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42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
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
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
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
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先秦历史知识点【1】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
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
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
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
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
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
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
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
都城是镐京。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
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央: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原始社会1.经济:⑴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简陋低下;原始农业出现,南稻北粟;实行土地公有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原始的畜牧业出现——六畜。
⑵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⑶商业:出现以物易物原始商业。
2.文化:文字: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与成熟文字有渊源。
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二)夏、商、西周:1.政治:⑴夏朝建立,出现世袭制;⑵商朝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还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族、商族、周族)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族权与政权合一)③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⑤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2.经济:⑴农业A.主要工具:商周时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木、石等)。
青铜农具出现,但很少。
B.土地制度:西周时期,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性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C.耕作方式:石器锄耕、集体耕作(千耨其耘)⑵手工业A.青铜时代:“三代”——夏、商、西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其中鼎、簋等青铜器象征着身分、地位,反映了等级制度。
B.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C.制瓷业:商朝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瓷器。
D.官营手工业: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官府供给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不进入市场。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⑶商业A.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B.周朝: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是石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BC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出现。
西周代商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
文化上:夏朝“夏小正”,商朝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田氏代齐,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法、儒、墨成为主要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1、内容概述: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下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等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从穴居野处走向定居农耕,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开化;这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②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③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④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①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③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3、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开始形成,民族融合初步发展;4、思想文化:①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③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内容概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治者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统治制度,很多具有开创性;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③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2、经济上:①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②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3、民族关系: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4、中外关系:①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②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5、思想文化:①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②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③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1、内容概述:东汉建立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日益发展,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其间虽有西晋短暂的大一统局面,也有黄河流域地区的几次局部统一,但分裂局面是主要的;由于这一时期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较稳定,从而使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北方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2、经济上:①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②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③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出现了第一次高潮;4、思想文化:①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②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1、内容概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典章制度先进完善,文化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唐文化影响深远;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2、经济上: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3、民族关系: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既拓展了疆域又开发了边疆;②民族和睦,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中外关系:①对外交通发达,广泛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歉收并蓄,广泛吸纳;③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5、①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②教育发达,专业教育确立;③史学、文学、艺术繁荣,体育空前兴盛;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概述本阶段封建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但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科技文化发达;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③封建生产方式大规模向边疆扩展;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②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新的民族形成;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得到巩固和发展;4、中外关系:①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的范围空前扩大;②海上“丝绸之路”发达;③对外贸易方式以官方贸易为主,但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5、思想文化:①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②教育发达,学校制度完备;③史学、文学、艺术繁荣;六、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1、内容概述明清阶段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中外交往上都体现出衰落的特征,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进一步巩固;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且日益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3、中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国越来越脱离世界;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4、思想文化:①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②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教育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5、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地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