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1.77 KB
- 文档页数:3
·研究生园地·中药血清体外药效研究是近年来中药研究新的发展趋向,它模拟中药在体的吸收、转化、代谢的过程,通过采集动物含药血清,进行相关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还有待完善。
本文就中药血清体外药效研究中关于中药制剂质控与含药血清药效稳定性、血清供体动物选择、给药方案与量时效、含药血清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当前相应的处理对策进行概述,并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建议。
1中药制剂质控与含药血清药效稳定性中药制剂的质控与药效稳定性是血清药效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体外试验反应灵敏,如果中药成分含量变化过大,则药效重复性差,难以准确地反映其药理机制。
受试药物的质控包括药材与制备工艺两个方面。
药材的质控包括种属、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含量测定等,其中成分含量测定是核心。
虽然中药成分繁多、含量低微,检测困难,但是这些化学物质成分是决定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体外试验用量少、敏感性强,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血清药理实验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难以弄清楚每种成分,但应尽可能对复方中各药物的主要成分建立检测质控标准。
且制备工艺必须稳定,尽量“纯化”复方粗提物,减少杂质等的影响[1]。
2血清供体动物选择不同种属、年龄、性别的血清供体动物对药物敏感程度不一样,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供体动物对中药制剂中不同组分的吸收、转化、作用靶点的相异[2]。
因此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年龄性别的选择有待规范。
目前中药血清学研究的文献报告中,几乎都是选用家免、大鼠等成年正常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家免、大鼠存在单只血清采集量少,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及我们的研究采用比格犬制备含药血清。
该动物较温顺,灌胃给药饲养方便,单只血清采集量多,血清成分与小牛血清相近,因而可能也是血清供体动物较好的选择。
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动物,用异种动物血清加入异种来源的细胞,可能会因免疫反应而影响实验结果。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中药药学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选取质量可靠且稳定的中药材,通过研磨、浸提、浓缩等方法制备中药提取物。
制备的中药提取物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2.动物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猪等。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中药提取物的给药,对照组接受对照物的给药。
3.中药给药和采血根据实验设计,将中药提取物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给药后,根据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尾静脉、眼眶窝静脉或颈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适当的采血管和采血方法。
4.血清分离和保存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将血清分离出来并保存。
可以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离心,选择适当的离心转数和时间。
分离好的血清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以防止酶的降解和样品的氧化。
5.药物代谢分析对血清样品进行药物代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血液中药物代谢产物,了解中药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和代谢途径。
6.药物药效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药物代谢分析结果,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
可以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理学实验,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7.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中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
可以使用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8.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撰写实验结果的报告,并提出实验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三、实验注意事项1.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保证中药提取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作文/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金阳(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51)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Abstrac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 serum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of experiments .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长期以来,中药体外药理实验开展难度大,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很难阐明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加上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基于以上考虑, 80年代田代真一教授先后提出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其初衷是利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复方或其提取物而供实验研究使用的一种非单体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尽可能地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是指导复杂中药成分研究、药效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1]。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因而它最大的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揭示药物作用机制较为深入、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目前研究中药药效和药物代
谢与排泄的热门领域。
中药血清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而血清药物化学则研究血清对中药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中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最佳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血清药理学还可以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在血清药物化学方面,研究人员主要探究血清对中药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代谢途径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中药相互作用和药效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基础。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推动中药研究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 1 -。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作者:代启良来源:《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重点整理和分析了最近几年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情况,不仅涵盖了药物血清的制备和药物血清与疗效的关系,而且还包括血清药物化学在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中价值作用。
同时,还归纳出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优缺点,大胆提出了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同微透析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从而有效促进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88-011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提出日本著名药理学家田代真一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
田代真一认为中药经口服吸收后,需要借助体内胃肠道菌群的代谢和排泄才能充分发挥重要治疗效果。
因此,中药和其他复方中存在的生物活性成分都属于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后的产物。
当这些产物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以后,将与血浆蛋白结合,顺着血液流向靶器官和组织。
所以,传统的体外药效学实验方法,一旦直接将中药水提液直接加入细胞反应体系和离体组织中,其药物生物活性和血清化学成分远不如静脉给药或整体口服药物疗效。
2 血清药理学研究2.1选择含药血清供体动物为了取得可靠的实验数据结果,避免和降低动物血清与人类血清在生物、理化等方面的不同,专家学者们需要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非常接近的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内部环境。
现阶段,家兔和大鼠是常见的实验室动物。
在探索菝葜抗炎活性部位时,谢长等人发现健康动物是不能有效诠释病理状态下药物入血活性成分和活性成分代谢过程。
相关研究人员需要结合药效试验结果来进一步确定选择模型动物还是健康动物。
2.2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现代方式是在原处方用量基础上,增加3-20倍,根据目标成分,对患者连续给药5-7个半衰期。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是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它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即给动物口服药物后,将含药血清加入到体外反应体系中,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来源,研究其药理作用。
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而且可用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越性、生物化学、受体、基因等研究。
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更深入,重复性好,用料少,独特之处在于更适合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体外和口服给药后,经过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在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是药物本身的物质,有些是肝脏代谢的产物,有些是通过第二信使间接产生的。
因此,以中药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作用既不客观也不准确。
含药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更科学、更真实。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和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综述了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
1、国内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1.1、在动物的选择一般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物种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择与人类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物种。
刘成海等人建议在体外培养实验中使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给细胞提供了营养,又给药物提供了载体,还避免了各种血清的干扰。
一般应该首选兔子和老鼠。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
的影响
周明眉;陈槐卿;等
【期刊名称】《中药药理与临床》
【年(卷),期】1999(015)002
【摘要】以含头风饮(TFY)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14C-5HT释放法和45Ca2+摄取法)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结果显示:含药血清较长时间低温保存后药效均显著较低(P<0.01);血清灭活后使其药效作用有所提高,但无明显差异。
提示含药血清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仍影响其药效,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以使用新鲜血清和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为宜。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周明眉;陈槐卿;等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理室,成都610075;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含药血清添加量问题的商榷
2.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3.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的研究
4.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含药血清是否需灭活的探讨
5.中
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