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墨家学派振兴经济的方法墨家学派振兴经济的方法墨子的经济思想不仅重视节约,也很注重消费。
从平民阶层的立场来看,墨子崇尚劳动,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能劳动,而且人必须劳动。
动物有皮毛作衣服,以草木为食物,故此,雄性不用耕作,雌性不用纺织,也能衣食充足。
但人却不同,假如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自食其力,这便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意思。
勤劳致富墨子进而提出了“强力论”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农夫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妇女早起晚睡,纺纱织布,一个家庭才能富裕。
同样,国君治国,大夫从政,也需要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
因为“强必富,不强必贫”。
至于治国生财的方法,墨子提出了增加人口、“以时生财”(把握时间进展消费)、“各尽分事”等主张。
富国之路墨子认为,使一个国家走向富裕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消费,二是节约费用。
在这两者中间,墨子更加重视后者。
他说:“圣人治理一个国家,可以使这个国家财富成倍增长;圣人治理天下,可以使天下的财富也成倍增长。
”财富增长的方法不是通过侵略战争掠夺别国,而是去掉不必要的消耗。
所以,他把“节用”看成治国的根本方针。
反对奢侈墨子的“节用”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王公贵族。
他们剥削百姓,搜刮民众的`财产,建筑豪华的宫殿和亭台楼阁。
君主们吃饭时的食物,多得遍布桌前而不能尽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可是广阔民众那么终日要为衣食担忧,不得温饱。
这样的国家,要想不乱是不可能的。
因此墨子呼吁各国的统治者,放弃奢侈浪费的生活,将钱财用于国家开支。
君主的节用之法墨子为各国的君主们制定了“节用”的方法,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
他说:“古代的圣王穿衣服,只要冬天轻而暖,夏天轻而凉就够了,绝不会因衣服而加重人民的负担。
圣王饮食只要可以补充体力,强壮身体即可,绝不追求极端的口味,更不会派人去找寻山珍海味。
圣王住的房子绝不用建筑豪华的宫廷,只要四周有围墙可以抵御风雨,屋顶可以挡雨露,房内干净可以祭祀鬼神,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有别就可以了。
浅议墨子的经济思想及现代意义摘要:在墨子的经济思想中,十分重视开源节用,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兴衰。
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现代意义一、墨子的经济思想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伦理、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墨子的主要观点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百姓的贫富。
墨子提出,在工农业生产上要提高重视,不要荒废。
尤其是粮食生产最重要。
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粮食既是百姓生存所必须依赖的,也是国君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百姓没有食物,就不能从事任何生产,国君没有食物就无法进行管理和统治,这样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也容易遭受他国的进攻和侵略,所以,百姓的最大忧患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这也是国君的忧患,如果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来满足百姓的衣食,那么国家的就不能稳定,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向前发展。
可见,从事生产劳动既利国又利民,是完全符合“义”的标准的。
但是,在当时的物质生产当中却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墨子认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太少了,因此,墨子特别注意人口的增加,总结了一些影响人口减少的原因告诫当时统治者:第一,“厚葬久丧”使男女很长时间不能相见,造成“败男女之交”而影响人口的增加。
第二,国君蓄养宫女,“大国数千,小国累百”,使“男女失对”,影响人口生产。
第三,诸侯国发动频繁的兼并战争,“久者终年,速者数月”,也使男女不能相见,影响人口增殖。
第四,统治者对百姓征收许多苛捐杂税,并要求他们服沉重的劳役,这使许多人冻饿而死,人口减少。
墨子当时就能把人口的生产和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属难能可贵。
墨子还要求人们不要侵犯别人的私有财产和物质利益,指责小至窃桃李大至发动掠夺兼并战争,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
简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墨子的思想一、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十分广泛,据《吕氏春秋·当染》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韩非子·显学》也说过:“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常常引用儒家经典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墨子的经济伦理想很大程度也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是后来,墨子脱离儒学,建立起当时与儒家学说相抗衡的墨家学派。
对于墨子的这一思想转向,《淮南子·要略训》则认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用夏政”则可以看出墨子思想深受夏禹之道的影响。
《庄子·天下》中记载墨子学派效仿夏禹的情况说:“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藳耜而九杂天下之川。
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司马谈评价墨家时也说过:“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由此可见,“禹之道”是构成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直接思想资源。
此外,春秋时期齐学的富国利民思想与三晋政治家的按功论爵主张等也对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墨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重视物质生产的生产伦理思想墨子极为重视劳动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他认识到人不劳动就不能获得生存,而劳动正是人与动物本质区别之所在:“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论墨子“非乐节用”观与现代女性消费摘要:“非乐节用”观是墨子针对消费提出的重要理念,以此观念运用于当代女性消费,可产生正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
“非乐节用”对现代女性无度消费起到了批评和劝解作用,但是从女性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墨子的“非乐节用”观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墨子;非乐节用;女性;消费一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造物活动犹如一根贯穿始终的琴弦,弹奏出美妙的乐章[1]。
翻阅中国古代史,发现日常生活几乎均与造物活动有关,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造物思想更是如繁荣的造物活动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孔子的华彩之饰、老子的大匠若拙、庄子返璞归真、墨子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造物观、韩非具有功利性的物以致用造物观等都给后世造物设计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众多见解相比较之下,我更欣赏墨子“非乐节用”的实用主义造物观。
墨子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他提出“非乐节用”、“重质轻文”的思想观点代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尤其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墨子针对社会的物欲横流、雕饰满眼的世界,提出了“为乐非也”的思想,此观点对现代消费型女性来讲应该是一个警钟。
作为女性,看到自身及周围朋友被丰富的物质世界搅得失去了本色,觉得既痛心又无奈。
墨子曾讲“其为衣裘为何?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足矣!”[2]现代女性,逛街购物如家常便饭,对高档服饰的需求已大大超出了实用的需要,纯粹是一种虚荣的、病态的购物狂行为。
这种行为与中国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与中国以适用、简朴、惜物为核心的造物和用物传统相背离。
现代女性这种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滋长了不断膨胀的虚荣心,给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带来不健康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暴殄天物的做法,也违反了我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社会观。
“在物质生产丰裕、造物日益繁盛的今天,提倡优良的民族用物、惜物传统,无疑有益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益于可持续发展。
墨子的消费思想及其对当前提倡墨子的消费思想及其对当前提倡一、墨子消费思想形成的背景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
其早年亲自参加劳动,是当时有名的工匠之一,密切联系下层人士,关系疾苦,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反映的是一般小生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由于处于物质资料比较匮乏的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他合时宜地提出了以“节俭”为道德原则的消费思想,并注意到了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消费观。
虽然墨子的消费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面对当前消费主义等消费思想不断侵蚀的现状,有益于现代消费伦理思想的建构,对提倡适度消费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墨子消费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的消费思想主要有节用的消费观、节葬的殡葬观、非乐的文化观,但其主线始终是节用这一基本观点,非乐是节用思想的外延,节葬是节用思想的具体内容。
墨子消费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消费理念的主流,影响并指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但许多人认为,墨子的节用是一个“俭而难遵”的消费标准。
说起来容易,遵循起来很难。
还有人认为,墨子的消费标准是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除此之外的消费都是不合理的,应坚决遏制,并且墨子认为,整个社会只需要人人节用,即可达到富裕,这样就抑制了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进步,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 墨子的消费思想是消极的。
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
下面就进行一点粗浅探索:(一)节用的传统消费观墨子的“节用”是其消费观的核心,始终贯穿整个消费理念中。
基本观点可在《节用上》中找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总的来说就是与传统的节约观异曲同工,只是墨子的节用思想更甚。
通过去除除基本生活的需求之外的一切消费,以上层统治阶级为表率,力求达到“天下大利”。
中国哲学墨家论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哲学墨家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
以下是我整理...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
以下是我整理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篇一[摘要]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
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身上,思路远远没有打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
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
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墨家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土壤;消费观[中图分类号]G120;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2-0075-04一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当然是在德国。
就其"本源"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文化传统中"生长"起来的。
关于墨子经济思想的哲学思考曹阳(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摘 要:墨子是公元前五世纪末中国最具独创精神的思想家。
他出于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关怀,一生都在为改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为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而斗争。
而他的思想就是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他提出了关于生产、消费、财富、管理等方面的经济理论,而在这些经济思想中又渗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本文从其生产观中运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论、消费观中运用的资源合理配置论,财富论中运用的生产需求与供给之间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矛盾论、以及管理论中运用的改革与科学管理作用论等理论入手,分析墨子经济思想中的哲学元素。
挖掘墨子经济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墨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需求与供给;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墨子名为墨翟,后世尊称他为墨子。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子,他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家主要著作为《墨子》,这本书原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其中《尚贤》、《兼爱》、《非攻》、《节用》、《非乐》等诸篇系墨子精华所在,当为墨子本人所著,或弟子在墨子讲授时所作的记录。
战国时期墨学一度成为社会显学,诚如韩非子所评:“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子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毛泽东也曾给予墨子很高评价,认为:“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墨子与孔子实有不同,他非常重视生产劳动,关心人们物质经济生活。
在春秋战国时代,他的思想反映了开始觉醒的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
如今应当给予墨学更多的重视,深入分析墨子经济思想中的哲学元素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及个人完善等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仅从墨子经济学思想中的几个方面探索其哲学意义。
一、墨子生产观中的哲学思想墨子在《墨子・非乐》中曰:“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絝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
关于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关于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标题1: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前置条件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必须建立在墨子本身强调“兼爱”、“非攻”,以及其“天下大同”理念的基础之上。
这样一来,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才能与其整体的伦理体系相得益彰,也才能被当作是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价值观体系。
标题2: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与人性墨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人们会兼爱、敬重他人。
因此,人应当对消费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之上进行,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或者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标题3: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与消费市场墨子在消费伦理方面的思想表明了其对市场化经济的反思和批评,认为市场化经济要求在商业活动里实现以“盈利为本”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会往往导致一些有害的商业行为的产生。
因此,墨子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靠伦理道德的引领和监督,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和伦理道德机制,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监管。
标题4: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与公共利益墨子重视公共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
因此,营销活动和广告宣传应该遵循伦理原则,在“取悦”和“吸引”客户和消费者的同时,也需要负起对自己和对公共利益的责任。
标题5: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与全球化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还能够为全球化提供引导意义。
面对日益增长的跨境贸易和消费活动,墨子的“兼爱”、“非攻”的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文明和国家都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把互惠互利、公平合作作为各自消费伦理的坚实基础。
案例1:快递行业造成的环境问题快递行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
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表明,人们不能通过对环境的破坏和损害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伦理和义务约束,来规范和改良快递行业。
案例2:食品质量问题当前,食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墨子的强调“兼爱”、“非攻”的消费伦理思想,告诉我们需要以公共利益为重,以保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为主要目标。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研究论文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在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上独具一格。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以节用论为核心。
他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普遍的消费标准;主张以发展生产保证消费;警告统治者要全面实行节用以保证多数人的长远消费;阐明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而应时之急。
因此,墨子提出“三患论”,揭露战争频仍的战国年间,人民没有起码消费保证。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反映了战乱时代广大人民企盼衣食无亏、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带有小生产者的理想色彩。
墨子提出的节用论,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自上而下地实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一、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消费标准在消费问题上,墨子主张打破等级界限,以满足社会多数人的消费需求。
为此,他提出一个普遍的消费标准:1.饮食。
“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
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1)。
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讲究五味调和、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
2.衣服。
“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2)“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3)。
衣服,冬天用来御寒,夏天用来御暑。
凡是缝制衣服的原则,冬天增加温暖,夏天增加凉爽;身体合适,肌肤舒服就够了,并不是夸耀耳目,炫动愚民。
3.房屋。
“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4),“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5)。
房屋,冬天用来抵御风寒,夏天用来防暑热和风雨,有盗贼侵略能够增加防守的坚固,室内清洁卫生,可以进持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
4.交通。
“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6),可以“任重致远”(7)。
车用来走陆地,船用来行水路,使各地沟通交流。
制造车船的原则,就是坚固轻快,可以运重物,行远路。
5.用品。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革贵]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8)。
即一切器物用品应由该业工匠尽其能予以制造,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即可。
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9)。
在衣、食、住、行、用诸方面的消费,总的原则是有益于实用。
墨子还把这些衣、食、住、行、用方面的消费标准说成“圣王之法”,并把它同当今之主的穷奢极侈的生活相对比,说明这一标准是对所有人的适度消费标准。
墨子提出的消费标准,同儒家“用之以礼”严格等级消费标准,是大相径庭的。
从当时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对统治阶级,这一消费标准是低水平,他们是不愿、也从未遵循的;对广大民众,在生产力发展有限、社会分裂动乱的形势下,又是高水平,是难以企及的。
二、主张以发展生产保证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墨了强调社会消费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消费水平必须以生产发展状况相适应。
“为”和”食”即生产和消费二者的关系,如果“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10)。
生产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裕年景。
因此,要保证和提高消费,必须努力发展生产。
墨子常常“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11),怕生产满足不了消费而忧心忡忡。
他强调应积极加强社会主要消费品的生产,指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12)。
五谷是人民所赖以生存的,也是国君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物质基础。
人民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役使。
所以,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
为了实现理想的社会经济状况,保证民众的消费,墨子抬出古代圣王贤君的治绩加以称颂,以为榜样:(尧)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
三后成功,维假于民(13)。
尧命伯夷、禹、稷三君,忧虑勤劳百姓之事:伯夷制定法典,用刑律约束百姓;大禹治平水土,确定山川的名称;稷教导百姓播种,努力生产粮食。
他们的成功,大大造福人民。
使“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14)。
这是说给统治者:必以此为务!墨子同时主张,消费水平应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饮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15)。
生活诸方面应力求从俭,待生产发展,富裕之后,是可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的。
只是因为统治者的奢侈淫靡,将社会财富消耗殆尽,百姓欲求维持仅能生存的消费标准而不能,所以这一提高消费标准的主张就难以上谈。
三、提出节用以保证多数人的长远消费节用论在墨子经济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16)。
墨子认为,圣人治国、理天下,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加倍增长的办法不是对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社会经济情况,节约不必要的费用。
节用即可使财富“一国倍之”、“天下倍之”,从而保证社会多数人的长远消费。
崇俭或节用是先秦各学派较普遍的主张,但各派此主张在性质和特点方面互不相同。
儒家的崇俭或节用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等级性,而且侧重点在反对较低等级的人于消费方面的僭越即超过等级消费标准的行为。
与之相反,墨子把节用作为对一切等级人的共同要求,既反对“奢侈之君”,也谴责“淫僻之民”(17);既劝告圣王人君应当“用财节,自养俭”(18),也要求一般民众不可“恶恭俭”、“贪饮食”(19)。
但主要锋芒,还是指向统治阶级上层,指向他们挥霍无度的寄生消费。
墨子认为,统治阶级上层的奢侈消费,会使“左右象之”(20),上行下效,造成淫侈的社会风气,其后果就是“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21),使广大人民更加贫困。
“饥寒并至”(22),何谈维持适度的消费标准!因此,他要求统治阶级上层天子、诸侯、王公大人,在消费方面实行全面的节俭:“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23)。
平时注意消费方面的节用,发生灾荒时,统治阶级上层应首先降低消费标准: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匮),五谷不收谓之饥。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
故凶饥存乎国人,则君彻鼎食五分之五(三)(24)。
灾情各异,轻重不一,统治者应视灾情降低消费标准:遇上馑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减去俸禄的1/5;旱年,减去2/5;凶年,减去3/5;馈(匮)年,减去4/5;饥年,免去全部俸禄,只供给饭吃。
所以,国家遇上凶饥年岁,大家面临饥饿的威胁,国君也要撤掉鼎食的3/5。
墨子更明确提出: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25)。
如果把生产上层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转用于生产民生必需品,就不难使一国财富加倍,就不难满足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
显然,墨子不是让普通百姓省去“口中食”,而是要国君、大夫等整个统治集团减少鼎中甘肥、盘中珍馐,是要限制、减损统治阶级的奢侈靡费以增加人民所消费的生产必需品,维护下层人民的长远消费,改善普遍百姓尤其是小生产者的生活状况,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节俭则倡,淫佚则亡”(26),墨子把节用看作是有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反复警告统治者,如果在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诸方面“不节”,让“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27)的消费状况继续向两极分化,那么,他们将如杰、纣国破身亡,自食恶果。
四、揭露“三患”使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墨子的理论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不会改变统治者的治政、行事、生活: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徒役,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
故民苦于外,府库单(殚)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28)。
用最高的奖赏赐给无功之人;耗尽国库的储备置办车马、衣裘和稀奇之物;拿役卒和奴隶的血汗、生命去建造宫室和游观之所。
活着时修造台榭,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制很多衣服,修造坟墓。
民力用尽,民财耗竭,使得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真“民之巨患也”(29)。
为此,墨子大声疾呼,“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30)。
为了解决“三患”,墨子主张:其一,“以尚贤使能为政”,实行贤人政治,使贤者治国为官,则“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财不散”(31),“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32)。
其二,统治者应节约费用,减少浪费;短丧薄葬,停止乐舞;遇有灾荒,当削减官俸,精简国家机构,加强社会救济。
这样,则可“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33),保证社会多数人的起码消费,保证普通百姓的生存。
其三,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按照尽其能、平均互补的模式进行消费:“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认为,此说得行,“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社会安定,百姓乐业(34)。
墨子的“三患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广大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墨子深味时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以拯救百姓、兼利众生为己任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而应时之急墨子主张,一个国家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即有“国备”,作到有备无患。
这是因为: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故《夏书》曰:“禹七年水。
”《殷书》曰:“汤五年旱。
”此其离凶饿甚矣。
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只有义不能征无义……(35)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此无世而不常有之”(36),因此,要“备粟”、“备兵”。
上世圣王也并非无水旱之灾,永是丰年,却“无冻饿之民”,是因为他们务耕种,而自奉俭朴,有剩余积累;禹、汤遭受特大水旱灾害,却“民不冻饿”,是因为他们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很节俭,有充足的储备。
有备无患,无备则亡。
墨子以历史事实印证也这个论点:杰、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灭亡于百里之君”,只是因为他们“有富贵而不为备”。
结论是:“备者,国之重也”,“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37)。
消费品的积累,各项物资的储备,是治国要务。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储备,一旦有战乱或灾荒,国将不国,家将不堪。
六、带有小生产者的理想色彩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是较为进步的,然而统治阶段并不欣赏。
《墨子•贵义》篇载: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
献书,惠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不用,使穆贺以老辞。
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贼人’之所为而不用乎?”楚惠王只称赞墨子书为“良书”,却不采用,只是出于礼貌,派穆贺婉言辞谢,这说明墨子的主张不合于统治者的需要,不大受统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