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训练视唱练耳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68.0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几种练习方法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通过视唱练耳可以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帮助更好地理解音乐和演唱歌曲。
以下是几种视唱练耳的练习方法。
1. 单调律练习法单调律练习法是一种非常基础的练习方法,适合初学者,它通过反复唱出音符的升降来加深对各个音符之间的感觉和记忆。
这种练习既考验了听觉能力,又锻炼了嗓子和声音控制力。
例如唱出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这七个音符,可正序反序各唱一次,直到能准确按照记忆唱出这七个音符。
2. 跟唱法跟唱法是通过重复演唱和模仿演唱来练习视唱练耳的一种方法。
这种练习方法适合于需要学习新歌曲的人,通过听取原唱或者伴奏,跟随唱出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以此来提高唱歌的水平和视唱练耳的能力。
3. 循环节奏练习法循环节奏练习法是一种练习节奏感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循环演唱节奏,来让自己更加熟悉和娴熟地掌握节奏感。
例如,可以选择一段基本的节奏,并通过反复演唱和模仿的方式,来掌握这种节奏并构建自己的唱曲基础。
4. 分解谱练习法分解谱练习法是一种通过分解曲调和音符,来提高对音符之间关系和演唱技巧的把握的方法。
通过逐步分解每一个音符和音调,来掌握曲调变化,加深对曲调的理解。
5. 唱改变音符的练习法唱改变音符的练习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曲调中单个音符来创造不同的唱曲效果的方法。
例如,改变音高或者音长等不同的因素,来产生不同的唱曲效果,增强创新性和表现技巧。
总之,视唱练耳是一项需要平时长时间的耐心练习的技能。
以上这些练习方法都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视唱练耳的能力,但最重要的仍然是要始终保持兴趣和热情,并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浅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视唱练耳课中更加重要。
就目前来看,音乐节奏感已经成为新时期视唱练耳教学中最核心的环节。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最基本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其不仅能对音乐进行相应组织,同时也能赋予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原有生命,学生的音乐素质就不能更好的提高,音乐能力也就无法更好地提高。
如何提高节奏训练质量,已经成为视唱练耳专业教师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要素概况在视唱练耳训教学中,节奏训练是比较重要的。
要想使视唱练耳教学更好地进行,就要对节奏要素有所了解。
节奏要素主要由节拍认知、节奏形态认知和节奏形态命名三部分组成。
节拍认知就是对节拍循环往复强弱规律的认识。
在教学中,一般都从最简单、最常见的2/4拍开始学习,之后再逐步学习3/4、4/4、3/8、6/8等相对复杂的节拍。
认知节拍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节拍的规律,并通过掌握节拍,去听乐曲片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节拍在音乐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了解不同节拍强弱循环交替的特点,掌握不同种类节拍规律,以便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不同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节奏就是所谓的节奏型。
在实际教学中,音乐的长短是用时值来进行划分的,而不同长短时值音乐在有机规律下结合形成不同种类的节奏型,在音乐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节奏类型,就要根据这些节奏类型规律进行相应分类。
节奏型命名是在节奏型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节奏型命名主要包括基本型、附点型、切分型等。
了解相应节奏类型名称之后,就应该进行相应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牢记和掌握不同节奏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相应节奏类型,就要多读、多写、多背和多模仿。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节奏类型。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训练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视唱练耳训练在音乐教学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视唱练耳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进行音乐节奏、旋律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训练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视唱练耳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视唱练耳的重要性1.培养音乐素养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素养是学生发展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
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韵律、旋律和情感,培养对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可以为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音乐能力视唱练耳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表达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旋律和音高,从而在音乐表演和创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3.促进语言发展研究表明,音乐和语言在大脑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视唱练耳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语言,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对学生日后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也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视唱练耳训练的方法和技巧1.唱和跟读唱和跟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视唱练耳训练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通过跟读歌词和唱和旋律,从而锻炼他们的视唱和音乐感知能力。
在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节奏、音高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
2.听辨练习听辨练习是视唱练耳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单的乐曲或旋律,要求学生在听后复述或重复旋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语言的表达能力。
3.旋律填空旋律填空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并填写其旋律的练习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旋律,让学生听后填写其旋律,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聆听音乐,抓住旋律的节奏和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汪苗视唱练耳中的节奏教学以及节奏的综合表现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视唱练耳学科在音乐学习的几大专业学科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重,国民音乐表演者、教育者也愈来愈重视视唱练耳学科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出更有效的化学反应。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分析视唱练耳学科在音乐发展中的历史与现状,遂阐述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综合运用,文末将阐述节奏在音乐中对于我们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节奏训练变量练习艺术研究一、视唱练耳学科的历史与现状首先,何为视唱练耳?其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视唱练耳具有多重角度上的含义,广义上讲,它是一门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它囊括了在音乐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除专业演奏之外的所有音乐知识。
狭义上讲,它可以是一名学子在高考时一门重要的科目。
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水平不断增长,视唱练耳课程在整个音乐学习中的分量愈来愈重,它已经不仅仅是当初简简单单“听”与“唱”的训练。
在某一层次上,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地基,这个地基是否牢靠,取决于教师教授视唱练耳的方式以及学生在课余中不间断的配合专业演奏、演唱训练,在边学习边输出的环境下不断磨练的状态。
所以,视唱练耳能力的高低往往主宰着一名音乐学习者未来的成就,也指引着诸多学子的学习方向。
视唱练耳的起源要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当今Solfeggio 一词是由18世纪末意大利语soleggio演化而来。
其含义“为歌手而设的歌唱训练”1〇。
当时最早的训练主要是针对教会唱诗班,内容则为发声、读谱等。
而我国近代史中的视唱练耳教育发展,有证可考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孙继南学者在其作《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中阐述;第一个时期从学堂乐歌时期至改革开放前,学堂乐歌时期可作为我国视唱练耳发展的起源,那时为乐歌的演唱而设立了一些音程、听音练习的课程。
2〇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当时的视唱练耳教育已经摒弃僵化的苏联教学模式,一些教育家已经开始慢慢探索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视唱练耳教育方式,如配合着我国当时音乐采风的田野工作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旋律与节奏的特点,加之教材中使用。
视唱练耳中的节奏训练在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个音乐基本要素中,旋律虽是音乐中的主导要素,但是如果离开了节奏这个音乐“骨架”,就成为了没有组织的单独的音高,听起来也没有什么美感。
因此本文针对节奏的重要性,对节奏以及节奏的训练进行探讨,并阐述了节奏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训练的意义。
标签:视唱练耳;节奏训练;存在问题;意义节奏、旋律、和声可以看作是音乐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它们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形式与作用。
节奏与旋律以及和声的本质区别在于:节奏没有乐音和乐音组织。
旋律是音乐中的主导要素,可是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如音高、调式等如果脱离了节奏就不能构成旋律;相反的是,节奏却可以脱离旋律与和声单独存在,并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单独的形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如打击乐器它没有固定的音高,却可以演奏出各种不同形式与情绪的曲目,也就是一种纯节奏的艺术形式。
因此,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节奏在音乐要素中的特殊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节奏在研究什么是音乐节奏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关于节奏的一些知识。
节奏一词起源于希腊语——“Pntmoc”,原意是指一切均匀而有规律的进程。
关于节奏,从广义上来讲,是不论从空间或者时间来看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
而在生活中,一般事物匀整地交替进行都可以称之为节奏,我们无不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如日夜的交替、人的呼吸、心脏的跳动等等。
有了物质的运动继而就产生了节奏,可以说从宇宙产生的那天起节奏就一直存在着。
可见节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它正是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劳动中。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节奏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创造出了原始的音乐及原始乐器;并在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认识、丰富、发展、完善与更新人们对与节奏的认识。
在《辞海》艺术分册里对于音乐的“节奏”解释为:“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或者长短交替出现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