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鲁教版必修1核心综合题
- 格式:doc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6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学习目标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遥感技术1.性质:是①________________的核心技术之一。
2.原理: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②______、③__________和④______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⑤______不同。
3.环节:信息获取→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和应用4.特点:探测范围⑥____、获取资料⑦______、受地面条件限制⑧____、获取信息量⑨____。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1.应用领域:⑩____________、灾害监测、⑪____________、工程建设及规划、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2.作用:推动⑫____________、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
3.发展趋势:⑬________、商业化和⑭________。
三、学看遥感影像1.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有不同的⑮________,这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⑯__________,又叫⑰____________。
2.影像解译标志的分类类型界定特征直接解译标志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⑱____________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包括遥感影像上的⑲____、色彩、大小、形状、阴影、⑳____、图型等间接解译标志能够○21____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其他的相关地物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有关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②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是目标物→传感器→成果③飞机遥感图像分辨率比卫星对地物的分辨率高④遥感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世界小麦产量进行估算B.监测洪水动向,调查洪水泛滥范围以及受涝面积和受灾程度C.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D.只能提供局部地区的信息,不能提供全球的信息考查点二遥感影像的解译3.如图所反映的是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
最新版高中政治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为最新版高中政治鲁教版材选择性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出发点和依据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基本要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任务和总布局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路线
3. 中国的基本理论
- 中国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最高纲领的形成- 中国的性质、宗旨、纲领和组织结构
- 中国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中国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4.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与立足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容和新要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
以上是最新版高中政治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的核心知识点总结。
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们对政治思想理论的充分认识和学习。
综合学习与测试(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6页,第Ⅱ卷7-9页。
2.答第Ⅰ卷之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写清楚,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第Ⅱ卷共3页,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
3.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开始了它的探月之旅。
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一号”将在哪一个天体系统中运行()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为()A、10月25日2:05B、10月24日11:05C、10月25日22:05D、10月24日10:05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
据此回答3~4题。
3.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
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
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4.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下图中,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纵坐标为不同纬度四点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1g 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为120.9kJ,氢气燃烧热大于241.8kJ⋅mol−1B.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出的热量为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ΔH=−38.6kJ·mol−1C. 常温下,若反应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D. 已知中和热为−57.3kJ·mol−1,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kJ2.下列说法或表示法不正确的是A. 1mol硫蒸气与2mol硫蒸气完全燃烧时,燃烧热相同B. 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C.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kJ⋅mol−1,若将含1molCH3COOH的醋酸溶液与含1molBa(OH)2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D. 在101kPa、25℃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ΔH=+285.8kJ⋅mol−13.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若2CH3OH(l)+3O2(g)=2CO2(g)+4H2O(g)ΔH=−1478kJ·mol−1,则CH3OH(l)的燃烧热为739kJ·mol−1B. 若P4(白磷,s)=4P(红磷,s)ΔH<0,则红磷比白磷稳定C. 已知H+(aq)+OH−(aq)=H2O(l)ΔH=−57.3kJ·mol−1,则20.0g 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65kJ的热量D. 已知2C(s)+2O2(g)=2CO2(g)ΔH1,2C(s)+O2(g)=2CO(g)ΔH2,则ΔH1>ΔH24.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kJ·mol−1,则含1molCH3COOH的稀溶液与NaOH完全中和,放出57.3kJ的热量B. 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1,将足量的N2(g)和H2(g)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1mol NH3(g),放出46.2kJ的热量C. 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571.6kJD. 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3OH(g)+1/2O2(g)=CO2(g)+2H2(g)ΔH=−192.9kJ·mol−1,则CH3OH(g)的燃烧热为192.9kJ·mol−1 5.用CH4催化还原NO 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综合学习与测试(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1-20题共40分)和第Ⅱ卷(综合题21-23题共20分)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A.行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卫星、彗星 D.太阳、月球2、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3、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是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4、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A.地球和火星之间 B.金星和地球之间C.木星和土星之间 D.火星和木星之间5、太阳系模式图中,与地球毗邻的行星是:A.水星、金星 B.木星、火星 C.水星、木星 D.火星、金星6、下列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正确排序是:A.水星、地球、金星 B.火星、小行星带、木星C.木星、土星、火星 D.海王星、冥王星、天王星7、太阳能量来源于:A.核聚变反应 B.核裂变反应C.铀元素核的聚变反应 D.铀等元素裂变的连锁反应8、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B.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C.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不动的,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D.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自转方向始终不变9、当英国伦敦(经度0度)是深夜1点时,涟城镇(东经120度)为几点:A.12点 B.6点 C.8点 D.9点10、在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广州11、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地点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则是低纬度大、高纬度小B.任何地点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因纬度而不同C.除南北极点外,各地线速度相等,角速度则是低纬度大于高纬度D.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则是高纬度小于低纬度12、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40°N,120°E B.90°N,180° C.1°N,120°W D.50°N,0°13、卫星发射与地球自转线速度有关,不考虑地形等其它因素,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14、在图1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AB B.AC C.AD D.BD15、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甲沿南纬60°逆时针方向飞行,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乙沿北纬60°N顺时针方向飞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自东向西飞行 B.都是自西向东飞行C.是向低纬飞行 D.都是既不向高纬也不向低纬飞16、太阳大气外部结构从外到里的顺序是: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D.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17、图2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是:18、关于晨昏线的正确叙述是:A.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B.过地心且与地平面垂直C.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 D.与经线重合19、如图3,四个平行箭头中指向东方的是:A.①B.② 图3C.③D.④20、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长江入海口的河道(图4):A、向左偏离B、向北偏离C、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D、河道右偏,北岸淤塞图4注意事项:请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的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面表格内。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示意某时昼半球状况。
该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
读图,完成第1~2题。
1.此时一架飞机从①地起飞,10小时后到达④地。
到达时④地的区时为( )A.18:00B.22:00C.21:40D.22:202.若不考虑天气的影响,此时下列四地中相同物体日影最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1题,读图,图示为昼半球,④地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间,是正午12时。
图中显示,该地经度是40°W,所以该地使用西三区的区时,即45°W经线的时间,此时区时是11:40。
根据图中经度判断,经度差是20°,所以①地经度为100°W,起飞10小时后到达,④地也经过了10小时,所以区时是21:40,C项正确。
第2题,图示昼半球是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的大圆,离圆心越远,离大圆越近,即离晨昏线越近的点,太阳高度就越小,影子越长。
读图,此时四地中相同物体日影最长的是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离晨昏线最近的点,四地中①离晨昏线最近,A项正确。
2.A(2016·高考)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举办。
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
读图,完成第3题。
3.本届大会期间,(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一个节气时间间隔一般为15天,秋分为每年的9月23日左右,所以8月23日左右为处暑,A选项正确。
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在秋季;和首尔均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且首尔纬度低于的纬度,任何时候首尔的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大会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位于华盛顿东边,日出时间早于华盛顿。
读图,完成第4~5题。
4.若图中曲线为等高线,b地海拔小于d地,则( )A.该区域属于向斜构造B. a地可以看到c地C. b地可能发育溪流D. d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差5.若图中曲线为北半球的某段纬线,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a地在d的正东方向B. b、d两地元旦同时日出C.元旦白昼最短的是c地D.元旦白昼最短的是d地4题,若图中曲线为等高线,b<d时,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该地为山脊,为分水岭,因而b地不可能发育溪流。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 1 -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 12 -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 23 -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 34 - 模块综合测验................................................................................................................ - 45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完成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A.行星B.恒星C.卫星D.彗星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A.太阳B.恒星C.行星D.地球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应是卫星。
第2题,“蓝月亮”绕行星运行,行星绕恒星运行,恒星能发光发热,行星和卫星不能发光发热,但可以反射恒星的光线,所以“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恒星。
鲁教版必修一第1章综合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Al—27S—32Ca—40Fe—5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是()。
①试管夹;②镊子;③小刀;④滤纸;⑤研钵;⑥烧杯;⑦坩埚;⑧石棉网;⑨玻璃片;⑩药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⑨C.③④⑧⑨⑩D.②⑤⑦⑨⑩2.不可能...通过观察法了解金属钠性质的是()。
A.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B.熔点为97.81 ℃,密度为0.97g·cm-3C.钠与水剧烈反应D.钠室温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得到不同的产物3.在实验室里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
①钠易与氧气反应;②钠易与氮气反应;③钠易与水反应;④钠的密度比水小;⑤钠不与煤油反应;⑥煤油比水轻,钠放入其中可与空气隔绝。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③⑤⑥4.潮湿的氯气、新制的氯水、次氯酸钠、漂白粉溶液均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这是由于它们含有或能生成()。
A.氯气B.次氯酸C.次氯酸根D.氯化氢5.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N A)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1 mol H2O含有H2O分子数目为N A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C.常温常压下,0.5N A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体积大于11.2 LD.磷酸(H3PO4)的摩尔质量与N A个磷酸分子的质量相等6.下列金属单质中,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铜的是()。
A.Zn B.Al C.Na D.Fe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造成浓度偏低的原因通常是()。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综合练习(钠)一、选择题1.钠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单质B.氯化钠C.氢氧化物D.氧化物2.下列是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叙述:①银白色金属②质软,可用小刀切割③熔点低于100℃;④密度比水小;⑤热和电的良导体,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描述是()①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D.④⑤4.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⑥D.全部5.钠与水反应时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A.钠的熔点低B.钠的密度小C.钠的硬度小 D.钠有强还原性6.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2Na+2H+=2Na++H2↑B.Na+H2O=Na++OH-+H2↑C.2Na+2H2O=2Na++O2↑+H2↑D.2Na+2H2O=2Na++2OH-+H2↑溶液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7.将一小块钠投入FeCl3()A.溶液中有铁析出B.只有气体产生C.只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有气体放出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8.在50mL烧杯中加入10mL煤油和10mL水(分层),再将一小块钠投入烧杯。
下列关于钠的位置及反应情况,判断正确的是()A.钠浮在煤油层上,不反应B .钠沉在煤油层下,不反应C .钠沉在煤油层下浮在水层上,在交界处剧烈反应D .钠沉在水层下剧烈反应9.将4.6克金属钠投入足量水中,得到a 克溶液,将4.8克镁投入到足量盐酸中(与水等质量),得到b 克溶液,则反应后两溶液质量关系是( )A .a =bB .a >bC .a <bD .无法判断 10.相同质量的Na 、Mg 、Al 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H 2的质量之比为( )A .1︰2︰3B .23︰24︰27C .23︰12︰9D .36︰69︰9211.关于钠的用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可用于生产纯碱和大量制备氢氧化钠B .钠是一种强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钽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 .钠和钾的合金常温下为液体,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D .用来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12.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引起离子数目减少的是 ( )A .OH -B .HCO 3-C .Na +D .CO 32-13.将钠投入下列溶液中,产生气体并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A .Ca(OH)2饱和溶液B .FeCl 3溶液C .KCl 溶液D .CuSO 4溶液14.将a g 钠投入b g 水中(足量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100⨯+b a a B .%10040⨯+b a a C .%10020⨯+b a a D .%100232240⨯+b a a 15.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氧化钠的钠块5.4g ,投入50g 水中,最多能产生0.10g 气体,则原来被氧化的钠是( ) A .2.3g B .3.1g C .4.6g D .5.3g16.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描述是①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A.①② B.①②③C.①④⑤ D.④⑤二、填空17.用金属钠制取Na2O通常采用下法:2NaNO2+6Na=4Na2O+N2↑。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郑州高一检测)将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剪下,并将根系完整挖出,除去黏附的土壤,烘干(80℃)至恒重,称量样品烘干重量,可以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生物量。
读新疆某地荒漠与农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较图,回答1~2题。
1.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63380145】A.土质疏松B.水分充足C.根系发达D.植物繁茂2.增大该地农田地下生物量的有效做法是()A.种植水稻B.减少耕地C.秸秆还田D.植树造林【解析】第1题,新疆荒漠地区水分条件差,植物根系发达是为吸收满足生长需要的水分。
第2题,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利于农作物生长,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增加。
【答案】 1.C 2.C(2016·漳州高一检测)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甲大漠胡杨乙兴安林海丙海南椰树丁黄山迎客松3.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4.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解析】第3题,甲分布在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光照充足。
乙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形是山地和平原,冻土广布。
丙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差,水源充足。
丁位于长江流域,以流水侵蚀为主。
第4题,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于气候干旱,缺水造成的。
乙地叶呈针状,是为了防止叶片受冻害。
丙地四季常青,是由于常年温度较高。
丁地树木生长较快,是因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 3.A 4.C(2016·湖南长沙4月模拟)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高中地理必修1核心考点综合练习题√1.读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完成。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层,B 层,C 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 ,B 层的 ,其周期约为 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2.读太阳系图,完成。
(1) 八大行行星分类:类地行星,A 、B 、C 、 D ;巨行星,E 、F ; 远日行星,G 、 H 。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
自身条件: 、 、 。
√3.读右图回答问题(A 的经度为0°)。
(1)该图日期为 月 日前后,北半球 为 (节气),此时,南半球为 (季 节)。
(2)图中A 、B 、C 、D 、E 五点: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_____;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是____ _______。
(3)GH 是 。
(晨线或昏线) (4)这一天,地球的公转速度A .最快B .最慢C .较快D .较慢(5)从B 地水平运动到C 地的物体会向________(东或者西)偏转;从C 地水平运动到E 地的物体会向________(东或者西)偏转;从C 地水平运动到D 地物体________偏转。
(6)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国际标准时间为________。
√4.右图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日期为 月 日,判断依据是 。
此日以后的几天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趋势是 。
(2)若A 处为60°E ,此时北京时间为 。
(3)A 、B 、C 三点中,昼长关系是 。
(4)此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是: 。
5.读“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空格中所代表的岩石类型:A : ;B : ;C : 。
(2)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沉积岩。
(3)用图中数码填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 a .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b .大理岩的形成 ;c .含煤岩层的形成 ;d .海底火山喷发 。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阳光(1)图中的地貌类型是 ,在我国分布的主要地区是 。
(2)图中A 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 岩,试说明理由: 。
(3)岩石A 、B 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其中能找到化石的为 (填字母)层。
(4)比较A 、B 地层形成时间较早的是 。
√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处。
甲处成为谷地,乙处成为山岭的主要原因是 。
(2)找石油、天然气要在 处,找地下水要在 处,工程建设要避开 处。
8.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 、B 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__,B 。
(2)A 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 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 点盛行________风,D 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气候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9.读“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实线箭头表示________。
(2)从气压状况方面分析,A 表示______,B 表示________。
(3)从气流状况方面分析,A 表示______,B 表示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受A 控制的地区,天气______,当B 过境时,常出现__________天气。
(5)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___风,反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___风。
10.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其中A 为________斜,B 为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和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处。
(4)A 、B 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_____处;A 、B 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处。
(5)任意采伐A 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 _____等地质灾害。
√1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人类可以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
√12.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B 为____________气压中心。
(2)如图所示,南回归线附近的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 _,其分布特点是呈_____状分布。
(3)亚洲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 ; ②_ 。
13.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共13分) (1)图1为 锋示意图,其中A 为 气团。
(2)图1的C 、D 、E 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地,气压最高的是 地。
(3)根据图2分析上海市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时天气情况是 ; 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情况是 。
(4)图1和图2所示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有 (选择填空)。
A .冷空气均在锋面以下 B .锋面均向暖空气一侧移动C .过境后天气均转阴 D. 都带来大风、降温等剧烈的天气变化14.读某海域洋流环流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1)该环流所在的海域位于__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 。
(2)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我国东部河流进入 ( 丰水期或枯水期)。
若该图表示大西洋,那么,A 洋流为 ;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C 洋流为 。
(3)洋流A 、B 、C 、D 中,在成因上属于风海流的是 。
(用字母填写)√15.读地貌景观图。
(1)图A 所示地貌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图B 所示的地貌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2)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分布较为普遍的是 图所示的地貌,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分布较普遍的是 图所示的地貌。
16.(10分)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板块名称:① ② ⑤ ⑥(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是 板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图 2图 1板块上。
(填文字)(3)喜马拉雅山是 和 挤压碰撞形成的。
(填文字) (4)在板块②和⑤之间形成的海底地形是 ,在板块③和⑥之间形成的地形是 。
17.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上看,甲地是________;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属于________。
(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 (3)如果该图的陆地地处亚欧板块、东部的海洋地处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会形成哪些地貌?√18.读以下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中代表的节气分别是:A C ① ③ (2)在图1的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较快的是 ,角速度较慢的是 。
(3)在图1的四位置中,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位于 、 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 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 点。
(4)图1中,当地球由B 位置向C 位置运动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______(向北或向南)。
(5)当太阳直射点在图2中的②位置时,日期是 。
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6)当地球公转至图1中的D 位置时,节气是 。
此时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19.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A B C D E (2)图中甲、乙、丙代表的环流名称:甲 乙 丙 (3)地球是自转的,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和 。
(4)气压带、风带随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____(方向)移动。
(5)在上图中C 、D 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气候特征为冬季_________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_____。
√20.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 A D E(2)B 箭头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 和 等削弱作用。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来实现的,用字母 表示。
图1图2√21.根据阳光照射图,回答以下问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
)(1)该图表示的节气是。
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分别是、(2)E点的地方时为 ,120°的地方时为。
(3)图中F点这一天白昼时间是小时。
(4)图中A、B、D、E四点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小到大排列为:。
√22. 读图,图中阴影部分是夜间,ABC是晨昏线,按要求完成(1)请在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位置是:(经度)、 (纬度)(3)图中表示晨线的线段是。
(4)此刻,A点为点钟,D点为点钟。
半年后,B点昼长小时。
(4)A、B二点中:此日昼夜平分的是。
自转线速度较快的是。
23.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
(2)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是以______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这近似于______(A.①一②一⑨一④B.③一⑤一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
(4)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低、中、高)纬度表现较为明显。
√24.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地形是,其形成原因是(2)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和(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 循环,该循环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25.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三条洋流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