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可爱的地球》互联网搜索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可爱的地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苏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1课可爱的地球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1.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介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可爱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如地球的大小、地理位置、地球构造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况:地球的大小、地理位置、地球构造等。
2.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污染、资源枯竭等。
3. 保护地球的方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况、地球的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内部构造、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发言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环节一:地球的基本概况1) 地球的大小:通过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表面积等。
2) 地球的地理位置: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3) 地球构造:讲解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结构。
3. 教学环节二:地球的环境问题1) 气候变化:介绍全球变暖、极地冰盖融化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2) 污染:分析空气、水、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3) 资源枯竭:讲解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日益减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4. 教学环节三:保护地球的方法1) 节能减排:介绍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 垃圾分类: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和实施步骤。
3) 绿色出行:倡导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6.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球基本概况的理解、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保护地球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1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1-1 可爱的地球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1.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介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可爱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形状特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难点: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活动(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小学六年级语文《可爱的地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
(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感受作者的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的特点吗?地球为什么被称为“可爱的地球”?2.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
(3)全班齐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讨论地球的可爱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地球可爱的例子,进行讲解。
4.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注意读音、书写。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
5.感受作者情感(1)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喜爱地球?(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喜爱地球的句子,进行讲解。
6.写作练习(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可爱的地球”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讨论写作思路,列出提纲。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点评。
(2)布置作业:调查地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1.可爱的地球教课目的:1.让学生从我国初次载人航天飞翔获取成功的案例中,感知国家的强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停息息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研究宇宙的无穷神往,进而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神奇的踊跃性。
2.培育学生对资料采集、整理、解析、概括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渐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经过采集资料,睁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领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教课准备:1.请学生在课前采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初次载人飞翔的有关报导和资料。
2.让学生采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资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4.采集林林总总的全世界旅行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看看谈谈,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采集的对于神州五号飞船初次载人飞翔的有关报导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指引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我们漂亮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议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研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容颜1.我们此刻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认识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到现在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凭证呢?2.学生交流。
3.对照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议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切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一样?学生察看总结,教师增补。
指引学生谈谈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讲话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切的原貌是如何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议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稳固活动:《科学畅想,游览太空》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
要求将本课学习的不过进行串连,模拟宇宙飞翔,谈谈看到的状况。
《可爱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等。
2.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况: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等。
2. 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生物等。
3. 地球的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4. 环境保护:环保意识、环保行动、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况、自然环境、资源。
难点: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况、自然环境、资源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地球图片、环保案例等。
2. 教学素材:相关文章、视频等。
3. 小组讨论材料:纸张、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况。
3. 案例分析: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保护的措施。
5. 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列举自己身边的环保行动。
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写下自己的体会。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九、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方案。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讲解地球的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资源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节约和保护资源。
第一课可爱的地球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时间:第周星期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可爱的地球》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第一课时
3、师生课前准备:
⑴学生收集有关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以及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资料。
⑵教师课前准备有关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有关报道录像和图片资料,同时准备有关介绍地球的一些科普音像资料。
⑶教师准备地图、地球仪(七个)等教具。
⑷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指定组长。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地球》,分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1、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与大洋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收集材料,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了解与认识地球是为了今后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
3、让学生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安排了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地球的重要内容。
自古到今,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等状况。
在长期的探索中,人类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不大并且极普通的行星之上,这只是近几百年的事。
当人类跨入宇航时代并步入太空的时候,才真正有机会从地球以外来俯视我们这颗星球的全貌。
认识地球是学
生理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热爱地球的前提。
长期以来,科学研究的成果已使人类形成一个共识,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认识地球形状的特点,地球仪的构成,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具体位置;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演示法
1、在介绍地球仪上的有关知识时,主要要讲清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2、进行“模拟海边看航船”的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天地对话
1、问:同学们知道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的名字吗?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有关的查阅,能很快地回答)
2、2003年10月15日19时58分,进入太空的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与家人通了“太空电话”。
也请同学们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百度视频搜索】
3、从录像资料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舟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用你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证明。
小组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的佐证材料更具说服性。
在学生汇报后,展示一组地球图片。
【百度图片搜索】
2、讲授: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
3、演示实验:请六位组长站在讲台前,教师另请一位同学站在五米远处将两只纸船中的一只沿地球仪表面推行,请这六位同学记下自己的体验,将另一只在视线水平处与桌面平行的方向推行,也请这六位同学记下自己的体验。
请这六位同学汇报自己的体验,两次实验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海边看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可以推定——地球是一个球体。
4、由地球形状的特点引入地球仪的学习。
【百度百科】地球仪
互动:大家都来转一转、摸一摸、看一看地球仪,说一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讲授:在同学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介绍地球仪的有关概念,并讲解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提问:真正的地球有多大呢?通过毛泽东的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地球赤道的周长。
5、提问: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资料,来看在太空中对地球的观察。
【百度视频搜索】
提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地球主体呈什么色?为什么?
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上的地球表面陆地海洋比例图,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海陆分布大势。
看看说说——认识大洲和大洋
1、开展地球仪学习活动,让各小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大洲和大洋多。
2、出示东、西半球教学挂图,进行大洲大洋概念的比较。
⑴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指出七大洲、四大洋。
⑵比一比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大小,再比一比东、西两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小。
⑶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赤道,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比一比,南、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哪个大。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想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反思:
1、本课的活动较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较多,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较高,在课堂组织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2、本课侧重于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利用地球仪、地图确定七大洲和四大洋,图片、录像、学生的交流合作都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在运用地球仪认
识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同时进一步了解地球上不仅有陆地和海洋,而且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
3、通过在东、西半球图上找陆地和海洋,比较大小,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得学生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大小有了更深的认识。
4、在利用教学地图让学生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具体位置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本上的图进行小组合作,同桌的同学一人说名称另一个在地图上指出来,并交换一下,这样同学们对地图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