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节 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3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中生物第一册(旧人教版)(原创)课题: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自主学习】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多种,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
3.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以上的元素,例如等;:通常是指生物生活所,但是需要量却的一些元素,例如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大量元素中,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约占细胞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却是维持正常不可缺少的。
2.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
3.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
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进萌发和的伸长,当和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的顺利进行。
在缺少B时,和萎缩,发育不良。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这个事实说明。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1.在生物体内,由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构成。
由各种共同组成。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又分化为、和等部分。
2.一般情况下,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旱生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一、水1.水是活细胞中含量的化合物。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
2.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和两种,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约占;自由水以的形式存在,是细胞内的,也可以直接参与,还可以运输。
总而言之,。
二、无机盐细胞内无机盐大多数以状态存在,其含量虽然很,但却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如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也很重要。
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
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
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 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
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
输》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
“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过思考讨论讲解了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理和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讲解了水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
接着阐述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明白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理解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等概念。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
第二课时染色体畸变1.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2.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3.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不管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此物种的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等阶段,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秋水仙素或低温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对应学生用书P691.染色体畸变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1)染色体结构变异概念: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连线]:(3)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①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②大多数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4)举例: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缺失”发生,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基因突变缺失的是碱基对,缺失后基因数量不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的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基因数量发生改变。
2.如何区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提示: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则观察不到。
3.交叉互换和易位有什么区别?提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如下图所示)2.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特别提醒]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后人修正的重要学说,它主要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其主要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核酸构成)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整体被称为种群;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个体形成的整体被称为群落;③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个体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更大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④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任何层次。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细胞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2.常见的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常见的真核细胞:动物、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3.统一性: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4.差异性:①在细胞器上,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真核细胞存在多种细胞器②在细胞壁上,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为肽聚糖(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真核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植物的细胞壁成分)③在细胞核上,真核细胞有由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核内存在染色体;原核细胞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存在特定区域称之为拟核,无染色体,有环状的DNA 分子。
5.蓝细菌:作为一类原核生物,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原因是蓝细菌体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各种生物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体现统一性;元素的含量不同,体现差异性2.元素的分类: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③最基本元素:C④基本元素:C、H、O、N⑤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类①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②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③不同食物中物质的含量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日常膳食中要做到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生化考点问题疏导(带着问题去学生化,效率更高!)第二章核酸化学第一节核苷酸一、化学组成与命名1、碱基?3种基本嘧啶碱基?2种基本嘌呤碱基?嘌呤和嘧啶环上原子排列顺序?2、核糖?核糖分哪两类,有何区别?3、核苷?核苷中核糖与碱基以何种化学键连接?4、核苷酸?核苷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是?二、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1、细胞中重要的核苷酸衍生物有哪3大类?2、NMP / NDP / NTP / dNMP / dNDP / dNTP表示什么?中文名称?3、NTP与dNTP在核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4、NDP、NTP还有那些作用?选2个例子记住5、ppGpp / ppGppp / ppApp / ppAppp的中文名字及主要作用?6、cAMP、cGMP的中文、作用7、NAD、NADP、FAD的中文、作用(可以在“维生素”那章统一记忆)第二节DNA分子结构(重点)一、DNA一级结构1、DNA一级结构的定义2、一条DNA单链中核苷酸以何种化学键相连,该化学键由什么基团反应生成?3、DNA碱基序列的阅读顺序4、DNA一级结构测序的2种基本方法是?二、DNA二级结构1、DNA二级结构定义2、Chargaff定律的两大结论(碱基当量定律、不对称比率)3、双螺旋结构的4个要点(记住以下关键词,尽可能还原书上原话)(1)反向平行、大沟小沟(2)外侧骨架、内侧碱基平面(3)螺旋直径、碱基距离、螺距(记住具体数值)(4)结构稳定(4大作用力是什么?与维持蛋白质各级结构的作用力共同记忆和区分)4、DNA多态性的两个影响因素?5、4类DNA双螺旋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结合书上表格了解)?细胞中主要存在的是哪一种?6、回文序列?镜像重复?7、回文序列和镜像重复会导致怎样的DNA螺旋结构产生?有何意义?三、DNA三级结构1、DNA三级结构定义?DNA三级结构与超螺旋的关系?2、何种超螺旋结构是天然DNA主要形式,有利于基因表达?第三节RNA分子结构(重点)一、tRNA结构1、tRNA一级结构的特点(小,多稀有碱基,多彼此分隔又能相互配对的保守序列)2、tRNA的二级结构是什么?四臂四环分别是什么?(尤其注意氨基酸臂和反密码子环)3、tRNA的三级结构是什么?与氨基酸结合的部位是什么结构?二、rRNA结构1、rRNA的特点(数量多,种类少)2、rRNA的作用(构成核糖体、构成核酶)三、mRNA结构1、mRAN的主要功能?2、顺反子、单顺反子、多顺反子的定义?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差异?4、SD序列是什么?5、真核生物mRNA结构?“帽子”和“尾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五节核酸的性质与分离纯化一、核酸的一般性质1、核酸的一般性质有哪些?(溶液黏度、固体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带电性)二、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1、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吸收紫外光的原理?吸收波段?最大吸光度?2、减色效应定义?(从原理上理解,并类比得出增色效应定义)三、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1、核酸变性的定义?复性的定义?分子杂交的定义?2、DNA变性的表示方式?3、Tm的中文名及定义?4、影响Tm值的因素有哪些(2个)5、变性DNA可发生复性的条件(缓慢冷却、pH)6、探针技术第三章蛋白质化学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元素组成1、蛋白质中主要的5种元素?2、蛋白质中氮含量与蛋白质质量的关系?二、氨基酸1、氨基酸定义?2、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或者说有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非α-氨基酸的是?无手性碳的是?有两个手性碳的是?3、氨基酸的分类(记忆技巧见补充材料1,倒数第二页)4、氨基酸的物理性质(固体性状、熔点、溶解度、旋光性、吸光性)5、两性离子定义?6、氨基端等电点定义?计算方法(分R基是否可离解)?氨基酸处于不同pH下的带电情况?三、肽1、肽、寡肽、多肽的定义?2、肽键、氨基酸残基的定义?3、肽链的书写顺序?4、肽键的3大性质?第二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一、一级结构1、蛋白质一级结构定义?2、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作用力?二、空间结构1、蛋白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亚基、四级结构的定义?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与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关系是什么?2、维系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有哪些?其中次级键有哪些?最主要的是哪个?3、蛋白质二级结构有哪几种模式(只记名字)?4、蛋白质超二级结构主要有哪3种模式(只记名字)?三、蛋白质等电点与蛋白质变性的概念(第4节)1、蛋白质等电点定义?决定因素?2、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可逆变性与不可逆变性?3、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4、变性蛋白质的物理、结构、化学、生物性质变化?5、蛋白质的凝固作用第四章酶第一节酶的一般性质一、酶是生物催化剂二、酶催化的特性三、酶的化学本质1、酶的定义2、酶与无机催化剂的2个共性与酶的5个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预习内容
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①概念: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________的过程。
②场所:
③模板:
④原料:
⑤运载工具:
⑥产物:
2.密码子
(1)概念:_______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相邻碱基称为_______。
(2)种类:共有_______种,决定氨基酸的有_______种。
3.转运RNA
(1)结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
每个tRNA 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______。
(2)种类:______种
小结: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 ( )
基因 mRNA 蛋白质
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具体内容标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二)本人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②列举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③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③在实验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如何进行探究,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②渗透作用的定义;③选择透过性膜的定义。
(2)教学难点: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③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一节。
本章与细胞膜有着重要关系。
本节课中运用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进而得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
课本中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进行的,因而要运用实例让学生明白几个问题:1.扩散和渗透的区别;2.原生质层的定义;3.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5.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及结果。
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中出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因此必须利用好这个实验,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结果预测、设计记录表格等。
复读班2012届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高考理综生物试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
鉴于此,我们应在第一轮复习确立以下指导思想:(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章节,揭示章点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即把学、想、导、练融为一体,向40分钟课题要质量。
加强备课组的交流与合作。
(3)给学生提供课内外自主发展的空间。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目标要求根据第一轮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事实、方法和原理。
回答准确,精确。
(2)用各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3)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
(4)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还能够用相关的生物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即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生物个体、环境、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5)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
(6)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自学、实验操作等科学素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三、复习策略:“夯实基础,不留死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是一轮复习的基本策,一轮复习是基础、是根本,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不能本木倒置,混乱不堪。
1、认真研究考纲和大纲,正确把握方向由于第一年新教材高考,新考纲还未出来,估计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生物5或6道题(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考试内容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两部分,必考为必修模块1、2、3的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讲酶与ATP[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细胞中的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通货”的理解正确的是() A.ATP中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B.ATP水解形成ADP时产生的能量可转化为化学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等C.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D.ATP和ADP可以相互迅速转化解析:“通货”的正确理解是能循环流通,ATP是在吸能和放能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流通货币。
答案:C2.(2010·泰安模拟)下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B.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解析:解答此题一定要看准曲线纵、横坐标的含义,横坐标是pH,纵坐标是反应物剩余量,所以,反应物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的活性越低,反之则越高。
答案:B3.(2010·杭州质检)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A.脂肪水解酶B.淀粉水解酶C.蛋白质水解酶D.DNA水解酶解析:本题审题是关键,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质水解酶。
答案:C4.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
以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下列有关结论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A.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解析:③和④对照说明酶有温和性,高温能使酶因变性而失去催化活性;③和②对照说明酶有高效性。
因为底物只有一种,因此从该实验看不出酶有专一性。
答案:C5.(2010·徐州质检)下列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正确的图解是()解析:酶催化作用的本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2.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简答题:请简述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2. 实验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并分析蛋白质合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请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
3. 讨论题:假设你是一个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人员,你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一种特定的蛋白质?请列出可能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作业要求:1. 简答题:请详细描述过程,不要遗漏任何步骤;2. 实验分析: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蛋白质合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3. 讨论题:请充分展开想象,尽可能列出多种可能的方法,并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提交作业,是否认真完成作业;2. 答案准确性:简答题和讨论题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3. 创新性:是否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4. 实验报告完整性: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和建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 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具体作业内容如下:1. 简答题: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请简述这两个过程的具体过程和作用。
2. 实验分析:请利用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并分析蛋白质合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准备大肠杆菌培养液;(2)制作临时装片;(3)用显微镜观察;(4)记录观察到的现象;(5)分析蛋白质合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6)写出实验报告。
3. 讨论题:假设你是一个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人员,你希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一种特定的蛋白质。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1. 生物的营养需求•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能量需求和物质需求。
•能量需求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满足,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生物体利用营养物质氧化降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物质需求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方面。
有机物需求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无机物需求主要是指水和无机盐等。
2. 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营养和异养营养两种。
•自养营养是指有机体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自行合成有机物质,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
•异养营养是指有机体无法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合成有机物质而需依赖他物来摄取有机物质,如人类通过食物摄取有机物质。
3. 植物的营养•植物的养分需求包括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两种。
•微量元素指植物对某些元素需求量较少,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铁、锌、铜等。
•宏量元素指植物对某些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如氮、磷、钾等。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来满足自身的养分需求。
4. 动物的营养•动物的营养需求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个方面。
•有机物质是构成动物体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无机物质是动物体内的无机盐和水等。
•动物通过消化、吸收、循环和排泄等过程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
5. 人类的营养•人类的营养需求与其他动物类似,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个方面。
•人类通过各种食物摄取有机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人类主要的营养来源。
•人类通过饮水和吃水果蔬菜等摄取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质。
•人类需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6. 营养失调与健康•营养失调是指人体所需的某一或几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或消耗与需要量不平衡的状态。
•营养失调可能导致体重过轻或过重、贫血、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饮食均衡、摄取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以上就是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生物的营养需求、营养方式以及人类的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必修 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华侨中学生物组严慧琼2009.12.11Ⅰ.教材分析:本章为《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内容,内容上与前后章节有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本章之前,复习的是基因的本质,讲述的是DNA与生物性状的相关性,为本章节的复习做了铺垫,本章则是着重描述基因如何实现对性状的控制。
Ⅱ.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高三学生而言虽是已学过的旧知识,对大部分概念、原理基本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比较零乱,且本节有一些概念、原理、过程的知识十分抽象,学生模糊不清,易于混淆。
高三复习课教学已进行一个阶段,学生已具备有一定的自主复习构建章节知识网络及发现知识漏洞的能力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DNA和RNA分子的区别,及RNA的分类和作用2.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3.概述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能力目标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网络,2、能应用本节的知识原理解析相关生物学现象,提高综合分析及解题能力情感目标相互交流、合作和评价Ⅳ.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教学难点:RNA的种类与作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启动子与终止子Ⅴ.教学设计思路:课前指导学生复习本章节内容,将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网络图,在课堂展示并点评,进而导出教师的网络图,抓住贯穿整节课的主干内容,即DNA---RNA---蛋白质,再从中延伸各个知识点,使学生系统掌握本章节的内容。
结合高考试题题的讲解的,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Ⅵ.课时安排:1课时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课导入:利用前面复习的知识、基因工程产品,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在前面的孟德尔遗传实验复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那么,基因是怎样实现对性状的控制呢?我们前面学过的转基因抗虫棉,为什么能够产生抗虫的毒性蛋白,从而避免遭到虫害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今天的复习——“基因的表达”也就是,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如何变成蛋白质,体现出生物性状。
细胞增殖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第一节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关于有丝分裂数据分析以及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点的学习,是学习本章后续章节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本节课知识点也是经常考察的知识点,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点(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及相应曲线图。
2、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及相应曲线图。
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曲线图分析识别,较难理解。
三、根据教学大纲和中学生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2)描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过程(3)知道姐妹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通过染色体和DNA等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绘制图表。
(2)能够通过相关图表分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及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利用图表数据分析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本质。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从思维水平上看,其认知水平已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看,学生都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且通过之前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有关细胞周期和植物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及学习基础。
所以本节课中更多的增加师生互动和课堂提问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首先利用回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出新课。
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细胞增殖这一节课的学习,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周期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
首先细胞周期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又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并用ppt展示出重点内容,最后用ppt展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图片,通过个别提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