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 格式:pdf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38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说教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 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二是学习默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尝试、火焰、捆绑、身躯、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最终实现梦想的原因,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课文激情澎湃,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这一课,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朗读从字里行间品味自豪和骄傲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说过程】一、创设朗读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新课程强调小学语文应注重朗读,以读代讲,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尽量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文中有几个部分有一些抒情的语言,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飞天梦实现时的激动、骄傲、自豪之情。
为此,我在课题上先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先理解课题,然后说感受,再带着感情来读。
为继续加深这一感情,再通过让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让学生再次升华骄傲、自豪之情。
8 千年梦圆在今朝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所进行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学情分析:学生对航天知识所知有限,但对科学故事、科普文章比较感兴趣,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情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感悟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包括团队合作,突出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1.正确识记生字词。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
难点: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4)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8課《千年夢圓在今朝》課文原文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民族很久以來的夢想。
在中國的古代,早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說,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想像。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像力的炎黃子孫,於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曆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綁在椅子下麵,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只大風箏,叫人點火發射。
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煙霧中。
儘管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但萬戶仍然被國際航太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
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萬戶那種勇於實踐的探索精神,極大地震撼和鼓舞著人們。
數百年來,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在實現飛天夢的過程中,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的航太事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毛澤東主席在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之後的第二年——1958年,莊重地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遼闊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了中國人的聲音,那穿越蒼穹的《東方紅》樂曲,讓海內外華人振奮不已,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準備發射人造衛星的同時,中國科學家滿懷希望地開始了載人航太技術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太工程,一百一十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和發射任務。
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十餘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
火箭宛若一條蜿蜒的巨龍,劃過一道絢麗的曲線,瞬間便消失在了蒼穹之中。
10月16日6時23分,飛船在環繞地球十四圈後成功返回著陸場。
太空人楊利偉在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二十一小時的太空旅行:“飛船飛行正常。
8.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材分析】《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8* 千年梦圆在今朝【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思维能力:抓住“时间、人物、事件”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并以新闻的形式说给大家听。
【课前解析】关注“精读”与“略读”:《千年梦圆在今朝》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正所谓精读学方法,略读习得之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习惯运用“质疑-提问-解决”的策略。
关注“时间轴”: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其最大的作用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本文在讲述“圆梦”时恰恰以时间为轨迹,尤其是写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事业的成就时更为典型,非常适合学生借助“时间轴”理清脉络。
关注航天梦想第一人:万户本名陶成道,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他把 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 2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一一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
结果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为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关注专业术语: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航天探测器:又称空间探测器或宇宙探测器,是对月球和它以外的天体或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
探测对象有月球、行星、小行星、小天体等,载人宇宙飞船: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神舟五号”是我国首次载人发射,宇航员“杨利伟”的名字已载入航天史册。
【教学目标】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8《千年梦圆在今朝》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优质课教案1.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八课,主题是《千年梦圆在今朝》。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情感以及文化。
2.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中涵义•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3.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主要围绕故事内容展开,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4. 教学活动安排•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展示:展示故事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
•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故事的见解,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传达的价值观。
•分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重要价值。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所欠缺,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不清楚。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同时也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导入和讲解部分需要更富有激情和生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内容的接受度。
总的来说,本节课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感谢您阅读本文!。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千年梦圆在今朝》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3.学习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内容1. 诗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学习1.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哲理和思想。
2. 学习活动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韵之美。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3.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3. 联系生活1.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2.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千年梦圆在今朝》,不仅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学生思考:在介绍诗歌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传承: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综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堂管理不够严谨、学生表现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一、说教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略读课文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
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更是令人振奋,令人自豪。
选编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概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体会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航天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勾画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
课文第1自然段:讲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想象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第2~3自然段:记叙了明代万户进行的火箭飞行的传说及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的努力。
第4~7自然段:分别记叙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首次载人航天“神舟五号”的飞行成功、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功,这三个成功分别代表着中国航天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空间探测三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文中插图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图片,探测器上“五星红旗”十分醒目,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的航天器。
二、说目标1.认识“鹏、揽”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四、说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
课堂上我选择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学说图片描述的内容,引出本课三个词语,再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让学生知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数千年的飞天梦,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8《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千年梦圆在今朝》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
3.能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3.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
1.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材。
2.教师准备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本。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
1.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2.教师解释生词、理清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5分钟)
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思考和写作(20分钟)
1.让学生思考并写出自己对故事的感受。
2.学生相互交流并互相评论。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并写一篇关于《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生在课上要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朇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