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61.48 KB
- 文档页数:2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了解宇宙和天体运动的重要对象。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地球自转等等。
要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以下是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它的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有关。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是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还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风向的变化。
地球自转还与地球上的地理时区的设立有关。
地球自转的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这是由于地球上的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所导致的。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使得地球看起来像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椭圆。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这决定了我们的一年有365天,隔一年有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还决定了地球在黄道面上的位置,这影响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3. 四季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近时(近日点),就会有春夏两季,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远时(远日点),就会有秋冬两季。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春夏秋冬。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它的自转轴的倾角导致了这种季节变化。
4.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两个重要的天文现象,它们发生在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决定的情况下。
春分和秋分发生的时间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重合的时候。
这时,地球上的昼夜长度相等,同时也是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地球上的阳光会垂直射到赤道上,使得全球范围内都会出现昼夜时间相等的现象。
5. 黄道和赤纬黄道和赤纬是地球上重要的天文角度概念。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轨迹,它是地球上的公转轨道与天球之间的交叉。
《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约为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现象(1)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2)时间的差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
5、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每小时 15°。
(2)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极点为零。
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为 365 天,也就是一年。
4、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5、产生的现象(1)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使得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在北半球,一般把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划分为夏季,9、10、11 月划分为秋季,12、1、2 月划分为冬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3)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北温带和南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太空中不断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了解地球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等问题。
下面就是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自转是地球引起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也是地球形成昼夜的原因。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因此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因此一年有365天,每四年多出一天,所以我们会有闰年。
地球的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地球形成年、月、日的原因。
2. 黄道和赤道黄道是地球公转平面和太阳之间的平面,其轨迹呈近似椭圆形。
地球绕黄道运动导致了四季交替,是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赤道则是地球自转时的轴线与地球公转平面的交点,也是地球上纬度为0度的线。
赤道地区的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是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的重要分布区域。
3.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黄道倾斜角度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夏季、冬季、春秋季等季节的交替。
4. 总结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1. 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地理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也注重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注重了解和认识学生,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有所收获。
3. 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上,我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事物多种多样,关系错综复杂。
地理尤其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好知识点,才能化难为易。
!因此,店铺准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①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
(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由店铺提供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地理。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东转西。
自转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基本运动状态。
2. 自转的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3.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变化,不同地区因为自转的不同阴影变化也不同,同时也带来了地球上的风与云的形成,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可以看做近似圆形,这条椭圆轨迹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6天,也就是一年。
但由于每4年多出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多出一天,作为闰年来安排。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化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公转还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
三、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1. 倾斜与季节地球自转轴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
倾斜导致了当地面对太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2. 季节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时,地球正好处于公转轨道椭圆的长轴上,白昼与黑夜持平。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最长白天,北半球最短黑夜。
接下来是秋分,北半球白昼与黑夜持平,南半球开始变长。
最后是冬至,太阳直射点来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黑夜最长。
四、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1. 椭圆轨道的特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一个长轴和一个短轴。
椭圆轨道的长轴称为长半轴,短轴称为短半轴,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在椭圆轨道的中心平分线上,这个中心平分线称为椭圆轨道的主轴,每个焦点到椭圆轨道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2. 椭圆轨道的优点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为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解释自然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并围绕日地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地关系地球的运动首先涉及到日地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地关系,这是影响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1. 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规律是:自西向东旋转,每天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因此需要四年才能形成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的倾斜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现象。
1. 地轴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不同季节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白夜持续,而南极圈则是黑夜持续;而冬至时则正好相反。
地轴倾斜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2.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由于地球倾斜的存在,在北极圈内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白夜,也就是极昼。
而在南极圈内,则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黑夜,即极夜。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轴倾斜夹角改变引起的。
三、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综合结果。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国际上的两个重要节气。
春分时,地球上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秋分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
2. 冬至和夏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个重要节气。
冬至时,北半球的黑夜达到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之倾斜23°27',这个倾斜称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
这个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例如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2. 自转方向地球绕自转轴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然日为一次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导致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24小时。
4. 自转不均匀性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自转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例如地球椭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等,这就是自转不均匀性。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一个椭圆。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地球有分布着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等重要位置。
3.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4. 公转不均匀性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其公转速度会因受地球椭球形状、其他星球和月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的公转不均匀性。
三、地球的季节变化1. 季节变化原因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上不同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所致。
3. 不同地区季节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季节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距赤道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日照时间越长,因此气候更加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方,则会有更长的白夜和黑夜的交替。
四、地球的日照现象1. 白昼与黑夜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每天地球上都会有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人
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人教版
必备知识点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
(即:
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
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地球运动知识点七年级1.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这个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个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23.5度,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3. 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当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时,北半球就是夏季,而南半球就是冬季。
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北半球就是冬季,而南半球就是夏季。
4. 日食和月食: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导致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日食发生在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食发生在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
5.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造成地球的形状不完全是球形。
6. 地球的倾斜:地球的轴线倾斜23.5度,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昼夜的交替。
地球的倾斜也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7. 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
8.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07,000公里。
地球的公转速度使得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
9.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个名为月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
月球是地球上唯一的卫星,它的运动对地球的潮汐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地球的磁场:地球拥有一个磁场,它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地球的磁场也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所依赖的基础。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球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自转以及地球轨道的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等现象。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其特点如下:1.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北极连接南极的一条线。
自转轴的向北倾斜大约23.5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以一天为单位计时。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球的西边看向东边,地球表面的东方是自转的顶点。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经度和地方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我们称之为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的形状与轨道上的位置对应了季节的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固定的,平均每秒约为29.8公里。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周期性地变化。
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会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变换。
三、地球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倾斜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轴的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的倾斜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换。
1. 四季的变化:地球轴倾斜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2. 极昼和极夜:地球轴倾斜导致了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出现连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该地区会连续24小时享受阳光;而在极夜期间,该地区将持续处于黑暗状态。
四、地球运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地球运动不仅影响着季节的变化,也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的运动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初中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周围天体的关系以及把握时间的流逝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七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进行旋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旋转。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年。
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称为“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点和最远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离心率”。
三、地球轴倾角地球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倾角约为23.5度,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中,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天气变化都会有所不同。
四、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地球上南北两极受到太阳照射的面积相同,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
夏至和冬至则是指在夏季和冬季,南北两极的白昼与黑夜时间最长或最短。
此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还标志着季节的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季节、植物生长等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五、岁差地球自转的轴线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被称为岁差。
岁差的周期约为26000年,它造成了春分点和秋分点每年略微地向东移动一定的角度。
总之,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自转、公转、轴倾角、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岁差等内容。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球与天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了解时间、季节和气候等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秒。
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各地约为每小时15度。
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每秒465米。
影响: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形状变化、离心力的存在、地球磁场和万有引力的产生,对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文和气候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二、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即从西向东。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此外,还有一个回归年,用于描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运动,其时间略短于恒星年。
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在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季节更替等现象。
三、其他相关知识
天体系统:地球位于地月系中,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则属于银河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总星系。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包括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以及日冕中的太阳风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以及气候等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它们对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初一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每天坚持整理知识点,到考试时才能方便复习。
为大家整理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阅读。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度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度26′S----0度----23度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x09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