指导: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d.课件点击数字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
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体会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革命先烈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请大家翻开课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新课导入】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和语气。
读完课文后,请简要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2.字词学习(1)生字卡片展示,请同学们认读并组词。
(2)理解词句的含义,如“忠骨”、“英勇”、“坚定”等。
【深入分析】1.课文赏析(1)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2)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2.课后拓展(1)查阅有关革命先烈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巩固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节奏。
3.词语填空,如“青山处处______忠骨,何须马革______还”。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品质。
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后作业】1.课后阅读有关革命先烈的书籍,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迹。
2.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