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电探测器
- 格式:pptx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50
光电探测器原理光电探测器原理及应用光电探测器种类繁多,原则上讲,只要受到光照后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任何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光电探测器。
现在广泛使用的光电探测器是利用光电效应工作的,是变光信号为电信号的元件。
光电效应分两类,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
他们的区别在于,内光电效应的入射光子并不直接将光电子从光电材料内部轰击出来,而只是将光电材料内部的光电子从低能态激发到高能态。
于是在低能态留下一个空位——空穴,而高能态产生一个自由移动的电子,如图二所示。
硅光电探测器是利用内光电效应的。
由入射光子所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称为光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空穴对虽然仍在材料内部,但它改变了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导电性能,如果设法检测出这种性能的改变,就可以探测出光信号的变化。
无论外光电效应或是内光电效应,它们的产生并不取决于入射光强,而取决于入射光波的波长λ或频率ν,这是因为光子能量E只和ν有关:E=hν(1)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要产生光电效应,每个光子的能量必须足够大,光波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每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hν也就越大。
光强只反映了光子数量的多少,并不反映每个光子的能量大小。
目前普遍使用的光电探测器有耗尽层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作的。
半导体光电探测器是很好的固体元件,主要有光导型,热电型和P—N结型。
但在许多应用中,特别是在近几年发展的光纤系统中,光导型探测器处理弱信号时噪声性能很差;热电型探测器不能获得很高的灵敏度。
而硅光电探测器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能有效地满足上述条件,是该波长区理想的光接收器件。
一、耗尽层光电二极管在半导体中,电子并不处于单个的分裂能级中,而是处于能带中,一个能带有许多个能级。
如图三所示。
能带与能带间的能量间隙称为禁带,禁带中没有电子,电子从下往上填,被电子全部填满的能带称为满带,最高的满带称为价带,紧靠在价带上面的能带称为导带,导带只有部分被电子填充,或是全部空着。
光电探测器光电探测器是利用辐射引起被照射材料电导率改变的一种物理现象的原理而制成的器件。
它的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效应(包括外电光效应和内电光效应)。
根据器件对辐射响应的方式不同或者说器件工作的机理不同,光电探测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子型探测器;另一类是热探测器。
其中光子探测器包括真空光电器件(光电倍增管等)和固体光电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光导探测器、CCD等)。
1光子探测器1)原理光子探测器利用外光电效应制成的光子型探测器是真空电子器件,如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和红外变像管等。
这些器件都包含一个对光子敏感的光电阴极,当光子投射到光电阴极上时,光子可能被光电阴极中的电子吸收,获得足够大能量的电子能逸出光电阴极而成为自由的光电子。
在光电管中,光电子在带正电的阳极的作用下运动,构成光电流。
光电倍增管与光电管的差别在于,在光电倍增管的光电阴极与阳极之间设置了多个电位逐级上升并能产生二次电子的电极(称为打拿极)。
从光电阴极逸出的光电子在打拿极电压的加速下与打拿极碰撞,发生倍增效应,最后形成较大的光电流信号。
因此,光电倍增管具有比光电管高得多的灵敏度。
红外变像管是一种红外-可见图像转换器,它由光电阴极、阳极和一个简单的电子光学系统组成。
光电子在受到阳极加速的同时又受到电子光学系统的聚焦,当它们撞击在与阳极相连的磷光屏上时,便发出绿色的光像信号。
2)光电管光电管原理是光电效应。
一种是半导体材料类型的光电管,它的工作原理光电二极管又叫光敏二极管,是利用半导体的光敏特性制造的光接受器件。
当光照强度增加时,PN结两侧的P区和N区因本征激发产生的少数载流子浓度增多,如果二极管反偏,则反向电流增大,因此,光电二极管的反向电流随光照的增加而上升。
光电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下。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等。
如我们楼道用的光控开关。
还有一种是电子管类型的光电管,它的工作原理用碱金属(如钾、钠、铯等)做成一个曲面作为阴极,另一个极为阳极,两极间加上正向电压,这样当有光照射时,碱金属产生电子,就会形成一束光电子电流,从而使两极间导通,光照消失,光电子流也消失,使两极间断开。
光电探测器的原理
光电探测器是一种测量光信号的仪器或设备,它可以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光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
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有光电效应、光阴极发射、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光电探测器最主要的工作原理之一。
根据光电效应理论,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或半导体材料上时,光子与金属或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这个过程中,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的功函数(或带隙能量),电子才能被激发出来。
激发出的电子会形成电流,这个电流大小与光能量的大小成正比。
光阴极发射是另一种常见的光电探测器工作原理。
光阴极发射利用了光的能量激发金属或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并将其从材料表面以高速逸出。
光阴极发射通常需要使用对光敏感的材料,如钠、铯等金属或碱金属化合物。
这些材料在光激发下,会产生多个光电子,从而提高探测的灵敏度和效果。
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是在光电探测器中一些特殊应用的工作原理。
内光电效应是指探测器内部的光电效应现象,如光导纤维光电子倍增管等。
外光电效应是指探测器外部的光电效应现象,如光电导测温仪等。
这些特殊的光电效应原理在某些特定的测量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总之,光电探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光阴极发射以及内外光电效应等原理,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实现了光与电能量之
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的光电探测器根据原理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性能。
光电探测器的原理
一、光电探测原理
光电探测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到光强等特征参数的设备,它利用这些特征参数来探测光的形态、强度等情况,从而改变某些运行状态。
光电探测器的原理是对光强度进行检测,当光照射到探测器上,由探测器变换的电流就会随着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光电探测器是一种光检测仪,它是一种采用光学原理来检测光强度的仪器。
光电探测器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了外壳、底座、光检测元件、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和接口等,光电探测器有多种类型,分为单色光电探测器、双色光电探测器、多色光电探测器等,具体类型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光电探测器的检测原理是光被照射到探测器上,光被变换为一定的电流,然后通过控制电路来控制电流。
控制电流的大小可以用来控制光电探测器的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通过检测光的强度来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二、光电探测器的应用
光电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系统的控制、检测和安全系统,能够很好地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可以检测到精确的光强度,从而为工业系统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能和有效性。
光电探测器也可以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控制,通过检测光强度,它可以帮助机器人很好地定位,从而更安全地运行。
此外,光电探测器还可以用于军事上的监视,利用其对光强度的检测,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周围的危险情况,从而保护人们的安全。
总之,光电探测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世界,更安全的环境。
《光电子技术》第四章复杂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具有超窄带响应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窄带响应光电探测器由于具有光谱选择性,使其在监测、荧光显微及国防等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共同点是需要在特定入射光窗口产生大的响应,而在所需窗口以外的波段响应较低或者没有响应。
由于有机材料通常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范围,制备无滤光片、超窄带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是较困难的,而实现超窄响应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2015年首次报道了纯有机体系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
其中在P3HT:PC61BM体系中实现了光电倍增效应,即在该体系中用少量的PC61BM作为电子陷阱。
之后,进一步掺杂窄带隙聚合物PTB7-Th,制备出三元体异质结器件,拓展了近红外光谱响应。
反向偏压下,在紫外-可见光-红外范围内都能够实现很高的EQE,并且还能保持较低的暗电流。
该工作报道后得到有机电子学领域权威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Alan J.Heeger教授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工作为解决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低响应、暗电流大的问题,指明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Chem.Soc.Rev.,2016, 45,4825]。
这一成果被编入英文专著Photodetectors。
图1 (a) 器件中的光场分布模拟;(b) 三个典型波长入射光在器件中的光场分布;(c) 以不同厚度的P3HT:PC71BM (100:1)作为活性层器件的EQE光谱;(d) 活性层厚度为2.5μm时,器件在不同偏压下的EQE光谱通过模拟器件ITO/PEDOT:PSS/P3HT:PC71BM (100:1)/Al中的光场分布发现,当活性层厚度增加到2.5 μm时,在短波段(< 630 nm)的入射光可以被活性层完全吸收,而长波段(> 630 nm)的入射光则可以到达铝电极,从而使入射光与经铝电极的反射光在活性层中形成稳定的干涉现象。
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厚度活性层的器件并表征其在-20 V偏压下的EQE发现,活性层厚度增加到2.5 μm时,器件在短波段几乎没有响应,只在长波段650 nm附近有较窄的响应,其FWHM 只有27 nm,且650 nm处的EQE值为600%,成功实现了窄光谱响应的光电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