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114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项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下面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第一步:观察病害症状病害症状是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害的重要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外部症状,如叶片变黄、枯萎、腐烂等,并与正常植株进行对比。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内部症状,如茎、根部的异常情况。
第二步:收集病害样本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受病害侵害的植物样本。
样本应包括受害的叶片、茎、根部等,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同时,还应注意收集与植物病害相关的土壤样本。
第三步:进行实验室分析收集到样本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析,可以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原微生物种类。
第四步:进行病害鉴定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病害进行鉴定。
病害鉴定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生命周期和病害症状的综合分析,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害种类。
鉴定的过程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如显微镜、培养基等。
第五步:制定防治措施在确定了病害种类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害种类,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环境,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
第六步:实施防治措施在制定了防治措施后,需要及时实施。
根据具体的病害情况和防治策略,对受害植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施药、清除病残体、调整生态环境等。
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措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进行监测和调整。
第七步:评估防治效果在实施防治措施后,需要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病害发生情况、植物生长状态、产量等。
通过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植物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细的观察,才能准确判断植物病害的种类和程度,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病害诊断技术病害诊断技术是一种可以通过对植物、动物、人体等生物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确定其是否受到某种病害侵袭的技术手段。
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等领域,并且在保障生物系统健康和提高产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诊断技术,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第一种病害诊断技术是基于症状的诊断。
症状是生物体因受到病害侵袭所表现出的变化,如植物黄叶、人体发热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而,症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单凭症状诊断并不能确切确定病害的原因。
为了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第二种病害诊断技术是基于优势病原体的诊断。
病原体是导致生物体受病害侵袭的原因,如细菌、病毒等。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病原体,并进行鉴定和检测,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技术适用于病原体比较单一和明显的病害,如传染病。
第三种病害诊断技术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和分析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通过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方法,可以鉴定和确认病原体的组成和特征。
这种技术准确性高、灵敏度好,适用于复杂病害的诊断和监测。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病害诊断技术,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例如,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光谱分析物质的吸收、发射等特性,实现对样本成分和结构的非破坏性检测。
红外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记录热量辐射图像,对生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分析和诊断。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病害诊断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病害诊断技术将继续改进和创新。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可以加强对病害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提高其对抗病害的能力。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农业、医学等领域的病害防控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总而言之,病害诊断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病害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凋谢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植物病害诊断程序,通过对受感染植物的观察、病害特征的分析和相关实验的验证,可以准确地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观察病害症状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植物的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界因素侵害后所表现出的异常现象。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叶片发黄、枯萎、变形、出现斑点或病斑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收集病害样本在观察病害症状的基础上,需要收集植物病害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收集样本时应选择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植物部位,并避免受到污染。
收集的样本可以是叶片、茎、根等植物组织,也可以是病斑、病叶等病害部位。
三、病原分离和培养将收集到的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和培养是进行病害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病原分离是将植物病害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来,通常可以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在培养基上,病原微生物会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从而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四、观察病原形态和特征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进行病害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形态和特征上会有所差异,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以及镜检、组织学等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五、病原鉴定和确认通过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但为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病原鉴定和确认。
病原鉴定可以通过核酸测序、免疫学方法等进行,通过与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具体病原种类。
六、病害严重程度评估在完成病原鉴定和确认后,还需要对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病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面积、病害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
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1.引言1.1 概述概述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旨在准确地确定植物受到的病害,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遭受到病原微生物、虫害或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导致生长异常、死亡甚至减产的现象。
植物病害不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威胁。
植物病害诊断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症状、病原、环境因素等,确定病害的类型和原因。
这对于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病害防治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诊断的过程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通常包括观察植物的症状、收集样本、实验室分析、病原鉴定等步骤。
植物病害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的传播途径、病害的发生环境等因素。
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诊断植物病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在概述部分,我们已经明确了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让读者对后续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用来引入植物病害诊断的主题,并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
将介绍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以及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植物病害诊断的意义和本文的主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在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方面,将会详细介绍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防控病害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而在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方面,将会介绍如何从病害症状、病原体鉴定、病害发生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植物病害的产生原因。
常见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方法常见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方法1. 病害诊断1.1 叶片发黄、萎缩叶片发黄、萎缩是常见的病害症状,可能是由于以下病虫害引起的:- 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缺乏这些微量元素会导致叶片发黄、萎缩。
可以通过添加含有这些元素的化肥来补充。
- 病原菌感染:病原菌侵入植物,破坏植物的根系,导致水分和养分吸收不畅,进而导致叶片发黄、萎缩。
可以通过使用抗菌剂来防原菌。
1.2 果实白粉病果实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细粉状物质,严重影响果实的发育和品质。
防治方法如下:- 清除病源:及时清除被感染的果实,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 喷洒药剂:使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雾,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防治果实白粉病。
2. 虫害诊断2.1 植物叶片出现蛀食痕迹植物叶片出现蛀食痕迹是常见的虫害症状,可能是以下虫害引起的:- 钻孔害虫:钻孔害虫会在植物叶片上钻洞,造成明显的蛀食痕迹。
可以通过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 食叶害虫:食叶害虫会直接食用植物叶片,造成明显的蛀食痕迹。
可以通过手工捕捉或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2.2 根部被蛀食根部被蛀食是常见的虫害症状,可能是以下虫害引起的:- 根蚜:根蚜会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导致根部被蛀食。
可以通过使用杀虫剂浸泡土壤来进行防治。
- 土壤中的线虫:土壤中的线虫会侵入植物根部,造成根部被蛀食。
可以通过使用线虫防治剂来进行防治。
3. 防治方法3.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根据植物的需求给予适量的肥料,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 坚持病虫害监测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3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剂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生物对害虫进行防治。
结论常见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定期监测病虫害,以及使用生物防治剂,都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
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植物病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快速检测和准确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害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
一、外部观察法外部观察法是最直观和简单的一种植物病害检测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根等部位的形态、颜色、质地和病斑的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袭。
例如,如果叶片出现黄化、褪绿、萎缩、斑点或腐烂等现象,可能是病害导致的。
然而,外部观察法只能提供一种初步的判断,并无法确定具体的病原。
二、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检测植物病害的技术。
该方法基于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特异性蛋白质或核酸分子与植物的互相作用来识别和鉴定病原。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可以快速检测出植物病害的病原。
三、基因组学方法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以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测序和比对,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原的种类,并进一步了解其与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四、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植物病害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算法对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实现快速检测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目的。
例如,通过对受病害侵袭部位的图像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和模式识别,可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植物病害的检测效率。
综上所述,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具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它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诊断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观察法: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通过仔细观察植物的外部表现,如叶片的形状、颜色、叶脉的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侵害。
同时需要注意观察病害的发生部位,如叶片、茎、根部等,以及病害的发展程度和症状的变化。
例如,黑斑病会在叶片上形成黑色斑点,而病斑边缘会变得黄色或暗绿色。
2. 切片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害诊断方法,特别适用于诊断内部病菌或病毒的侵害。
首先需要从植物受感染的部位取样,将样本切成薄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细胞结构和病原体的存在。
通过观察细胞内的病变症状和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一种确诊病害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植物组织或体液中的病原体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辨别病害的病原体,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需要实验室的设备和专业知识,能够对病害进行准确的鉴定,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4. 土壤检测:有些病害是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因此土壤检测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采集受感染植物根部周围的土壤样本,并将其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和鉴定土壤中的病原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由真菌或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的诊断。
5. 病害传播试验:有些病害是由昆虫或其他载体传播的,因此通过病害传播试验可以确定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例如,可以将受病害侵害的植物或病原体接种到健康植物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传播疾病,从而确定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
在进行植物病害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检测。
样本应包括受感染的植物器官和病变症状明显的部位。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
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
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
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枝案q (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
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
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
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
病害诊断技术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害种类和病因病害诊断技术是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帮助农民和专业人员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害的种类和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诊断技术,包括生理学方法、病原学方法和遗传学方法。
一、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理反应来判断病害的种类和病因。
例如,植物在感染病害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异常、叶片变色、萎蔫等症状,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此外,可以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指标,如叶绿素含量、酶活性等来辅助病害诊断。
生理学方法能够快速初步地确定病害的种类,但对于病因的确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病原学方法病原学方法是通过检测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来判断病害的种类和病因。
这种方法一般需要采集植物感染部位的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复繁培养,并通过生物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病原学鉴定。
通过病原学方法可以准确地鉴定出病害的种类和病因,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遗传学方法遗传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植物在遗传水平上的变异来判断病害的种类和病因。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识别抗病基因和病害相关基因。
遗传学方法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来进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植物与病害之间的关系,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病害诊断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理学方法能够快速初步地识别病害的种类,病原学方法能够准确地鉴定病害的种类和病因,遗传学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植物与病害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进行病害诊断,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加强病害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测和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植物病害的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准确、快速地检测和诊断植物病害则是保障农作物健康稳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植物病害检测和诊断方法,以帮助农民和植物保护人员更好地应对病害威胁。
一、目测和病害症状观察法目测和病害症状观察法是最直观也是最常见的检测和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之一。
通常,患病植株会出现明显的病征,如叶片变色、萎蔫、畸形等,通过观察这些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植物的病害类型。
相比于其他方法,目测法简单易行,但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准确判断。
二、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法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法是进一步确认植物病害种类和病原的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常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首先,从患病植物中采集病斑、病体组织等样品,然后将其分离培养出纯系病原体,最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法进行鉴定。
这一方法能够提供更具确信性的诊断结果,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高度专业化手段。
通过检测植株的免疫反应,可以确定病原体的存在和类型。
免疫学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
这些方法依赖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够快速高效地检测植物组织中的病原体,为病害的早期预警和治理提供重要支持。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DNA或RNA的检测和诊断方法日益成为植物病害学的重要手段。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甚至可以鉴别不同品系或毒株之间的差异。
这些方法在植物病害的诊断及防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植物病害检测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使用红外成像、多光谱图像等技术手段,无需对植株进行破坏性采样,即可实现对植株病害情况的快速检测和判断。
无损检测方法高效便捷,对于大面积农田的病害监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智能化检测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检测设备在植物病害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害所导致的病害现象。
及时准确地诊断植物病害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
一、外观观察法外观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对植物病害患部的外观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例如,苹果树叶片出现黑斑,可以初步判断为苹果黑星病;番茄叶片出现黄化,可以初步判断为番茄黄化曲叶病。
此外,还可以观察病害部位的病征,如病斑的形态、颜色、边界等,以进一步判断病害类型。
二、病原体分离法病原体分离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通过分离病原体并进行鉴定,可以确定病害的病原。
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患病组织切下,经过表面消毒后,分离出病原体;将分离得到的病原体进行纯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利用生物学、生化等方法进行进一步鉴定,如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通过病原体的鉴定,可以准确确定病害类型。
三、病理解剖法病理解剖法是一种通过解剖植物组织,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而判断病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对植物病变组织的解剖观察,可以发现病原体的存在形态、繁殖方式等特征。
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病害组织中的真菌菌丝、孢子等,从而判断出真菌性病害。
四、病原体检测法病原体检测法是一种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病原体DNA或RNA,来确定病害类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有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通过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DNA或RNA 进行特异性扩增或检测,可以准确鉴定病害类型,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五、病害发生规律分析法病害发生规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病害的发生规律,来判断病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对病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区域、发生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并且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例如,某地区的某种作物病害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最为严重,可以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
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
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
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
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
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
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