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流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引言概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用于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评估其对人员、环境和财产的风险。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组织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并详细阐述其五个关键部分。
一、危险源辨识1.1 环境分析: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物理环境、化学品、设备和工具等,以确定潜在的危险源。
1.2 作业过程分析:对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步骤和操作,包括人员行为和工作条件等。
1.3 事故案例研究: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故案例,分析其原因和教训,以帮助识别类似的危险源。
二、风险评估2.1 风险识别: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进一步评估,确定其对人员、环境和财产的潜在风险。
2.2 风险分析:分析危险源的概率和可能导致的后果,以确定其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2.3 风险评估报告:总结风险评估结果,提供详细的风险描述和建议措施,以便组织决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风险控制3.1 风险控制策略:制定适当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消除危险源、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后果等。
3.2 控制措施实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3 监督和改进:定期监督和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风险沟通4.1 内部沟通:向组织内部的相关人员传达风险评估结果和控制措施,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和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4.2 外部沟通: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共享风险评估结果和控制措施,以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信息。
4.3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事故报告和紧急疏散程序等,以应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五、持续改进5.1 监督和审核:建立监督和审核机制,定期审查和评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过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5.2 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一、概述本策划范本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组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本文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南,从而使组织能够全面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二、危险源辨识1.确定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在开始危险源辨识前,应对工作场所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和物料储存、机械和设备使用、人员流动等方面。
同时,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的看法和经验。
2.记录和分类危险源根据前一步骤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分类。
可以按照危险源的性质、来源、可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危险源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
3.评估危险源的潜在严重性针对每一类危险源,评估其潜在的严重性。
主要包括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如损伤、中毒、火灾等)、可能引起的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三、风险评价1.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在进行风险评价前,应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可以参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制定内部标准。
2.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即评估该危险源发生的概率。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组织内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3.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每个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财产损失等。
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和指南,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估指标。
4.计算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计算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计算。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
例如,降低风险等级、减少风险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影响等。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以使用预防措施、保护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括全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
第二章辨识与评价流程第三条辨识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1. 编制危险源清单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危险源清单,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2. 辨识危险源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明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 评价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评价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紧急程度。
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的措施实施计划。
5.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跟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措施实施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措施有效。
第四条辨识与评价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实地调查法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包括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3.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和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第五条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已辨识与评价的危险源,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人员培训、防护设施设备的采购与维护、工艺改进等。
第六条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按照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计划,履行相应的职责,确保措施的落实。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1 确定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
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和心理性危险源等。
在焦化项目中,常见的危险源包括高温设备、压力容器、煤气管道、化学药品等。
1.2 识别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在确定危险源后,应进一步识别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例如,高温设备可能导致烫伤事故,化学药品可能导致中毒或腐蚀等。
通过对事故和伤害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了解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1.3 记录并分析危险源数据对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应包括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2.1 确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风险评价是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及影响范围。
在焦化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2.2 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根据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根据评估结果,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定其优先级。
对于高等级的危险源,应优先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于低等级的危险源,可以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3.1 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源。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工作场所的平面图、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图等。
2. 实地勘察: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工作环境、设备布置、工艺流程等情况。
3.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实地勘察的情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
4. 分析危险源: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6. 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识别出的危险源整理成清单,包括危险源的名称、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和优先级,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评估其风险等级,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风险指数法等。
2. 确定风险优先级:根据评估的风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风险优先级,将风险较高的危险源列为重点控制对象。
3. 制定控制计划:根据风险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明确控制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等。
4.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计划,对危险源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的实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 监督和检查: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性。
6. 风险评估的周期性: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评估计划,定期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通过收集企业的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和现场勘察,识别出高温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实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场所巡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电气设备、人为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调查: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加以改正。
3.员工培训:培训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识别: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优先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为控制等。
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包括对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等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3.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危险源。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1 目的和适用范围1.1 全面、充分并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更新各部门、项目部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拟定控制措施,以便实施有效控制。
1.2适用于院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现场项目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策划、更新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管理手册3 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院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
3.2综合管理处负责组织全院各类生产活动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院办公大楼区域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指导、审核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并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
3.3院安全评价责任部门协助综合管理处审核院级不可接受风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3.4工会办公室负责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监督工作,调查员工职业健康状况,协助辨识、评价引起健康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参与相关控制措施的拟定工作。
3.5院部各责任部门/项目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控制;负责外出活动或工程现场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3.6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负责生产/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4 工作程序4.1 工作流程流程形成的文件、记录4.2 危险源辨识4.2.1危险源辨识范围(1)院本部(含兰州办公场所)工作场所;勘察、岩土施工、工程监测、工程项目管理、监理、检验和试验、工程总承包、工地服务等各类现场;员工在差旅途中或在客户处工作。
(2)所有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检修、抢修活动等)。
(3)影响或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的员工或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本院员工、临时工和承包方员工)、访问者或任何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2024年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1.目的为准确识别公司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并评价出重大危险源,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预防好有效控制。
适用于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
3.工作程序3.1.程序描述要控制安全生产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源,评价其带来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确定重大危险源,据此策划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
3.2危险源识别3.2.1危险源识别时要考虑以下业务活动和影响因素范围:a.正常的作业活动和非正常的作业活动;b.作业现场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c.现场临时设施及作业现场的平面布置;d.作业工艺流程;e.使用的机械设备、装置、工具等;f.有毒有害作业部位(如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及低温等有危险源的作业部位);g.各项制度的规定;h.安全防护设施、事故应急抢险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i.进入生产区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内部员工、访问者或其他人员。
3.2.2识别和评价的时间公司每年3月份,将办公区域、到生产区的路途和生产区作业可能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
3.2.2.2危险源辨识方法,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识别:a.经验对比法;b.询问与交谈;c.现场观察;d.过程分析等3.2.3根据本公司作业活动的实际情况,造成各类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如下:1.高处坠落:脚手架、吊篮、电动葫芦、检修用卷扬机、物料提升机、等高处作业中发生的坠落事故;2.物体打击:包括钢管、扣件、物料、机械零件、作业工具等物体的打击;3.机械伤害:包括卷扬机、电锯、减速机、拉链机、提升机、磨机、破碎机、皮带输送机、风机、搅拌机等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4.起重伤害:各种起重作业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生活用电、各种机电设备用电、雷电击等伤亡事故;6.火灾和爆炸:包括作业现场临时用电、生活用电、电焊作业、气焊作业、氧气瓶和乙炔瓶、火工材料的燃烧与爆炸;7.坍塌:包括物料提升机等、堆置物、建筑物倒塌等;8.淹溺:洪水、游泳、洗澡、失足落水等;9.车辆伤害:场内机动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在施工或到工地路途的伤害;10.中毒和窒息:煤气中毒等伤害;11.职业病:电焊、粉尘、水泥粉尘等引起的职业病。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案为全面辨识更新公司各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公司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事故防范措施,有效推动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和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危险源辨识、评估及控制管理制度》相关要求,决定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成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组员:xxx、xxx、xxx、xxx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抓好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跟踪督促工作进度,对工作质量进行把关。
二、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方法和步骤(一)危险源辨识的范围1.公司生产所有活动中的危险源。
2.公司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生产、起重、运输、登高、高温、维修作业、办公活动等)。
3.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外来人员)。
4.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包括租赁设备或设施)。
—1—(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各部门对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调查表》采用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等方法根据不同岗位,以网格化、全覆盖的方式从作业区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作业活动、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四方面对区域内每个过程和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
(三)危险源辨识的步骤1.安全环保处制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调查表》,并下发各部门。
2.在前期统计两个清单(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的基础上,对风险点进行划分,按照大小适中、便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进行划分。
动态作业活动+静态设备设施将危险源划分为部位风险、区域风险、场所风险、作业活动风险。
3.对危险源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健全完善危险源的管控措施。
各岗位各工段各部室逐级评审本辖区内的危险源辨识情况,并汇总上报至安全部。
三、危险源评价1.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区域内每个过程和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识别公司施工活动的危害因素,评价危害事件的风险程度,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识别、评价更新与控制。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审批《重大风险清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2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报管理者代表批准,下发《重大风险清单》。
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负责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3生产部负责参与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组织所属各单位按照《重大风险清单》编制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并在施工(生产)中组织贯彻落实。
3.4各基层单位、部门负责依据《重大风险清单》,对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按照相应文件要求进行管理和控制。
负责上报新产生的风险因素及管理方案。
4管理内容与要求4.1工作原则4.1.1预防原则:依据施工现场所涉及的活动范围、危害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特点,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
4.1.2一致性原则:依据施工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隐患,选取相应的方法,确保辩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一致性。
4.2危险源辩识4.2.1辩识范围a) 设备采购、设施的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设施)。
b) 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
c) 化学品、油类及其他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等活动(包括相关方的有关活动)。
d) 工程施工中常规或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e) 办公场所、宿舍、食堂。
4.2.2辩识状态a) 正常状态——每天正常进行的日常活动b) 异常状态——停机、检修、维护等。
c) 紧急状态——火灾、爆炸、发生事故、事件等。
4.2.3辨识时要考虑在作业过程中的几个方面:a) 人的不安全行为;b) 物的不安全状态;c) 不良的作业环境;d) 管理方面的缺陷。
4.2.4辩识方法:a) 根据分部分项、工序、工艺流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辩识。
1.目的:持续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保持奠定基础。
消除事故隐患, 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2.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术语及定义3.1 危险源: 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及其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并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或它们的组合。
3.2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即从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危险源, 并判定其可能导致事故类别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3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显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4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4.职责:4.1 EHS管理部:4.1.1负责编制、修订、解释本程序。
并监督、指导实施。
4.1.2组织对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和可能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汇总、分析、评价, 并制定评价准则, 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及时更新。
4.1.3 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EHSP-002-RC-02)。
4.1.4根据评价结果指导督促各部门制定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 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4.1.5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4.2 各部门:4.2.1各部门负责识别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 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EHSP-002-RC-01)报EHS管理部, 并配合EHS管理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4.2.2 各部门负责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的确定和组织实施。
4.3 EHS管理部部长:4.3.1 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3.2 审核重大危险源清单5.内容:5.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作业活动。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七步走在工业生产和工程项目中,危险源无处不在。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与风险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以下是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一、了解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
在生产过程中,危险源可能包括高温、低温、辐射、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物质、机械能、电能、液压能等能量形式。
了解各种危险源的特点,有助于对危险源进行准确的辨识和评价。
二、识别潜在风险在了解危险源的基础上,需要识别潜在的风险。
潜在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
通过分析各种危险源的历史事故案例,可以总结出常见的潜在风险因素。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员工等方式,发现潜在的风险。
三、评估风险等级识别出潜在风险后,需要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等级评估。
评估风险等级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事故的影响范围、事故的可控性等。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
四、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具体措施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等级来确定,例如:对于高风险源应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对于低风险源则可采取常规的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五、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后,需要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
检查的内容包括:各项安全设施的完好性、员工对安全规定的遵守情况等。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六、培训员工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方法、应急处理程序、个人防护知识等。
培训结束后,要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七、建立应急预案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一、概述在任何工作场所或活动中,危险源都存在,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是确保工作安全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关键步骤。
二、危险源辨识1. 基本概念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财产或环境受到伤害、损失的物质、设备、过程或活动。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与特定活动或工作场所相关的潜在危险源的过程。
2. 步骤2.1 收集信息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前,首先收集与工作场所、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类型、人员受伤记录等。
2.2 辨识潜在危险源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辨识工作场所或活动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例如高处作业、化学品使用等。
2.3 评估危险源等级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等级评估,根据危险源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其分类为高、中、低风险等级。
三、风险评估1. 基本概念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风险程度评估的过程,旨在确定控制措施和优先级。
2. 步骤3.1 评估风险程度根据危险源的等级以及潜在危害的严重程度、概率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3.2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潜在危害。
3.3 设定风险管控优先级根据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设定危险源的风险管控优先级,确定哪些控制措施需要优先实施。
四、总结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是确保工作安全的关键步骤,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源,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危险源,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确保工作安全稳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