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相关要求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33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肝上报制度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肝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管理要求教学课件ppt》2023-10-27CATALOGUE目录•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概述•乙肝丙肝等传染病诊断要求•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报告管理要求•乙肝丙肝等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乙肝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实例分析01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概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肝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丙肝患者可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丙肝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定义乙肝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患者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行为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丙肝传播途径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与丙肝患者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行为不会感染丙肝病毒。
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症状及影响乙肝症状及影响乙肝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乙肝病毒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丙肝症状及影响丙肝患者可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丙肝病毒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丙肝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可能在感染后多年才被发现,因此丙肝的预防和控制更为重要。
02乙肝丙肝等传染病诊断要求确定诊断流程医生应遵循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步骤。
确定诊断标准医生应根据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流程及标准诊断设备及技术实验室设备应配备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以支持传染病的诊断。
乙肝病例专病登记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乙肝的报告管理,提高乙肝的诊断水平和报告质量,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报告工作的通知》(甘卫疾控发〔2012〕160号)文件要求,特制定乙肝病例专病登记制度,内容如下:
1、临床科室、传染病诊疗室、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乙肝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填写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
2、检验科发现与乙肝有关的化验结果,住院病人应将化验结果返回主管医生处,门诊病人将化验结果送到首诊医生,以便对发现的乙肝病例进行诊断、报告、登记、转诊。
3、放射科发现与乙肝有关的检查结果,住院病例应将检查结果及时返回主管医生处,对于门诊病人应详细登记病人信息,并将结果通知首诊医生,以便对发现的乙肝及时进行诊断、报告、登记、转诊。
4、公共卫生科感染管理室要按照《甘肃省各级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核实诊断与报告情况登记表》,对医生报告的所有乙肝病例和院内自查发现的漏报病例进行登记,查阅每个病例的临床和检验资料,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逐条进行对照。
符合乙肝诊断标准及报告条件的,进行网络报告;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只登记,不报告。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公共卫生机构的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包括以下要素:
1. 病例定义:确定乙肝病例的诊断标准,一般是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史等。
2. 实验室检测:乙肝确诊病例通常需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及相关抗体标志物的检测,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等。
3. 病例报告:医疗机构或实验室需要将乙肝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报告给所在地的公共卫生部门。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病例的个人身份信息、临床症状、检测结果、病史以及可能的传染途径等。
4. 报告时限:确定乙肝确诊病例上报的时限,一般要求在获得诊断结果后的一定时间内上报,以确保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监测疫情。
请注意,具体的乙肝确诊病例上报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建议根据所在地的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上报。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相关问题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肝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等规定进行报告,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对辖区内就诊的乙肝病例按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进行诊断,并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工作流程见附件1-1),同时在法定传染病报告卡的“附卡”内填写相应的核心信息(表1)。
表1 乙肝病毒性肝炎网络直报“附卡”核心信息一览表“附卡”必须填写的相关信息1. HBsAg阳性时间:□>6个月/ □6个月内(包括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 □既往未检测或结果不详2. 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年月/ □无症状3. 本次ALT:U/L4. 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阳性/ □阴性/ □未测5. 肝穿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慢性病变/□未测6.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是/ □否/ □未测急性乙肝病例和慢性首次发作病例需要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如对该患者的报告情况不清楚,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性报告,再次就诊时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则不再进行报告;跨年度的既往病例,如诊断变更或因该病死亡时应再次报告。
不需要报告的情况:(1)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并明确报告过的乙肝病例,不需再次报告,应在门诊日志等登记册中记录为复诊病例;(2)乙肝病原携带者,包括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3)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及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乙肝、丙肝、梅毒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乙肝诊断标准的病例。
2.病例订正报告。
各医疗机构在收到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后,应在3天内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乙肝报告卡的订正工作,并将检测结果的相关数据补充至“附卡”栏内,并订正报告病例的急、慢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