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原创版)
目录
1.勋伯格的钢琴小品简介
2.六首钢琴小品的风格特点
3.六首钢琴小品的艺术价值
4.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播
正文
勋伯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六首钢琴小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六首钢琴小品是勋伯格在 1909 年创作的,这六首小品风格各异,既有深沉厚重的,也有轻快明亮的,充分体现了勋伯格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中,《梦幻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被誉为钢琴小品中的佳作。
这首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手法,展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播。
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被广泛演奏和传播,为我国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
他的钢琴小品不仅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是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第1页共1页。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学目标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比较以勋伯格为代表的德奥传统的新维也纳乐派与巴托克为代表的民族表现主义的现代音乐及中国先锋派代表谭盾。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站在时代的角度分析探索——现代主义音乐是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音乐元素(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的改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音乐时代。
难点: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及价值。
(艺术主张、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远离大众走向边缘)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生与死〉,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简要了解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等相关知识,培养创作兴趣,启发创作灵感。
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多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开掘网络资源,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学习。
三、引导学生向其它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表现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现创作成果。
三、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分小组主持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帮助协调主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聆听与思考(1)播放两段音乐《爱之梦》与《升化之夜》;(2)大家喜欢哪一曲,为什么?(3)作者分别属于哪个音乐流派的风格?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勋伯格》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勋伯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等知识。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表现主义音乐知识。
难点:对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十二音体系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和第二首《往事》,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尖叫》和《星月夜》,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以“感受——体验——讨论——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两首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圣母颂》和《致爱丽丝》,引导学生哼唱旋律。
找到音乐创作中核心的调式调性,引导学生唱出大小调的音阶。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音乐创作中没有了调式调性,没有主音会出现什么效果。
引入传统有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音乐。
二、初听《预兆》,引导学生探讨乐曲表现的情绪。
并且讨论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2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3.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三、分析乐曲的音乐要素:破碎的旋律、不明显的节奏、突然变化的力度、尖锐的和声。
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和表现的情绪。
四、欣赏表现主义的绘画《尖叫》、《星月夜》、《母亲死了》、《黄昏》的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表现主义的起源及表现的时代特点。
五、再次欣赏《预兆》,体会绘画与音乐表现的共通的情绪。
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既是作曲家,也是音乐理论家。
他的五首钢琴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并探讨他所代表的音乐变革与创新。
首先是勋伯格的第一首钢琴曲《钢琴小品》。
这是他年轻时期创作的作品,曲风清新活泼,作曲家通过旋律的连续性与和声的独创性,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的颠覆性思考。
这首曲子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同时也给了人们对他后续作品的期待。
接下来是《六首小品曲》,勋伯格在这里采用了自由调式与和音,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主题发展和调性的约束。
他通过琴键上的随机选择,使每一个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
这种音乐形式的创新,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它揭示了音乐自由的路径,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条条框框。
第三首曲子是《练习曲,Op.11》。
勋伯格在这里对和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他以和声的连贯性与穿插性为基础,使钢琴音乐在声音与音调的变化中展现了新的魅力。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教学意义,也给人们展示了勋伯格复杂的创作思维与对音乐形式的探索。
第四首曲子是《三首小品曲,Op.11》。
这些小品曲的调性、节奏和旋律都非常复杂,显示了勋伯格对实验性音乐的热衷。
他同时在这里结合了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与德布西(ClaudeDebussy)的影响,创造了一种逐渐转变的音乐风格,将听众引向新的音乐世界。
最后是勋伯格的《变奏曲,Op.31》。
这是他最具象征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音乐创新技巧的追求。
这首曲子以古典音乐形式为基础,通过变奏的方式表达了作曲家对主题的多次变化与转变。
勋伯格的音乐语言不仅在和声与旋律上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同时还将自由与结构相结合,成为一首充满挑战性的作品。
总的来说,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展现了他对传统音乐形式的重新定义与突破。
他通过音乐创作的实验与创新,引领了20世纪音乐的变革。
《现代音乐的新趋向——勋伯格》授课老师:秦诗教学内容: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预兆》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预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课程:一、导入1、欣赏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们归纳出这个时期西方绘画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老师总结: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度,流派纷呈,风格迥异。
从新古典主义画派到浪漫画派再到印象派和抽象派都体现了人们从神明崇拜向着更客观更理智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开始探寻自身内心的历史进程。
2、总结发生变化的原因:20世纪初艺术家在受到文化复兴的影响下,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创新求异,与传统艺术风格决裂。
艺术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二、新课教学:1、听感受(1)初听《预兆》感受其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2)复听《预兆》,根据音乐情绪来画一幅画师:总结音乐情绪:焦虑、恐惧、起伏不定、怪异等(3)请同学们为刚才那段音乐取一个名字。
(4)出示乐曲名称《预兆》2、乐曲作者的介绍:此作品节奏多变,旋律不规则,创作于一位“华沙”幸存者,作品的创作中充满了恐惧,是因为当时在二战时期,作为一名犹太人,当时希特勒将犹太人赶到波兰集中营,进行了毒气等残酷方式的大屠杀,所以曲子中充满了刺耳的音响,重现了动荡的社会,揭露了法西斯的丑恶面目。
3、归纳现代主义音乐转变的原因:社会的动荡、文艺复兴的影响4、现代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勋伯格(1)勋伯格的简介(略)(2)音乐风格无调性音乐PK调性音乐概念:书上文字P156(略)大调:12345671 主音为1小调:67123456 主音为6(3)十二音音乐:概念:书上文字P156(略)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让同学随机唱出一个音列,然后进行创作(4)总结勋伯格的音乐风格特征——无调性音乐(5)勋伯格的音乐功能: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表现内心的冲动所以勋伯格的音乐属于表现主义音乐。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
格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表现主义代表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中《预兆》、《沉思》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十二音音乐音乐知识
3、探索十二音音乐与时代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时代与音乐关系的了解,热爱世界和平,热爱祖国。
2学情分析
经过上半年《音乐鉴赏》的学习,学生对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应该有所了解了。
音乐与时代密不可分。
当今社会虽然比较浮躁,但是生活衣食无忧,生活是幸福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所以本堂课的成功的关键,还是要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从音乐区理解时代。
高一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半透明的,甚至有点偏激。
本堂课合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领他们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3重点难点
重点:对无调性音乐作品的了解。
难点:理解无调性音乐,深入了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呈呈Q呈里=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l●_■●_-_---__l-_-___--l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_,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音乐材料分析杨和平[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该作品的音乐材料及其种种变型的运用特点,剖析了该作品的结构布局,探讨了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思想)及"展开性变奏',手法在这首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该乐曲中所体现的逻辑统一的组织手段对当今的音乐创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关键词】主题.动机/音集/展开性变奏[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勋伯格的作品《预感》(V orgefuhle)是其《五首乐队作品》(OPI6)中的第一首,史学家认为,这是勋伯格第一首运用无调性手法写成的管弦乐作品(第一首无滑隆作品为《钢琴曲三首》,1909年),是表现主义音乐思想发轫时期的一部杰作.卢那察尔斯基(AnatoryLunacharsky)曾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它以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人的焦虑,紧张,恐惧以及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这首作品展现了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总预感某种不祥会降临而显得怔仲不安,是上世纪世态炎凉的一个写照.这首作品乐队编制庞大,为四管编制,有晚期浪漫主义的影子,3/8拍子,快速(sehrrasch),全曲共计128小节.现具体分析如下:一,乐曲宏观结构分析例1主题A乐曲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如下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广—————]厂—————]1-25小节26--128小节第一部分是乐曲的基本呈示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段落,是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性变奏".第二部分的规模远比第一部分要庞大的多,我们从二者小节数的比率上看一目了然:25小节(第一部分)/123小节(第二部分).从段落比例上看,第一部分如同第二部分的引子或前奏之类的东西.第一部分有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主题A的节奏是痉挛式的,由单簧管和大提琴共同奏出,见例l.Vc主题B则是由一串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由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同度奏出,见例2.例2-主题A主题A,B以对位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里须提前指出的是,主题A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变奏:第一种为装饰陛变奏,我们标记为A,A:,,A.第二种极度变形,从模洋上看,几乎辨认不出来处,我们为表述的方便,标记为变型.,变型,变型,变型,变型,.主题B也出现了三次装饰性变奏,我们将其标示为:B.,B:,B.第二部分的开始引入了一个赋格主题(这个主题与主题A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下文将具体论述),它与主题A,B的种种作者简介:杨和平(1971~),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29变奏形式以复杂的对位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根据其陈述的方式与功能可将第二个部分再细分为两个部分:I(26~77),11(78~128).I为赋格主题的陈述部分,Ⅱ为赋格主题的展开部分.在I中,赋格主题首先在大提琴上陈述,全例3.部由八分音符组成,节拍为4/8拍子,但音符的律动不规则时以三音组合的方式打破4/8拍子的基本律动,其音乐材料主要由如图所示的两个阶段所组成,见例3.赋格主题在38,49,57小节分别在中提琴与小提琴上做了三次移位陈述,其移位的音高设计逻辑如下,见例4.例4从形式上看,其音高进入顺序构成以F音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Ⅱ部分兼有对赋格主题展开和总结的两大功能,音区较高,并以卡农形式做密接模仿,是全曲的高潮之一.其结尾处,由竖琴和大管吹奏主题B,音乐逐渐低沉平静下来,为不问第一部分(卜25)广———————]主题A主题B例5.断地进入第二首作品《往事》(Vergangenes)做了铺垫,与乐曲第一部分结尾的处理一致,首尾呼应.全曲的结构图示如下:第二部分(26—128)IA.B.ABAII变型3变型4卡农A4变型5卡农B3赋格主题第一次陈述第二次陈述第三次陈述第四次陈述赋格主题卡农变型1变型1变型2变型2二,音乐材料的微观分析(一)主题材料分析1.主题A主题A的节奏型态中包含有32分音符的装饰音,它的作例6.aa用是强调了它后面的音符,见例5.我们据此将装饰音简化掉,见例6(因单簧管与大提琴奏出的音符有别,故将其各自单列,分别称:勾a,b).进一步简化为b耋V三c.圭三三三进一步简化为誊叁a音列为平行五度进行,其旋律声部音级集合为3-3[0,1,函量为[000300].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音列a与b纵向结合41,音程涵量【101100],据说该音级集合后来成为威伯恩最偏的和声情况,见例7. 爱的音乐语汇'.b音列其音级集合为3-12(4)【O,4,81,音程例7音列b由上例我们注意到,在音列a空五度的音响中增加了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显然,这个小二度音程是勋伯格故意加上去的,它暗示了某种不安与焦虑.这种安排与乐曲标题"预感"是相联系的,体现了潜意识之中某种非理性的思维状态.随着主题的展开,这种小二度音响周密地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多处地例8方,阴暗又嘈切的音响在全曲中跌宕起伏.2,主题B主题B与主题A的材料相比较,二者是包含关系,主题B的音级集合为6.zl1【O,1,2,4,51,是主题A两个音乐材料音级集合的母集,换句话说,主题A包含的两个集合5-310,1,2,3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4,5】与5-2110,1,4,5,8】均为主题B音级集合的两个子集.由此看出,乐曲的音乐材料是高度浓缩统一的.主题B的下行音列从音乐效果上增加了乐曲阴沉,灰暗的色彩.3.第二部分的赋格主题由例3我们得知,这个主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其音级集合分别为6一l4与4.2,我们将它们与主题A,B的音级集合进行如下比较:音级集合音程函量赋格主题6—140,1,3,4,5,8323430主题B6一Z110,1,2,4,5,733231赋格主题4-20,1,2,4221100主题A5-30,I,2,4,5322210主题B6一ZI1'0,1,2,4,5,7333231不难看出,第二部分中的赋格主题与主题,B均有极近的亲缘关系.赋格主题自身的两个截段之间又是包含关系,即集合6.14包含集合4.2.(二)主题材料变型分析l,变型l(见例8)这是一个由大管吹奏的固定三音和弦的持续音声部,它贯穿整个第二部分的始终.我们现将其音级集合与主题音列a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变型13-40,1,5100l1O音列a3-30,1,41O1100通过比较会发现,二者从集合名称,音级集合上极为相近.2.变型2(见例9) 例9这是大提琴与竖琴所奏的分解和弦持续音,它表现为两种乐音形式.这两种乐音形式同属一个音级集合3-8[0,2,6】,音程函量为[010101】.我们同样将它与主题音列a,b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音列a3-4O,1,41OllOO变型23—8O,2,6O1O1O1音列b3—12(4)O,4,8000300音列a的旋律原型表现为d~--"度+小三度,变型2为大二度+大三度,音列b为大三度+大三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变例11.这是由圆号奏出的带有平行特点的三音和弦进行.其和声结构的安排依然来源于主题A,即音列a与音列b纵向结合形成的和声,这里是以转位的形式来体现的.其节奏模式也来自于主题A,均为典型的抑扬格节奏,只不过它是以节奏放宽的形式来体现的.4.变型4(见例11)例l3.型2与主题之间有些差异,其变化介乎于音列a与音列b之间.3.变型3(见例10)例l2这是在9l~96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奏出的卡农的一个动机形式,我们现将其按和声音程排列如下,见例l2.这是一个平行四,五度进行,与主题音列a一致,而且hE,G,hA与A,D,D不过是主题A两音列的纵向和声的横向排列形式.5.变型5(见例13)例l4.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3l 这是在113-120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吹奏的另一个卡农的和声片断,现把这个片断化简还原(见例14).显然,它依然来自于主题音列a与b的和声结合形式.通过以上对主题材料及其种种变型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组织逻辑,简言之,就是主题.动机的贯穿思想.主题动机是全曲统一的力量,勋伯格曾说:"一个基本乐思特征通过变奏形成所有的主题构思,一方面它提供了流畅性,统一性,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了性格,情绪,表现及种种所需的区别."主题动机的种种变型要保留对原始主题动机的联系,"动机的约束力来自于动机固有的倾向或指向性,这种约束力指导着动机的变奏发展,"Ⅲ勋伯格后来将这种手法称为"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variation).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勋伯格通过"展开性变奏"手法来达到主题动机在全曲的贯穿使用是很有说服力的.三,展开性变奏手法的具体运用通过上文的分析,"展开性变奏"手法是勋伯格的得意之笔,但在全曲中并未形成变奏曲式所常见的相对独立的段落, 它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展开上.这种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复杂,有些类似装饰I生变奏,其状尚清晰可见;有些则隐藏自身,不易辨认,类似性格变奏.下面就将全曲中两个主要主题的变奏情况列表介绍如下:变奏手法变奏部分小节数旋律织体演奏乐器力度Al36-38三声部平行Ob.+k1.+Hr.fBl40-42双音F1.pA246-53三声部平行Kb.-Vl+Vla-Ob.+Eng1.h+k1.0fB260-63双音F1.+Ob.+K1.ff63-77和弦式F1.+Ob.+Eng1.H.+K1.+Hr.+Trp.+Posf-ff装饰性变奏95-105三声部平行Trp.+F1.+Hr.fffl2o-12B3同度重复Fag+Hr.fb柱式和弦变型126-128Fag.(结尾使用Pos.)fp持续音变型234-128分解和弦持续音以Vc.为主,部分段落与Hr.交替PP 变型379-104三声部平行Hr.fff性格变奏变型491-96八度卡农F1.+0b.+K1.pl13—12变型5卡农F1.+Ob.+Eng1.H.+Fag+}lr.+PPPO自由无调性音乐的写作如果不用高度的逻辑性与技巧来组织,乐曲必然陷入松散,混乱的境地之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们正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这首作品不仅彰显了作曲家与音乐语言搏斗的勇气,更体现了一种新的作曲智慧.一言以蔽之,要寻找新的音乐语言组合方式,首先必须明确:你要音乐奔向哪儿.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体现的表现主义风格就是要表现上世纪初人们的种种焦虑与病态,既然如此,音乐的颜色就决不是暖色调的.乐曲的表象特征『本现为旋律片断化,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和声是无调性的,不协和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复杂多变的,这与上世纪初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与迷惘是相吻合的.当然,作曲观念必须有坚实的作曲技巧来支持.通过上述音乐分析我们发现,这首作品既严密又具有高度的逻辑统—性,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上世纪7O年代以来,自由无调性的写作方式重新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 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注释:【l】转引自(《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44页【2】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一集合3.3)).陈士森. (《交响》.2004(2)【3]转引自((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5页【4】同【3】(编辑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