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 哎呀呀,要注意找主旨呀!就像在森林里找最粗的那棵树,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鲁迅对童年的描写,不就能很快找到文章主旨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嘛!
2. 嘿,人物描写可得细看呀!这就好比给人画像,得把特点都画出来。
像《阿长与<山海经>》里对阿长的各种描写,不就把阿长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了嘛!
3. 哇塞,故事情节要理清呀!这不就跟串珠子一样,得把一颗颗珠子按顺序串好。
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把英子的经历串起来,故事不就明了啦!
4. 哎呦喂,环境描写别小瞧呀!这就像是给故事搭个舞台,作用可大着呢。
《济南的冬天》里的环境描写,不就让人感受到那份温暖祥和啦!
5. 呀,修辞手法得留意呀!就像给文字穿上漂亮衣服。
《春》里那么多美妙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多精彩呀!
6. 嘿嘿,写作顺序要搞清楚呀!这跟搭积木似的,按顺序搭才稳当。
读《背影》,按时间顺序去理解,多清晰呀!
7. 天哪,线索可不能丢呀!那可是串起整篇文章的线呐。
《羚羊木雕》的线索,不就让我们明白各种情节的关联啦!
8. 哇哦,词语理解要精准呀!就像给词语照镜子,得看清它的真面目。
读文章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一定要好好琢磨呀!
9. 嗨呀,情感把握很重要呀!得跟作者心连心。
像《紫藤萝瀑布》,不就能感受到宗璞那积极向上的情感嘛!总之,掌握这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那读初中记叙文就轻松多啦!。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讲、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讲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方、人物、事件起因、通过、结果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办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举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讲明了)……,表现了(赞叹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环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方的短语)(3)按情况进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刻(5)地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觅,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情况进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幸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群?结合语境和修辞办法从下列语句中挑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知道、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作用: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说解道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引言记叙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学生必须学会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记叙文,学生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
本文将介绍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
技巧一:理解故事情节记叙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
要理解记叙文,首先需要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注意故事开头,了解故事的背景信息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2.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掌握故事的主要转折点和关键事件。
3.注意故事的结尾,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反思。
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可以更好地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技巧二:抓住关键词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时,抓住关键词是关键。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定位答案和理解文章的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抓住关键词:1.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它们通常是文章的要点和重点。
2.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因果关系词和递进关系词,它们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注意文章中的数字、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通过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提高解题效率。
技巧三: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通常涉及到多个人物,理解人物形象对于理解故事情节和解答题目非常重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如年龄、身高、相貌等。
2.个性特点: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勇敢、聪明、善良等。
3.行为举止: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如语言表达、动作举止等。
4.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如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和交流。
技巧四:合理利用上下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生词或难句,这时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或理解句子。
具体做法如下:1.上下文提示:注意前后句的连接词和逻辑关系,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暗示推测词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与答题模板技巧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分类:1、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等;2、按记叙的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
二、记叙文的特点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人物或事件,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三、记叙文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便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拉近感情距离,便于情感交流。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顺序指记叙文材料的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风筝》《背影》《永久的悔》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等。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囚绿记》《孔乙己》作用:a补充交代……情节,丰富文章内容;b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c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分辨方法: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1、线索类型(1)以时间变换为线索;《森林和草原》(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孔乙己》(4)以事件为线索;《山中避雨》(5)以物品为线索;《风筝》(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语文初一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语文初一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知识清单:考点一:情节情感概括的考查认真读题干,分析已知答案,根据表格作答。
考点二:内容及中心的概括【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样。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初中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答题窍门及技巧初中阅读理解是考试重点之一,记叙文和说明文是其中常见的文体。
下面是一些答题窍门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记叙文阅读答题窍门1. 浏览全文在开始阅读记叙文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
注意文章的标题、段落标题、插图或图片等,这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关于文章主题和内容的线索。
2. 确定文章结构确定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记叙文通常由引子、事件和结论组成。
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
3. 关注关键词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它们在文章中经常出现并强调了重要信息。
通过关注这些关键词,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意图。
4. 注意上下文有时候,你可能遇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汇。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停下来查字典,而是试着通过上下文推测出词的意思。
文中的其他句子和段落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线索。
5. 分清事实和观点记叙文中有时会包含作者的观点或意见。
当回答问题时,要能够分辨出作者是在描述事实还是表达观点。
不要把作者的观点当作事实来理解。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 阅读问题在阅读说明文之前,先浏览一下问题。
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答案,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关注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2. 寻找关键信息说明文通常提供很多细节和数据,寻找关键信息是回答问题的关键。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冒号、引号和编号等,它们可以引导你找到关键信息。
3. 注意图表和插图说明文通常会包含图表和插图来帮助解释观点和数据。
在回答问题时,要仔细观察图表和插图,并注意它们与文章内容的关联。
4. 掌握文章结构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结论等,掌握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回答问题。
了解作者的逻辑结构和写作方式有助于快速定位答案所在。
5. 多练通过多做一些练,提高阅读理解的技巧和速度。
在练中,注意整理和总结问题类型和解题方法,有助于你在考试中更有效地应对。
希望以上这些答题窍门和技巧能够对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记叙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分数,因此,做好记叙文阅读能够将总分提高不少。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大事(4)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详细、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索;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四、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人、物、时、地、情、事。
二、记叙文阅读十八个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1.标题含义?答题模板: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 2.标题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答题模板: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答题模板: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模板: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衬托: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悬念: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对比: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一、记叙文知识点★时间地点和人物,主要人物中心定;(中心:中心思想) ★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要素要分清;★记叙顺序有四种,顺插倒补看事情;(顺插倒补: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第一人称以我写,局外人写三人称;★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议抒描和说明;(叙议抒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人物描写有四种,肖像动作和言心;(言心: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记分明,社会自然要分清;★记叙文体多线索,时空物人和感情;(时空物人:时间、空间、事物和人物)★抑扬对比和陪衬,象征手法加拟人。
(抑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手法:写作手法)二、说明文知识点★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
(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三、议论文知识点★表明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议论文;★观点态度要鲜明,论据一定要充分;★例证引证和喻证,对比论证要分明;(四种论证方法)★提出问题是引证,分析问题即本论;★解决问题是结论,议论结构须分清;★议论语言要准确,更是要求严密性。
破解记叙文10招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十五种题型与答题技巧一、语文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十五种题型与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技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在阅读现代文时,我们需要遵循“以文解题”的原则,看清分值并尽可能使用原句回答问题。
同时,我们需要仔细审题,避免看错或遗漏信息。
一)、记叙文阅读1.词语:我们需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到答案或解答的依据。
我们需要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深层含义以及言外之意,并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同时,我们需要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通常在上文中出现,需要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我们需要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和事件。
我们还需要通过主题概括来表达文章的意义,例如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出人物性格、作者感情或人生哲理。
主旨句在结构上贯穿全文,在内容上点明中心。
3.记叙线索及作用:我们需要关注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这些线索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我们需要理解顺叙、倒叙和插叙的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插叙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同时,穿插议论可以承上启下,画龙点睛。
5.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我们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在结构上,段落语句可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段落语句可以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
6.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在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在文末,可以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在记叙文中,我们可以使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等手法来使表达更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同时,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十一、指示代词的指代对象判断方法常见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等。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三、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四、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
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容悟出。
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六、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模式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模式1、记叙文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或事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需要进行综合概括。
2、文章的概括分为内容概括和主题概括。
内容概括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和事件(A、谁干了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则是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3、找主题句的标志包括标题、开头或结尾,主要在尾部2个自然段的抒情和议论。
主题句的作用是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问文章中心/主旨/主题/深意是什么时,可以采用以下三步走:先概括文章记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再表现文章的中心内涵,字面背后的真谛;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情。
5、给文段划分层次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或总分总(掐头去尾)的方式进行。
6、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或脉络。
线索的标志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可以采用线索标题(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主题标题(结尾处找抒情、议论句)的方式。
8、语言特色包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和通俗易懂等。
语言赏析可以使用朴实无华、写得晶莹澄流澈、明润无疵、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语言简洁、气势纵横、文字洗练、意境深邃等词语。
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辞畅达,沉静雅洁,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深度和内涵。
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和景物的状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记叙文的作用是通过平铺直叙、普普通通的交代,将人物和事件的经过描述清楚。
使用的频率最高,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_2020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方式记叙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得分?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初中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希望帮到有需要的同学们。
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记叙文含义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记叙文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记叙文线索1.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地点线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3.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它”“他”“他们”)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顺序1.插叙特点: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倒叙特点: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使结构更加紧凑。
3.顺叙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4.补叙特点:叙述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①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更加严密;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写作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好像、仿佛)乙(喻体)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排比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了/强烈地写出了······的感情/特点。
夸张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拟人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对偶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反问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设问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2.表达方式叙述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 说明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3.常见的描写方法描写---按描写对象分1)人物描写①外貌描写特点: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身材、服饰等进行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②神态描写特点: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③心理描写特点: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④动作描写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语言描写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言为心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描写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特点: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自然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特点:对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③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④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
描写----按描写角度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①写出(或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②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举例:《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的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3)细节描写特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形象的描写才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心情;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作品主题。
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特点: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2)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特点:“扬”指褒扬、抬高。
“抑”指向下压、贬低。
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从不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