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分享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1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地球的运动-202X年中考地理必背知识手册地球的运动是指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的运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基础。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一个偏心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主要特点如下:1. 转轴:地球的转轴是地球上南北两极之间的一条假想直线,被称为地轴。
地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2.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在赤道处自西向东一周需要约24小时。
3. 自转带来的现象: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风向的变化。
地球自转导致地表的不同地方相对于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同时,地球自转还会导致大气的流动产生风。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沿着椭圆轨道进行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主要特点如下:1. 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为了与公转周期相适应,人类将平年设置为365天,闰年设为366天。
3. 公转带来的现象: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不同季节距离太阳的距离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季节地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四季的交替。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结: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风向的变化,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
地球的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也影响着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七年级地球运动知识点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与太阳和其他星球一起组成了宇宙中的行星系。
在这个行星系中,地球的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年级地球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
地球自转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完成一次公转约需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
地球的公转速度不是匀速的,它的运动速度会随着距离太阳的远近而不同,其中最快时速可达每秒30公里左右。
三、地球的倾斜轴和黄赤交角地球的轴线并非垂直于地球公转的轨道,而是成一定角度倾斜着,这个角度被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的倾斜轴和黄赤交角是造成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地球的日照面与阴影面因为地球自转的关系,地球总有一半面对着太阳,这部分被称为地球的日照面;另一半则背对着太阳,被称为地球的阴影面。
而两个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称为“日界线”。
五、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有关系。
在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接收到的阳光较少,温度较低,同时它所处的位置也称为“冬至点”。
而太阳直射赤道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春分点”、“秋分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所处的位置称为“夏至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所处的位置称为“冬至点”。
六、地球的引力和重力地球与其他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引力,这是因为地球的质量足够大,独立存在的物体(如人、物体等)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球的引力还产生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重力,这是导致物体向地球下落的原因。
地球的引力和重力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七年级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我们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和自然法则的奥秘。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是地球日常旋转的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365.25天(即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球倾斜: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约23.5度。
这个倾斜使得地球季节的变化。
4. 日照时间: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引起了日照时间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冬季日照时间较短;在南半球则相反。
5.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是个椭圆轨道,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夏季会更炎热;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冬季会更寒冷。
这就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
6. 地球的倾斜引起了极昼与极夜:在北极圈内,在夏至时,北极圈内地区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白昼,即极昼;在冬至时,则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黑夜,即极夜。
7. 地球的磁场:地球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力场,这个磁力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北极和磁南极,并且起到了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伤害的作用。
8. 国际日期变更线:因为地球自转和国际时区的设立,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大洲之间划定,跨过它时会发生日期改变。
9. 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的半径要比从两极测量得到的地球半径大。
以上就是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和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有三个基本运动:自转、公转和倾斜。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的时间是24小时。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日夜变化,使得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365.25天内完成一周。
这一运动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和年份。
由于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倾斜地球的轴倾斜23.5度,这就是我们经历四季变化的原因。
当地球某一半接受更直接的太阳光线时,会引起温度升高,形成夏季;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部分偏离时,会导致温度降低,形成冬季。
2. 地质和地球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外地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地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石造地壳,它是由固态岩石和熔融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因此岩石处于部分熔融状态。
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面的部分,它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约在5-70公里之间。
地壳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其中陆地地壳主要是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是由玄武岩组成。
3. 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产生的物质,包括陆地、水域、气候、生物等。
陆地陆地是地球上没有被海洋覆盖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大陆或岛屿。
大陆被划分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地球上大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海洋是最大的水域,分为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气候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流、山脉和水体的影响。
地球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生物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与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解释自然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并围绕日地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地关系地球的运动首先涉及到日地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地关系,这是影响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1. 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规律是:自西向东旋转,每天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因此需要四年才能形成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的倾斜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现象。
1. 地轴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不同季节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白夜持续,而南极圈则是黑夜持续;而冬至时则正好相反。
地轴倾斜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2.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由于地球倾斜的存在,在北极圈内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白夜,也就是极昼。
而在南极圈内,则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黑夜,即极夜。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轴倾斜夹角改变引起的。
三、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综合结果。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国际上的两个重要节气。
春分时,地球上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秋分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
2. 冬至和夏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个重要节气。
冬至时,北半球的黑夜达到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第一篇范文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球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它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导致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相对于另一半未被照亮的半球被称为夜半球。
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时间差异地球自转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例如,当中国北京时间是上午8点时,美国纽约的时间是前一天下午4点。
这种时间差异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包括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指地球公转导致的不同季节在不同时间出现的现象。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
这使得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指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度在不同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昼夜的长度不同。
例如,在夏季,北半球的白天较长,黑夜较短;而在冬季,北半球的白天较短,黑夜较长。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能够适应不同时间的生活节奏,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和动物的迁徙行为。
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根据这些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和收割等。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秒。
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各地约为每小时15度。
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每秒465米。
影响: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形状变化、离心力的存在、地球磁场和万有引力的产生,对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文和气候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二、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即从西向东。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此外,还有一个回归年,用于描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运动,其时间略短于恒星年。
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在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季节更替等现象。
三、其他相关知识
天体系统:地球位于地月系中,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则属于银河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总星系。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包括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以及日冕中的太阳风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以及气候等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它们对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转动一周所需时间约24小时约365天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转动特点地轴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东西方时间的差异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
3,4,5月为春季。
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
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
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
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初一人教版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必备知识点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deg;W向东至160deg;E为东半球;
20deg;W向西至160deg;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deg;,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deg;,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deg;至160deg;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theta;(theta;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deg;,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deg;,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theta;(theta;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
(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
若两点相差
180deg;,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练习题。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各种运动现象。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地轴为轴心,绕地轴从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运动。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日晷移动。
主要知识点: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 自转造成了地球的日夜交替。
- 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快,两极处最慢。
- 自转引起了日晷的移动。
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公转周期为365.25天,是一年的长度。
主要知识点:
-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导致季节的变化。
- 公转轨道上的两个重要位置是近日点和远日点。
- 公转周期为365.25天,因此闰年多加一天。
其他知识点
-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法线之间的夹角,
决定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 四季是由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引起的。
当一个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就是夏季,当一个半球离太阳更远时,就是冬季。
以上是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参考资料:
- 《初中地理教材》
- 《地理知识百科》。
七年级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对我们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重力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的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完成一次自转,其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变化,同时也是构成地球磁场的基础。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椭球面,这也是产生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距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地球轴倾角地球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的倾角,它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从而产生了季节的差异。
地球轴倾角大约为23.5度,是地球产生四季的重要原因。
四、赤道赤道是一条游走在地球北半球与南半球之间的虚拟线,绕过地球一周共有40075公里,它是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平分线。
在赤道地区,日照相对比较充足,气候也比较热带。
五、回归线回归线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经过的虚拟线,分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纬度分别为23.5度N和23.5度S。
在回归线两侧,日照时间较长,气候也比较干旱炎热。
六、极圈和极昼地球两极处的圆形区域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其纬度分别为66.5度N和66.5度S。
在极圈以内的区域,每年将有一段时间完全黑夜或完全白天,这就是“极昼”和“极夜”。
七、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现象。
日食是指月亮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的光芒,根据角度和距离的不同,分为全食、偏食和环食;月食则是指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亮之间,阻挡了太阳光芒照射在月球表面,月亮从全月转为全食。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
只有充分掌握和理解这些地球运动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认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环境,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七年级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我们学习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知识点之一。
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对地球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定义地球在其轴线周围自西向东旋转一圈的运动,在24小时内自转一周,这一运动被称为地球的自转。
2.影响因素导致地球自转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内部运动和空气流动的摩擦,同时,太阳和月亮力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3.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影响了一天的持续时间,降雨和气流的分布,同时也引起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周围运动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一圈所需时间为365.24天,即一年的时间。
2.影响因素地球的公转受到了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影响,同时地球的离心率和黄道面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换,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三、地球的倾斜和赤道1.倾斜角度地球的赤道和自转轴之间的夹角称为地球的倾斜角度,这个角度为23.5度。
2.影响因素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气候和季节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地球拥有四个不同季节的原因之一。
3.赤道和热带带地球的赤道是地球上最宽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大多数热带带的中心,热带带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热带雨林等。
总结:地球运动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则影响了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同时,地球的倾斜和赤道也是影响季节分布、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之一。
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我们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
以上是地球运动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