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导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了解泰戈尔、冰心及相关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背诵这两首散文诗。
掌握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体悟诗的意蕴。
【学习重点】1、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知识链接】2、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4、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闻(气味)。
并蒂.(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姊.妹(zǐ):姐姐和妹妹。
莲蓬. (péng): 莲花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实。
菡萏..(hàn dàn)即荷花。
攲.斜(qī): 倾斜;歪斜荫.蔽(yīn): .遮蔽;庇护繁.杂(fán):繁密遮.蔽(zhē):荫蔽【合作探究】(一)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答案: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一夜的工作》导学案设计汨罗市弼时中心小学宋汨娜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练习运用“读——画——批——议——悟”五步学习课文,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作者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方法指导:1、利用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词义;2、朗读课文,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一、自学提纲1:①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用“”画出)②这句话中的中心词是什么?(用“△△”标出)③你从中心句中读懂了什么?二、自学提纲2:①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用“————”画出)②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用“▲▲”标出)三、自学提纲3:①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用“═══”画出)②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用“○○”标出)③请以“总理啊,您的工作那么劳苦,但是您的生活却又是多么简朴!”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后话。
四、提出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们探讨?五、知识链接:查找关于周恩来的故事、诗歌、图片等资料,说说“我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
【课堂探究案】方法指导: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质疑释疑,大胆发言。
3、读悟结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集选课文片段投影或总理生平及工作生活的影像片段。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初中夜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夜有什么印象?二、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5分钟)1. 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篇赞美夜的散文。
三、课文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语气、节奏和情感。
3. 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夜色温柔”、“星光闪烁”等。
2.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教师总结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夜的作文,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会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作业布置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导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区分联想和想象,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有关传说①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
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②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缥piāo 缈miǎo 鲛jiǎo②解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⑴朗读《天上的街市》,思考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
第二节,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⑵朗读《静夜》,思考诗人具体写了什么?那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写了: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4.在文中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603 155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质疑。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的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二.整体感知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醉花阴》——孤独寂寞(轻);《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初中语文《夜》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对夜的感受和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本文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夜的感受和描绘。
2. 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夜》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对夜的感受,如神秘、寂静、安宁等。
2.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作品背景。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夜》,感受作者对夜的描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孤独、无助等。
3. 学生讨论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黑暗、困境等。
三、运用夜的形象反映社会现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夜的形象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社会的不公、人们的苦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夜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夜的感受和思考的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夜》,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夜的描绘,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夜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夜的诗词或文章,如《静夜思》、《夜宿山寺》等。
2. 提问:你们对夜有什么印象?夜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2.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关于夜的作文。
2. 背诵课文,加强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夜》导学案(教师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夜
一、新课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喧.(xuān)响夜莺.(yīng)欢嚷.(rǎng)沉浸.(jìn)
2.作者简介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
但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
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在音乐中感受夜的静谧和美好。
2.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与点拨齐读这首诗歌。
3.全班自由朗读诗歌,并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交流点拨】《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交流点拨】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二)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交流点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用词等方面考虑)
【交流点拨】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
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欢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欢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
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夜的静谧)河水松林夜莺秧鸡(静态)
(夜的美丽)溪水月色大河青草(动态)
(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拓展延伸
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交流】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