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定义及练习
- 格式:pptx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4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四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控制SSI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预后和药物经济学都将受益匪浅。
适应证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则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手术切口分类参见链接)敏感抗生素SSI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
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通常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时机精准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1、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括、、。
2、预防用药尽量控制在皮肤切口前左右或静脉给药。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
必要时手术床加温。
冲洗用生理盐水应保持在左右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应用或。
4手术者如有手部皮肤破损应戴,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
5、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应遵循“、、”的次序。
6、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进行,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的规定。
7、手术时间超过,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出血量,术中应该追加一次;8、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
9、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
1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出现或,并伴有、等感染表现。
11、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并作相应处理。
13、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或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14、中心静脉置管部位首选,置管部位铺,严格无菌操作。
15、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无菌纱布更换,无菌透明敷料,如纱布或敷料出现、、时应立即更换。
二、单选题1、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A、长期卧床B、留置导尿管C、膀胱冲洗D、膀胱内注射2、下列除哪项外可以作为泌尿系感染诊断()A、下腹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发热B、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C、尿检白细胞男性≥10个/高倍视野,女性≥5个/高倍视野D、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为泌尿系感染3、有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下列何者为正确 ( )A、导尿管应每周定期更换B、女性的导尿管应固定于下腹部C、使用抑菌剂灌洗可减少感染率D、每个病人应用个人的集尿壶4、哪项不属于尿路刺激症状()A、尿频B、尿急C、血尿D、尿痛5、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A. 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C. 应用抗菌药物之前B.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D. 以上都不对6、微生物学标本采集后送检时限为()A. 不得超过2小时B. 不得超过4小时C. 不得超过6小时D. 不得超过8小时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试题答案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1、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如何定义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干预组合
策略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如下:指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分为:浅表切口SSI(感染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深部SSI(感染延伸到筋膜和肌肉等深部组织);器官/腔隙感染(累及除切口外的任何术中打开或进行操作的解剖部位感染)。
干预组合(bundle)是一系列措施的组合,并不是所有措施的集中。
设定干预组合时,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几个关键措施。
预防SSI的措施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措施,如按照指南规定给予抗菌药物、术前血糖控制、术前皮肤清洁及正确备皮、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保温等。
现今推行较普遍的集束化措施是“CATS”集束化策略。
其中“CATS”集束主要包括:①clippers:规范毛发去除。
②antibiotics: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③temperature: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④sugar:血糖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