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四大家诗词作——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篇
- 格式:ppt
- 大小:12.95 MB
- 文档页数:83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作者介绍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茶艺家和书法家。
其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其中的“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
▲ 宋·蔡襄《自书诗帖》(28.2cm*221.2cm)诗之三。
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题龙纪僧·居室。
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
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
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
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
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
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煖,官酤(去)未能酲。
薄吹飘(此字点去)消春冻,新晹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导读:本文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内容请关注!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
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
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
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
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
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
”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
《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
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
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
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
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
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一、苏轼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治平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等。
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二、黄庭坚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被誉为“宋朝楷圣”,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卷跋》《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寒山子与庞居士诗帖》等。
黄庭坚在宋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张旭、怀素的衣钵,并且在书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宋朝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书法家。
黄庭坚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三、米芾
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也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四、蔡襄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主要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
蔡襄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
所作《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作者:丁启阵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9期宋代著名书法四大家的排名为“苏黄米蔡”,其中“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但“蔡”究竟是指蔡襄还是蔡京,却众说纷纭。
那么,宋代书法四大家中的“蔡”,究竟指的是谁呢?最早记载书法四大家的是元朝时南宋遗民王存。
王存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谓之为四家。
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纵笔为佳。
若君谟(即蔡襄)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
可见,最早的“宋四家”中的“蔡”指的是蔡襄,而非蔡京。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质疑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苏黄米蔡”四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二是蔡襄、蔡京书法的优劣。
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
后人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耳。
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米芾字)后,其为京无疑矣。
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
”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
”(《书画跋》)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在《订讹类编续编》中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
此后,这两种说法各有追随者,争论不休。
主张蔡襄者,提出的较为有力的补充证据主要是宋代人对蔡襄书法的普遍推崇,如宋仁宗非常喜欢蔡襄的书法,曾下令让他书写自己撰写的《元舅陇西王碑文》,又曾经命令他书写《温成后父碑》。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欧阳修也曾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苏轼同样对蔡襄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现代一般论者也说,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卓然能自成一体。
此外,对于“苏黄米蔡”的排序问题,现代收藏大家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解释:“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遍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
说不尽的“宋四家”“宋四家”,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被贬去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继位,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格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的书法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汲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稱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四大书法家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非但不愧而已。
”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索((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着称,追求奇拗诗风,开,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苏轼的诗词介绍及主要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苏轼的简介及诗词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354篇诗文轶闻:佛印(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浅析北宋四大家书法风格10级广告本科六班欧岩石1007111521书法篆刻“北宋四家”在书法风格上共同特点: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由此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秉承欧阳修的理论主张,师法唐人,远溯二王,一方面追求前人的风度神韵,另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创造革新,开创了一种崇尚个人意趣的“尚意”书风,成为宋代书法显著的特征。
在行草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的书法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黄庭坚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谈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蔡”的变迁任德果在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四大名家“苏黄米蔡”,他们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
其中,蔡襄(公元1012~1067年),是宋书四大家中的长者,较苏轼大二十四岁,在他去世时米芾才是十二岁的孩子,按照我国尊老传统,无论如何也不该把这位长者排在第四位。
据史学家推断,原来这个“蔡”指的是北宋末年宰相蔡京。
蔡京(1047~1126),北宋名臣,字元常,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当时,反对变法者却众多,甚至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带头反对。
后来神宗动摇,罢了王安石的官。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这个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
在反对派面前,这个兴化之子却无立锥之地,终被逐出京城。
由于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大打出手,使北宋政权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淳为相。
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
宋徽宗即位后,蔡京左迁尚书左臣右仆射。
其时,童贯奉徽宗之命收集书画古董,蔡京认为时机难得,于是对童贯极力奉承讨好,因此备受赏识,前后四任宰相,长达16年之久。
大观年间,拜太师。
政和二年(1112年),封鲁国公。
蔡京在任相期间,投机钻营,欺下媚上。
为了排斥异己,不择手段大肆罗列罪状。
首先是司马光,其他如文彦博、范祖禹、苏轼、苏辙、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等共309人被列为奸党,并刻石文德殿门。
又自书《元祐党籍碑》,颁令郡县皆刻石,大肆迫害与自己不同政见者。
他设应奉局和造作局,为满足皇帝的雅趣,大兴“花石纲”之役,到处采集名花异石,为运一块高达数丈的太湖石,动用役夫数千人,沿途不惜拆桥毁城,许多破产的商人自杀,农民累死道旁;建延福宫、艮岳,从全国运来数不清的奇花异石,大造七彩楼阁,山上放入珍禽异兽,皇帝大驾光临,成千上万的珍禽飞集左右,造成一种人间仙境。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展开全文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被世人合称为“苏黄米蔡”,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
《黄州寒食诗》帖是东坡书法艺术的最高代表,黄庭坚的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蔡襄以《陶生帖》、《京居帖》等为书法作品代表.。
南宋四大家名词解释南宋四大家是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文天祥。
他们都是南宋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对诗词、书法和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下面对他们的名词进行解释。
1.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词文采华丽,意境深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现象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豪放洒脱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他的书法风格豪放洒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斗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理学家。
黄庭坚的诗词以婉约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
他的书法以清秀俊逸、飘逸灵动为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在理学研究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江村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米芾的书法以豪放洒脱、奔放自如而著称,他的字体磅礴激荡,有一种神韵和气势。
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特点,多以抒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主题。
4.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以甫,号南溪,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文天祥的诗词作品富有激情和慷慨悲凉的感慨,他的七言绝句尤为脍炙人口。
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怀和担忧,代表了士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他的政治主张以反元抗金为主,致力于挽救国家危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南宋四大家以其杰出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仍然为人们所推崇和研究。
他们的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瑰宝。
宋代书法四⼤家都有谁?宋代书法四⼤家都有谁?搞笑剧2016-09-22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蔡”四⼤书家的说法。
他们四⼈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芾(襄阳漫⼠)。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
他们都善学古⼈⼜富于创新精神,书风⾃成⼀格,时⼈推崇备⾄,列于四家,向⽆异议。
⼀般认为所谓蔡是指蔡襄(君漠),他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
但亦有⼈认为是蔡京,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
宋代四⼤书法家指:苏东坡、黄庭坚、⽶芾、蔡襄。
⼈们称为“苏黄⽶蔡”。
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
宋四家⼴汲晋唐遗蕴,锐意⾰新,各具所长。
苏轼苏轼,字⼦瞻,号东坡居⼠,眉⼭(今属于四川)⼈。
他和他的⽗亲苏洵,弟弟苏辙。
苏东坡以诗⽂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新。
他讲⾃⼰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法,点画信⼿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所书之点画。
有天下第三⾏书之称。
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道⼈,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世称“黄⼭⾕”。
北宋诗⼈,与张⽾、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开创江西诗派。
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黄庭坚⽽⼜有⾃⼰的风格。
⽤笔紧峭,瘦劲奇崛,⽓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芾⽶芾书法⽶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称“⽶南官”,⼜因举⽌颠狂,⼈称“⽶颠”。
《宋史·⽂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宣和书谱》说他:“⼤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篆宗史箍,⾪法师宜官;⾃谓'善书者只有⼀笔,我独有四⾯',识者然之。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秦及秦以前1.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zhe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2.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3.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作品。
4.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1.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清明》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一):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阅读训练(二):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