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不给“出嫁女”土地补偿款构成侵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例及分析(一)•日期:•作者:•来源:农村大众•【】•在农村,因为土地承包而产生的纠纷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备述,现在挑选较为典型的几类纠纷,请山东省海那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朋友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评述,并对相关法律条文作出解释,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一定的帮助。
出嫁、离婚、丧偶承包的土地怎么办【案例一】王女是王村人,26岁嫁到赵村,在出嫁之前王村村委会分给王女承包地亩,双方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
王女出嫁后一直居住在赵村,但没有在赵村承包土地。
王村村委会以王女已经出嫁且已不在本村居住为由,口头通知王女她所承包的亩土地已被村里按照规定收回。
王女多次同王村村委会交涉,要求继续承包王村的土地,遭王村村委会拒绝。
最后,王女将王村村委会告上了法庭。
法院判决:王村村委会强行收回王女承包地的行为无效,该亩土地由王女继续承包,并由王村村委会赔偿因此给王女造成的损失。
【评析】王女在出嫁后,尽管不在原所在的村居住,但在新的居住地并没有取得新的承包地,因此应继续承包其原承包地。
被告王村村委会以原告王女已出嫁并不在本村居住为由将其亩承包地收回,违反了法律规定,王村的乡规民约不能对抗国家的法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妇女,在该土地被征用时,有权依法分得土地征用的补偿费。
【释义】妇女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受到保护,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和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外,对妇女在结婚、离婚或者丧偶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法律还作出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
1、妇女结婚的,嫁入方所在村应当优先解决妇女的土地承包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出嫁女原籍所在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先承包的土地。
2、妇女离婚或丧偶后,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其已经取得的承包地应当由离婚或丧偶妇女继续承包,发包方不得收回;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新居住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尽量为其解决承包土地问题,未解决前,原居住地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解决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之我见关键词: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引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力增强,利益分配增加,由此引发出不少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
此类纠纷牵涉面广,涉及的人数众多。
[1]当事人之间矛盾尖锐,法律关系复杂,处理的难度高。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曾试图以行政手段解决,但由于缺乏政策依据而躲躲闪闪。
部分法院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又因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而解决不够彻底。
一旦裁判不当,将引起“出嫁女”和其他村民均不满意。
而作出判决后,往往也难于执行,导致双方矛盾加剧。
但是,这类纠纷如不能最终得到妥善解决,可能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有关部门应从立法、司法、行政上明确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本文在现行的法律、政策框架内,对“出嫁女”权益纠纷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尝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出嫁女”权益纠纷的成因和困惑1、封建宗族观念和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农村中封建宗族思想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往往曲解村民自治的本义而滥用自治权,侵害“出嫁女”的合法权益。
2、利益驱动。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不同的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相同。
在富裕的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好,村民获得的分红和享受的集体福利较多,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些农村“出嫁女”为了能够继续享受村集体福利,结婚后本可以迁移户口的也不愿意将户口迁走。
[2]而部分已转为城镇居民并外迁的人员又将自己的户口回迁,企图以户口为突破口达到参与分红和享受集体福利的目的,从面引发纠纷[3]3、主体法律地位不明。
“出嫁女”在有些地方又称为“外嫁女”,通常指已婚并到夫家居住的妇女,但“出嫁女”权益纠纷的原告不仅有“出嫁女”,但也有“出嫁女”的子女、入赘女婿、丧偶、离异的妇女及其继子女等,她(他)们认为其财产分配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得不到解决而起诉。
村民小组能否成为民事诉讼主体日期:2007-03-17 中国妇女报刘海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已有6年的张女士坚决不认同这句话:“这是对出嫁女权利的排斥。
该我所得的,就应该给我。
”她一纸诉状将娘家村里一村民小组告进上海市崇明县法院,要求村民小组补发土地补偿款。
法院经过审查受理了这起案件,并于近日作出判决,支持了张女士的诉讼请求。
组规:出嫁女不享受小组分配张女士是崇明县中兴镇居民,1993年,当地政府在张女士所在的生产小组占地建造居民小区,集体土地被上级征用后,该镇某村第二村民小组将所得的土地征用费进行了分配,但张女士称,她自2001年起分文未得。
“我同本村2组其他村民一样,应该同等享受有关土地补偿费。
”张女士说。
2001年,她出嫁后仍将户籍、承包田保留在该村村民小组,户主为张女士的父亲。
据张女士透露,由于她丈夫的户籍不在涉案的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以此为借口,从2001年起停发她的土地补偿款。
2005年10月17日,张女士将村民小组告进崇明县法院,要求村民小组给付土地补偿费5040.69元。
这起案件在法院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村民小组有没有诉讼主体资格?村民小组能不能成为被告?法院经过再三讨论,最终受理此案。
村民小组在法庭上称,1993年,村民小组已制订队(组)规,明确“女儿结婚后,户口迁出本生产队,同时不享有村民小组的一切分配”。
所以,已经嫁出去的张女士不应再享有土地补偿费。
判决:小组村民就该享同等权益法院认为,张女士能否享受系争的费用,应看张女士是否为集体组织成员,其是否仍在集体组织内承包土地。
从查明的事实看,张女士结婚后户籍仍留在中兴镇某村第二村民小组处,因此应认定张女士仍是这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张女士婚后未在丈夫所在的村委会取得承包地,因此与其本村民小组的其他居民同等享受有关土地补偿费分配。
法院据此作出判决,某村民小组给付张女士土地补偿费5000余元。
崇明县法院判决后,张女士发现她的权益继续遭到侵犯。
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审民事判决书⼴西壮族⾃治区桂林市临桂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桂0312民初1010号原告:黄某1,男,2013年6⽉26⽇出⽣,汉族,住桂林市临桂区。
法定代理⼈:粟某,⼥,1985年2⽉6⽇出⽣,汉族,住桂林市临桂区。
法定代理⼈:黄某2,男,1980年11⽉13⽇出⽣,汉族,住桂林市临桂区。
委托诉讼代理⼈:陈祖权,⼴西桂成(桂林)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
负责⼈:粟林⽣,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
负责⼈:粟明得,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第三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巷内村。
负责⼈:粟个养,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基头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基头村。
负责⼈:粟德喜,该⼩组长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基头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基头村。
负责⼈:粟林华,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
负责⼈:粟运宝,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第⼆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
负责⼈:粟得弟,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第三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补底⼭村第三村民⼩组。
负责⼊:粟个⼩,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棠村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棠村。
负责⼈:粟⽕养,该⼩组长。
被告: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甫门村村民⼩组,住所地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粟村村委会甫门村。
负责⼈:粟⽟桂,该⼩组长。
“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摘要]现实中一些“出嫁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已引起各方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由此引起的村民资格认定标准不一以及村规民约缺乏审查机制,是侵害“出嫁女”权益的最主要手段。
应明确“农村集体”的主体地位,采纳“户口与综合考虑”为村民资格的认定标准,并建立村规民约的审查机制。
[关键词] “出嫁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村民资格;村规民约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出嫁女”土地权益纠纷愈演愈烈,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均明确规定妇女与男子有同样的权利,但现实中一些“出嫁女”的权利却得不到保护,如何有效地保护“出嫁女”土地权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所指“出嫁女”,特指由于婚嫁关系离开本村(娘家村)而户口仍留在本村的妇女,或者是户口虽然迁出但本人依然在本村生活的妇女,也包括“倒插门女婿”入赘到本村的男性。
至于本人与户口同时离开本村的妇女,由于其不再具有本村村民资格,因此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一、“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困境第一,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受传统的“从夫居”、“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出嫁女”是土地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
现实中许多“出嫁女”出嫁后,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情形下,原有的承包地就被强制收回。
另一现象就是在重新发包的过程中,不再发给“出嫁女”承包地。
在有些地方,“出嫁女”尽管仍留在本村内生活居住,但申请宅基地使用权时未获批准。
不能获得征地补偿款更是“出嫁女”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另外,由于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利益,包括各种股份分红、长远的社会福利等。
第二,村规民约滥用自治权。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规定了“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对于在中国农村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发挥村民自治的灵活性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却正是这些立意美好的村规民约,成为了某些人用来侵害“出嫁女”土地权益的挡箭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失地出嫁女法律保护研究马瑞杰1,杨留强2(1.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法院,河南巩义451200;2.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石家庄050035)摘要:司法实践中,存在出嫁女在娘家和婆家均未取得承包地,在娘家是否保留承包地无法确定等典型问题。
原因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权利固化与身份变动冲突,权利宣示和权利保护脱节,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分离。
基于此,保护出嫁女的土地权益应当兼顾权利稳定与权利平等,赋予出嫁女司法救济权,促进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相统一。
关键词:出嫁女;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保护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67-03出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出台各项规定加以解决。
尽管制度上已经非常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存在。
一、出嫁女失地的典型案例(一)出嫁女在娘家和婆家均未取得承包地案例一:祁某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前,从北豆村嫁入宋营村并落户。
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过程中,祁某娘家所在的北豆村实行的是“大稳定、小调整”办法,北豆村以祁某出嫁且户口已经迁出,不属于本村居民为由收回祁某的承包地。
祁某婆家所在的宋营村实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办法,祁某在婆家也未取得承包地。
祁某以宋营村民委员会和北豆村民委员会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宋营村民委员会赔偿粮食款、安置补助费、征地安置保险费,并享有被占土地的一切待遇;要求北豆村民委员会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以原、被告之间的纠纷因能否承包农村土地引发,该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征地补偿问题不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为由驳回祁某的起诉。
(二)出嫁女在娘家是否保留承包地无法确定案例二:王某与刘某系夫妻,育有一子两女。
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前,王某一家五口人均有承包地,长女王甲、次女王乙先后出嫁外村并将户口迁出,独子王丙婚后育有一子。
花都区新华街莲塘村外嫁女行政裁判书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案件起因
三、案件经过
四、法院判决
五、结论
正文:
一、背景介绍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莲塘村,近年来因涉及外嫁女权益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起发生在这个村庄的外嫁女行政裁判案例。
二、案件起因
事情起因于莲塘村村民委员会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时,未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外嫁女相应的补偿,导致外嫁女权益受损。
外嫁女们认为村委的行为侵犯了她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经过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审查了相关证据材料,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陈述。
法院认为,根据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嫁女在征地拆迁中应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村委的做法违反了法律规定。
四、法院判决
最终,法院判决莲塘村村民委员会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外
嫁女们相应的补偿。
同时,法院还要求村委在今后的征地拆迁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
这起外嫁女行政裁判案例的判决,对于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了广大基层组织,在开展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冯燕(—),女,陕西延安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一系讲师。
2010年2月第13卷第1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 oc ial Sciences Editi on)Feb .2010Vol .13No .1[政法论坛]村规民约与相关法律规定冲突之思考———以农村出嫁女的土地权益受侵犯为视角冯 燕(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一系,陕西 西安 710043) 摘要:近年来,出嫁女要求土地赔偿金等维权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些案件大多是因当地的村规民约以“民主决策”的名义所行的侵犯妇女合法土地权益的行为所致。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体现,但其内容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应当由特定的机构予以审查,以便明确其违法的法律责任及可诉性。
关键词:出嫁女;村规民约;法律规定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1-0100-03 案例简介:小芳(化名)自出生起就与父母同住在陕北郊区自家的老屋里。
1993年她嫁给了与其一起做生意的本市一小伙(城镇户口),一年后他们有了一儿子。
按照当时的政策,孩子的户口随母也落在了村里。
随着这几年陕北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范围日益扩展,小芳所在的村也由昔日的郊区被圈进了城里,包括小芳母子在内的村子里所有人的户口一夜间都改姓了“非农”。
很快,小芳就发现自己和儿子还是被抛弃了———村委会发放的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并没有他们娘俩的,让她费解的是,嫁到村里尚不到半年的“外来妹”却可以顺理成章地领取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这一做法的依据仅仅是本村的村民公约。
在全国范围内,因为婚姻而被村委会以“民主决策”的名义侵害权益的农村妇女越来越多。
村规民约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应该由谁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农村妇女的村民身份究竟由谁说了算?这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而引起笔者的思考。
第二章案例分析1、案例情况:2009年1月5日,A市房地产企业B通过拍卖方式取得C市一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1万平方米,出让年限50年,出让价款5千万。
当天,房地产企业B与C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2009年1月20日,房地产企业B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付清全部国有土地出让价款。
2009年1月30日,房地产企业B持出让合同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付凭证,按规定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
请问:1、本案例中谈的是哪类土地法律关系?2、本案例中土地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3、房地产企业B应向何机构申请土地登记?4、房地产企业B何时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5、如果房地产企业未按规定申请土地登记,土地出让合同是否有效?答:1、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2、主体是C市国土资源局和房地产企业B,客体是国家有偿出让给土地经营者或使用者的特定土地上的权利;P19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4、2009年1月30日(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5、有效(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2、案例情况:甲和乙系同学,关系较好。
甲因个人投资原因急需用钱,遂将其购买的一套房产以市场价格转让给乙,并签订了房屋转让合同。
由于甲和乙较熟,房屋转让合同签订后,甲就将房屋交给了乙,乙也搬到该房屋居住。
但甲和乙一直未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
后来,甲由于资金紧缺,又将房屋转让给了丙,双方签订了房屋转让合同并办理了过户登记。
丙准备收房时,发现房屋被乙占有,遂发现甲一房两卖的事实。
甲和乙关系也因此恶化。
请问:1、本案例中转让了两次的房屋,是归乙所有,还是归丙所有?为什么?2、甲和乙签订的房屋转让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答:1、丙。
因为甲和丙签了合同并办理了过户登记,而乙没有办理过户登记。
2、有效。
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十六名出嫁女状告村委近日,昌吧法院依法审理了16名出嫁女状告村委的行政案件。
昌邑市某村付小玉等16名出嫁闺女,因该村不给发放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而将村委告上法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当地反响很大。
付小玉等16人结婚后,户口仍在原籍昌邑市某村,因所在村地处市区,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
该村土地不断被征用,所征用的土地补偿和生活补助费该村按照分地人口数平均分配给了有土地的村民,付小玉等16人因出嫁,虽然户口仍在本村,村委却没有给她们分配土地,也未将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发放给她们,使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为此,她们16人分别拿起法律的武器,向法院提起诉讼,均要求村委站发土地补偿费9000元及20XX 年、20XX两年的生活补助费800元,共计9800元,并与村委对簿公堂,打起了民告官的行政官司。
被告村委在开庭时答辩,未给原告付小玉等16人发放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是经过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全体党员大会通过的,也经过了原告家长的同意,并且村委会是按照该村村规民约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因此并无不妥。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仅对辖区内的集体土地行使管理权,而且对被征用耕地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享有管理权,对不需要安置的,应将土地补偿费和因减少土地的生活补助费预以发放。
原告作为该村村民,农业户口,理应与其他村民享受同等的分配受益村。
被告不发放原告土地补偿费和生活补助费没有法律依据,应予纠正。
原告要求村委补发土地补偿费及生活补助费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据此,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0条、第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0条之规定,分别判决:由村委发放16名出嫁女打赢了她们的官司,也使村委认识到过去的老传统老习惯是违法的,嫁出去的闺不是泼出去的水,作为有户口的出嫁女,也应该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
村委会不给“出嫁女”土地补偿款构成侵权裁判要旨
村委会将本村的荒地转让给乡企业管理站,并获得土地补偿款。
村委会以“村民集体讨论”的方式通过了这笔土地补偿金的分配方案,但“出嫁女”莫新初未在其列,理由是“莫新初已嫁到外村”。
而莫户口一直在村里,并在村里承包责任田,履行了村民义务,理应同样获得土地补偿金。
村委会以莫是“出嫁女”为由拒绝分配土地补偿款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侵害了莫的合法权益。
案情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莫家坪村的“出嫁女”莫新初状告村委会,称村委会通过的一项决定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2年11月18日,村委会将本村荒田荒地出让给朝阳乡企业管理站,得补偿款270万元。
村委会以“村民集体讨论”的方式通过了这笔土地补偿金的分配方案,即每位村民可分得补偿金9000元,但“出嫁女”莫新初未在其列,理由是“莫新初已嫁到外村”。
而莫则认为自己虽嫁,但其和儿子一直在村里居住,户口也一直在村里,并在村里承包责任田,履行了村民义务,理应同样获得土地补偿金。
村委会以莫是“出嫁女”为由拒绝分配土地补偿款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侵害了莫的合法权益。
但村委会以莫新初系已婚妇女及其子女户口没迁走的不享有分配权为由,未分配土地补偿款给莫新初和其13岁的儿子,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莫新初将村委会告上了法院,要求判令村委会给付其及其儿子应享有的土地补偿金共计18000元。
裁判
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从朝阳乡企业管理站所得的土地补偿款270万元为征地人对被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该补偿款应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要是具有该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就应该平等享有分配的权利。
而二原告一直生活在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莫家坪村,为该村民小组的成员,并履行了村民义务。
被告以原告属已嫁出妇女为由剥夺原告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拒绝分配土地补偿款的行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莫家坪村民小组二组补发给原告莫新初、莫义建(莫新初之子)土地补偿费各9000元,合计18000元。
本案案件受理费730元,其他诉讼费182元,合计912元,由被告承担。
宣判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莫家坪村民小组二组不服,以“被上诉人莫新初、莫义建已不具有上诉人村的村民资格,不能享受村民待遇;原审判决上诉人补发被上诉人土地补偿费错误,上诉人虽与朝阳乡企业管理站签订了征地协议,但该协议未完全履行,上诉
人暂时取得的270万元,还不属于上诉人的土地补偿款,上诉人只是将该款借给村民,并未分配给村民,且上诉人有权将钱借给那些村民,或不借给那些村民;原审判决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向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原判,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桂林中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双方争议的核心是:
一、关于土地补偿款的属性问题
综合上诉人莫家坪村二组的分配荒地款方案、借支分配方案等本案全部证据分析,上诉人分给村民的土地补偿款具有普遍性和福利性的特征,不符合借款的法律特征,应属于土地补偿款分配。
其主张是借款,但既无借款合同,也无借款种类、用途、利率、期限及还款方式等约定,因此,缺乏证据证实,法院不予认定。
二、关于原告“村民待遇”资格的认定问题
男女平等,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
被上诉人莫新初婚后有权将户口留在原籍,其户籍未迁出,仍然是莫家坪村二组的成员,其子莫义建户口随母亲,因此,被上诉人莫新初、莫义建是上诉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待遇。
上诉人以莫新初婚后户口不迁出为由拒绝给予其母子村民待遇的理由不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不予支持。
三、关于本案是否由法院受理的问题
上诉人分配土地补偿款是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为基本单位分配的,其拒绝分给被上诉人,被上诉人有权以此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以维护其正当权利。
上诉人关于本案不应由法院受理,被上诉人无本案诉讼主体资格的上诉理由没有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原审判决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5月12日,桂林中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