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学校仪式教育刍论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一、仪式教育的概念及特点仪式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场所、时间和形式下,通过特定的仪式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仪式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仪式教育具有正式性和规范性。
仪式教育通常在一定的场所和时间进行,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仪式规范,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参与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规范和有序。
仪式教育具有感染力和激励力。
仪式教育通常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形式进行,能够通过神圣的仪式环境和庄重的仪式仪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
仪式教育具有传统和文化的内涵。
仪式教育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通过仪式的形式和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文化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
仪式教育具有教化和塑造的功能。
仪式教育通过庄重的仪式形式和精神内涵,能够深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上进行教化和塑造。
仪式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仪式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往往融入了校园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通过庄重的仪式形式和精神内涵,能够传承和弘扬校园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仪式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往往以激励和感染人心的方式进行,在仪式中传递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仪式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不仅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仪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仪式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认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义务,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仪式教育的实施与效果、仪式教育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
仪式教育是传统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与现代科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当今高校里,仪式教育已经成为广受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
仪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自信、沉着、责任感、的集体荣誉感和道德感,形成团结、和谐、向上的精神氛围,同时也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有助于维护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仪式教育的实施与效果三、仪式教育的改进与创新1.使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信号将音视频或其他数据实时传送到接收端用户终端的技术,它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传输数据,适用于各类网络访问终端,可以满足许多特定场合下的需求。
利用流媒体技术来进行仪式教育,不仅可以使它更加现代化、数字化,也可以使其更加普及化,让更多的人受益。
2.举办大型公开仪式大型公开仪式在高校内部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例如,毕业典礼、运动会等等,这些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也感受到了校园的大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这些仪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也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声誉。
3.开展“文化盛典”高校可以针对某个特定专业或学科领域,举行一个定期的“文化盛典”。
利用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学术水平等,活动时间可以长短不一,可以在学期末或新学期开学之前进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总之,仪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一、仪式教育的概念和特点仪式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仪式形式,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活动和仪式感的营造,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的约束、塑造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培养集体主义情怀和团队精神的教育形式。
仪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 象征性:仪式教育是通过象征性的活动来传达教育目的。
比如,在高校开学典礼中高唱国歌,既是对国家的爱与敬意的象征,也是对个人心灵的激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2. 仪式感:仪式教育通过仪式感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庄严与崇高,学生由此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重要性和责任。
3. 集体意识:仪式教育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精神激励:仪式教育通过强调学校精神、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教育目的,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心无旁骛,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1. 塑造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仪式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礼仪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构建健康的道德体系,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道德教育。
例如在重大节日或重要场合,学生们可以通过合唱国歌、敬献花篮、悬挂红旗等形式,强化对国家、民族、集体的尊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 培养集体主义情怀和团队精神高校仪式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举行校庆、运动会、举办艺术节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历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团结协作、分享荣誉、勇攀高峰”的理念。
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仪式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强调学校的精神内涵、文化传统、社会责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推进和加强。
4. 带动学生参与文明行为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相关仪式,营造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个体责任感和行为规范,同时推进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1. 引言1.1 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仪式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各种庄重的仪式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自己和集体的期望。
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通过仪式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仪式教育的定义和特点仪式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既定的仪式和仪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庄重肃穆:仪式教育通常在特定的场所和时间进行,要求参与者肃穆庄重,尊重敬畏仪式本身,这种庄重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仪式感和仪式意识。
2. 规范性强:仪式教育有一套明确的规范和程序,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这种规范性强的特点有利于统一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3. 社会文化性:仪式教育中所涉及的仪式、礼仪等往往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4. 感知和感悟:仪式教育通过具体的仪式形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进行直观感知和深刻体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想品质。
5. 教育导向性:仪式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导向明确的教育形式,通过仪式的方式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
2. 正文2.1 仪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第一,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举办各种纪念国家重要节日、英雄纪念活动等仪式,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第二,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
在仪式教育中,通常会强调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文明礼仪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从根源上培养自觉遵守规范的好习惯。
本演讲稿将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推进文明礼仪建设。
一、文明礼仪的意义文明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们在交活动中讲求的一种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更表现在对待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公共场所的良好秩序维护等方面。
文明礼仪的实施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文明礼仪对于学校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
学校是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加强文明礼仪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公共意识。
文明礼仪可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一所文明礼仪优良的学校将会为人们所称赞和喜爱,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报考。
二、学校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学校作为培育新一代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更需要落实到各个方面的教学和管理中。
以下是几条建议:1.树立先进典范,树立榜样。
学校可以在校内寻找一些文明礼仪方面做得很好的学生,给他们进行表彰,树立他们为大家学习的典范。
也可以邀请一些来自社会的优秀人士前来学校讲座,给学生进行现场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明礼仪观念。
2.开设文明礼仪课程,贯穿全年级。
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置一门文明礼仪课程,由专门的老师教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门课程可以贯穿全年级,让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接受不同层次的文明礼仪教育,从而形成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
3.强化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组织学生对公共场所进行巡检、组织文明礼仪文艺演出、组织校外文明旅游,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公共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
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
引言部分介绍了仪式教育的定义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中分析了仪式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探讨了仪式教育的方式和形式,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改革与创新。
在结论部分指出仪式教育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效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后改进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仪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地位、方式、形式、发展趋势、改革、创新、形式主义、实效性1. 引言1.1 仪式教育的定义仪式教育是一种通过特定的仪式、仪表和仪式化的活动来进行教育的方式。
它是一种具有仪式感和仪式成分的教育形式,通过一定的仪式和仪式化的程序来传递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仪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通过仪式和仪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身心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手段。
仪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其强调仪式感和仪式化的过程。
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仪式化的活动,学生可以在身心上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和激励,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教育内容。
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当今社会,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重要的教育实践手段之一。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仪式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仪式教育可以传递和弘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进行仪式教育时,可以通过庄重、庄严的仪式内容,向学生传递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仪式教育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校园文化和学校的理念融入到仪式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仪式活动时既得到心灵的滋养,又能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仪式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各不相同。
而仪式教育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到共同的仪式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归属感。
在开学典礼中,学校可以通过进行新生入学仪式、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让新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加强他们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仪式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仪式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庄重、庄严的礼仪形式,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
学生在参与仪式活动时,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符号、传统仪式和文艺表演,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仪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虽然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仪式教育应该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不能空洞化和形式主义。
仪式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
仪式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仪式形式中。
仪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仪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范行为,传递和弘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进行仪式教育时也要注意充实内涵、与实际相结合,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仪式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宣传和引导。
仪式可以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学仪式、宿舍升旗仪式等。
仪式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庄重肃穆。
仪式教育在形式上要求庄重肃穆,让学生在典礼的仪式感中感受到教育的庄重性。
二是集体向心。
仪式教育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学生们的向心力。
三是教育性。
仪式教育除了在仪式形式上体现出庄重集体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仪式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仪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和仪式礼仪。
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仪式感,并学会仪式礼仪的规范行为,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修养。
仪式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仪式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仪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
高校仪式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引。
仪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仪式教育缺乏实践性。
一些仪式活动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仪式教育的效果需要厘清。
虽然仪式教育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具体的效果还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研究。
仪式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仪式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仪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同时要关注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仪式教育是一种通过举行各种具有仪式性质的活动,来引导和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心灵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既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文将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仪式教育是一种具有神圣、庄重的仪式活动,通过参与仪式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氛围,这种仪式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活动的过程,学生会自觉遵循仪式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身的高尚品德和文明礼仪。
2.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仪式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活动,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仪式教育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方式,通过参与各种仪式活动,学生会深刻领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1. 仪式活动缺乏深度目前一些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往往只是形式上的纪念与庆祝,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的教育意义。
一些纪念活动仅仅停留在纪念的层面,缺乏对历史事件和英烈事迹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学生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的倾向,缺乏内心的感悟和自觉的行为改进。
2. 学生参与度不高一些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缺乏精神感召力,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懈怠和漠不关心的现象。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仪式课程”建设作者:徐洪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7年第11期仪式是什么?在法国电影《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狐狸有一段对话。
狐狸说,“它(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
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
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
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从狐狸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是含有教育意蕴的活动。
学校教育也应如此。
有教育专家指出,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课程,一种人生体验。
正如新教育人朱永新教授所说:“学校文化一旦走向成熟完善,都会拥有美妙优雅的仪式、节日和庆典。
这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活标本,也是学校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
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更需要我们把仪式教育课程化,将仪式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助推剂,使学校教育更加充满活力。
一、仪式教育的困境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出了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等要求。
于是,我们也看到在众多的学校中,升旗仪式、入队仪式、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各种仪式令人炫目。
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每次活动过后,老师、学生都会有疲惫感,我们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收获,也并没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些在许多人看来理想信念正确的仪式似乎没有发挥出我们预想的功能。
现实教育中的仪式出现的困境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仪式教育无效或者失效的现实。
1.多形式化,少教育意蕴“仪式”变为“形式”已经成为现实教育中不少学校的真实写照,学校对仪式活动是否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否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并提升其思想认识关注较少。
据某报调查表明当下仪式作秀成分多,秉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仪式太少。
成才之路
仪式教育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活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在学生的人生关键节点,学校组织的开学典礼、结业典礼、入队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有打动和感动学生的效力,其中的教育思想可以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影响。
正是这些仪式及其仪式感,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但如今,仪式教育在一些中小学校存在着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教育意义的现象。
一、学校的仪式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下,很多家长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比赛等活动,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节点赋予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留下美好回忆。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人生关键节点的仪式感颇为重视。
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仪式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有形无神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上,有些学生耷拉着头,或三两同学窃窃私语,或一脸不耐烦;唱国歌时,有些学生有气无力、低沉、吐字不清地跟唱,而一些教师熟视无睹,在一边漠然处之,或者聚在一起聊天。
(2)形同虚设的课堂师生礼仪。
课堂上的师生问好环节是优良传统,但不知不觉此礼仪在一些课堂上已日渐淡薄。
行礼时,有的学生不起立、动作不规范,甚至“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等礼貌语都懒得说。
(3)纪律松散的仪式或活动。
在庄严的入队仪式上,台下观看的学生表现各异,有的聊天,有的打闹,有的静静呆立、面无表情。
主持人厉声斥责他们,三令五申强调纪律。
体育节活动上,当运动员在赛场奋勇拼搏时,一些学生漠然地看着热闹,或者游游荡荡、无所事事。
仪式教育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对仪式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学校对仪式教育的过程管理不到位;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对学校仪式教育效果的监督和监控,缺少评价机制。
二、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剖析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参与者应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换句话说,成功的互动仪式是组织方输出让集体兴奋、建立共同关注点、情感连带紧密的活动。
仪式教育的生长点是让学生有仪式感,从而更加团结,更加认可学校的教育。
根据此理论可知当前一些学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活动过程没有关注学生情感的建立,活动和学生情感之间缺少应有的相互连带,造成仪式感缺失。
对于个体而言,群体的教育影响力相当大,所以,学校应该做好群体性仪式教育工作。
三、践行互动仪式链理论,让仪式教育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应该积极践行互动仪式链理论,让仪式教育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只有重视仪式教育,加强管理,才会提升仪式教育效果。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时,只有讲究方法和技巧,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让师生获得心灵的慰藉。
(1)用心组织设计,重视情感的感召。
学校应组织振奋人心的体育节活动,针对以往体育节缺少凝聚力问题,活动组委会可变换活动形式,如釆取创意出场式的开幕式,体育比赛以小组赛为主,增加体育项目,撤销广播检录而采用各班通讯员负责制,等等。
此方案应提早公布,要求各班全员参与。
这样,班主任就会想方设法让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如运动员积极集训、锻炼,非运动员设计出场式,每两人负责一个检录项目,其余学生做后勤工作和充当啦啦队队员。
这样,全班学生在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感召下,各自努力着,实现了班集体的大团结、大融合。
(2)创新文明班评比方法,创建隆重而庄严的文明班颁奖仪式。
为提升文明班评比活动的实施效果,学校可采取以下更具仪式化的做法。
其一,创新文明班评比方法,组织更具竞争性的文明班评比活动:制定一系列评选标准,每周选出表现最好的班级作为评委班级。
评委班级负责每周文明班评比的全部工作,评委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天的评比工作。
另外,该班家长也分成五组,每组负责值日一天,负责学校门口车辆、人群的疏导,以保证校外秩序。
这一影响面广泛的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仪式感,进而形成责任感和向上的动力。
其二,创建隆重而庄严的文明班颁奖仪式: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文明班颁奖活动。
首先,颁奖仪式很隆重,校长亲自为获得文明班称号的班级颁奖。
其次,上周评委班级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说说评比活动中的感想。
最后,上周评委班级与本周评委班级进行火炬交接仪式。
当上周评委班代表双手将红红的火炬交给本周评委班代表后,本周评委班代表庄严宣誓要在评比中做到公平公正。
颁奖仪式严肃而庄重的气氛,彰显了文明班评比活动的仪式感,使整个校园充满神圣感。
四、结束语
每种仪式都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学校应善于从一些普通的校园事件中挖掘出仪式的价值,让师生经历共同的情感体验,使普通事件成为师生不普通的经历,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秀.重新认识仪式教育[J].人民教育,2015(10).
[2]祁桂凤.仪式感:让习惯养成走向主体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校仪式教育刍论
谭燕清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金沙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仪式教育能打动和感动学生,让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滋养学生的心灵,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影响。
文章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剖析中小学校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践行互动仪式链理论、让仪式教育焕发活力的对策。
关键词:仪式感;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10-01
作者简介:谭燕清(1967-),女,广东广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从
事品德教学与研究及学校管理工作。
【德育与成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