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宋诗重点中学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2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知识点真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一、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校书七兄①李冶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③岸,莫忘几行书。
注①本诗是女诗人李冶写给自乌程前往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赴任的“七兄”的。
校书:“校书郎”(官名)的省称。
②乌程:今浙江吴兴,李冶家乡。
③大雷:在今安徽望江。
南朝诗人鲍照途经此地时曾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
(1)颈联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借代、拟人。
出句,以“仙棹”代指“七兄”所乘之舟;对句,用一“伴”字,赋予寒星以人的情感。
(2)骨肉关切之情。
(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颈联营构了什么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作结,情味悠长。
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孤灯、寒雨之凄凉,湿竹、浮烟之迷惘。
(2)搁置明朝离别之痛,珍惜眼前尽欢酒杯,衬托之下,使相逢难得、不忍别离之情表达得更加悠长深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注]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1-2-2题组1巩固基础1.(2019·淄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的写景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2)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宋)孔文仲①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桡:船桨,这里借指船,一作“桥”。
1.上片点明了本词的写作意旨为,感情基调为。
(2分) 参考答案:伤高怀远愁(每空1分)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6分) 答:参考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在春风中飘落比作嫁给东风,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给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独守空闺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民夫宋伯仁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3.这首诗前三联,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参考答案:叙事民夫(每空1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②对劳役繁重、饥寒交迫的百姓的同情。
③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注],余亦辞家西入秦。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精品练习“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桡:船桨,这里借指船,一作“桥”。
1.上片点明了本词的写作意旨为,感情基调为。
(2分) 参考答案:伤高怀远愁(每空1分)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6分) 答:参考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在春风中飘落比作嫁给东风,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给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独守空闺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民夫宋伯仁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3.这首诗前三联,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参考答案:叙事民夫(每空1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②对劳役繁重、饥寒交迫的百姓的同情。
③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专题限时集训(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二)(限时40分钟)1.(2018·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了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苏轼不服老的壮志豪情;而本诗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C[C项,“已真心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作者的一种不服老的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作者此时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杜鹃花得红字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步骤内容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不分版本综合提能练(一) 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时间:40分钟总分值:99分)1. [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11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注]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谩嗟:空叹。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其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5分)答:(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2.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11分)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 霜禽:冷天的鸟。
(1)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试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6分)答:(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5分)答:3.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注]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贺铸:北宋词人。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其什么特点?(5分)答:(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对点练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草碧完颜璹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注]。
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栏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注】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3.(2018·贵州贵阳市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4.(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宋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
的描绘。
B.“养成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
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
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
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
而
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诗题的“竹”字。
解析:选BC 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
不是对新竹的描绘。
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视听结合的手法”。
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
分析。
(6分)
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参考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
卧其间,逍遥自在。
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
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虚心劲节的竹
竹,枝干修长,空心劲节,“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还虚心”。
竹子的虚心劲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吻合,所以古诗词中的竹子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
题李愬①画像(节选)
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
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 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
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鞬櫜:盛弓箭的器具,此指背着弓箭拜见
丞相。
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
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
诛杀了。
C.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
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
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E.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而议论本身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解析:选BC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不杀
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
C项,应是“类比”的手法,诗歌前四句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勋相类比,非对比。
(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深谋远略,大将风度。
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
之中,胜利可期。
②厚待将士,气度非凡。
李愬像他父亲一样厚待将士;“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
李愬破敌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
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