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34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讲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考点一: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
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如《风筝》《羚羊木雕》等。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注意: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和情感变化的词句。
记叙性文字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来组织结构。
考点二:概括文段的要点,分析其作用(1)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
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领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
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源:学科网ZXXK](3)概括故事情节。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三:确定文章的中心。
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找、并、联(1)“找”,即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直接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⑥找反复出现的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⑦找独立成段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的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扬、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2)“并”,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工、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 气氛;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比照;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外表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 心情,……例如: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 "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响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记叙文阅读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品质。
一、做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1、整体把握: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思想和主旨,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些人和事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2、抓住键的语句:注意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
3、文中找答案: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确定答题范围,找出关键文字,归纳整理。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二、题型及技巧1、题目的理解:起到线索的作用(《六个馒头》);对文章内容的概括(08南通《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有的蕴含作者的某种情感;有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的善良与无私,象征着母亲的善良与伟大),有的新颖别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08眉山《拔掉那颗蛀牙》深刻含义:“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和畸形的性格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
(题目是比喻的要还原,同时揭示出文章主旨)2、文章内容、情节(作者的思路)的概括,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会。
内容:人+事(+结果,注意不能写出思想感情)事例:(注意有时还要概括出原因或特定的时间)情节:(注意结合题目、线索、事件发展过程,《女教师的47个吻》《让铺》“我”在心里想换铺———小女孩儿哭闹要换铺——老爷爷主动要换铺——中年军人主动让铺)中心思想:(注意结合题目、中心句即开头、结尾、抒情和议论句)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歌颂了(人的某种品质、某种好的社会现象)……或批评了(某种不好的品质、现象)……或反映(说明)了某种人生哲理……3、文章线索的理解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可有力渲染艺术形象,使句子气势磅礴,使情感的抒发酣畅淋漓。
反问使观点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使论点突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能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点。
对偶使表达得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和谐整齐。
反复对于说理文中,起强调作用;用于抒情诗或散文中,起加强感情的作用。
引用可使所表达得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增强;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例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例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角度二:描写手法】例三: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我的老师》)答:运用动作描写,“落”和“轻轻地敲”表明蔡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表现了蔡老师性格温柔,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亲密。
答题格式:描写手法+内容+情感(性格特点)例四:“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
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王几何》)答:语言描写,突出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表现了王老师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例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答: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和小伙伴们月夜行船的情形,渲染了夜景优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之情。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山流水(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1201-13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5801-59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吕不同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
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
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说:多器官衰竭。
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沉默了一会,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
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手颤抖着,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写了一副对联——阴阳两隔哀思能抵人间疾苦天府可消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外公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
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
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他得背更弓了,手也颤抖得更厉害。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考点导航】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这里所说的是后者。
它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而且,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训练内容应立足于课内,向课外拓展。
2.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是整体感知和综合分析。
3.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赏析与探究。
4.选择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
5.加强表达能力训练。
【复习指要】一.关于记叙文1、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
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
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和说明。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b.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e.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5.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
如《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用来反衬成年的闰土,以深化形象。
7.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有时也有第二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以“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
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8.记叙的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9.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紧扣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事件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中心。
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
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10.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11.记叙文段意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3.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首先,要划分段落的内部层次。
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要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
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内部的层次;二是自然段内部的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其次,要概括语段的内容。
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二.记叙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1.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3. 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掌握理解重要词语特定(深层)含义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
题型一'般有选择、填空、简答等。
a.分析词语的作用:解释词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主语)___________的特点。
b.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谁做什么做铺垫;写谁做什么与谁做什么对比,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揭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上(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谁什么特点或者什么感情)c.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4.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5.给文段拟题:(1).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6. 把握文章的中心。
归纳中心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 首先要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找到多个材料的共性点或利用文中关键词句等方法);(2). 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征或作者的思想感情;(3). 还可以透过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来看到社会意义,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