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9.22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阅读专题练习——山水田园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D)A. 诗歌第二句写雨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的形态。
B. 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却未直接写“忙”,而是通过“才”“又”两字营造出农家繁忙的气氛。
C. 本诗先写乡村四月的景象,进而写村民忙于农事,表现出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
D. 本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一样,都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E. 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语言质朴、清新。
【解析】分析本诗可知,诗歌前两句着重写景,勾勒出水乡四月特有的景色。
后两句写乡村农民采桑插秧的忙碌情状,并未表露同情之意。
故C项“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表述不正确。
D项中,“子规”指杜鹃鸟,“子规”鸣啼对应农忙时节,再结合本诗内容可知,在此处有“催耕”之意,旨在渲染农忙的氛围。
故D项中“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述不正确。
故选C、D两项。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中的“遍”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遍,是遍布的意思;满,是充盈的意思。
“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乡村四月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8分)田园杂兴·春日范成大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②一饷:片刻。
饷,通“晌”。
③鞭笋:竹鞭的先端部分,可食用。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E)A. “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山川田园诗专项练习一、知识回首山川田园诗,一般是指描绘山川田园风景的诗,在一首山川田园诗中,并不是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一般的山川田园诗歌,不行能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老是带着必定的目的来写山绘水的,在山川的描述中融注自己的思想及感情。
综合来看,一般的山川田园诗歌,其创作目的是以山川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水流,创建出一种山川清静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神往自由,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山川自然生活的神往和热爱之情,及安逸淡泊、悠闲自得的心境。
那么,关于“情”的表达,山川田园诗歌有其独到的方式和技巧。
一是情形交融法。
马上自己特定的情及志融入特定的“景”,这里的“景”即山川。
二是虚实相生法。
这类方法也为诗人常用,一般借助于侧面衬托来进行,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对象是为了侧面衬托实写对象。
写山之高,而想象轻云之缭绕,飞鸟之难进;状水之险,而假想环境之恶劣,行人之艰辛。
三是各样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对照衬托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等。
正是这些表现手法的灵巧运用,才使诗歌生动开朗,持久不衰。
二、专项练习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川趣,稍解分离情。
说明:⑴树杪:树梢。
⑵殊方语:他乡语言。
⑶赖:多亏。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明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有条不紊,二水流过,格外澄明。
D.“莺为故国声”借鸟雀之声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所表达的感情同样。
E.诗人在暮春之际到达巴峡,山川之趣宽心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畏人①(杜甫 )早花随地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夕阳低。
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一、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二、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这是拟人手法,(手法)“白雪却嫌春色晚”其实是诗人的感受,(具体诗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
(情感)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三、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1)幽静。
(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四、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山水田园诗专项含答案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借以表达①对现实的不满,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③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④或厌倦鄙视污浊社会的思想感情。
南朝的谢灵运东晋的陶渊明盛唐王维、孟浩然(宋词:范成大)★艺术特色: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淡雅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王维:丰韵生动,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高考语文山水田园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
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人”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日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说近年以来收成不错,体现了农人对生活的满足。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元)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①主。
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②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
②搭儿:地方。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一个判断性语句对自己的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作了概括,从而为全曲的思想内容定下了基调。
B.第二句点明了作者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寓园林。
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园林进行了苦心的经营。
C.第三四句两句选取葫芦架、垂柳,以形传神,不仅写出了园林的形貌,更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
D.最后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也正因前面对园林的赞美而显得更加自然。
2.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其一)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1】邻曲:邻居。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一《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句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暮春归故上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三《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后人对三、四句中的“侵”与“拂”推崇倍至,请你对此作简要的赏析四《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是写下的。
1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含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窅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1“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字含蕴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请指出“桃花流水然窅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整首诗没有一句正面写楼高,却又处处写楼高,请你对此作简要分析。
2“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七《栾家濑》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注释:濑:从石沙滩上急急流泻的流水。
浅:音jian 水流急的样子。
1这首小诗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做简要的赏析。
2这首诗描写了栾家濑怎样的特点?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八《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山水田园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宋·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①蜡履: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
①苔纸:以水苔作原料制成的纸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尘世”如“空花”,“浮名”似“昨梦”,词人的这一认识透露出他对功名事业的释怀。
B.“筇杖”句与苏轼《定风波》词“莫听”两句情感有相似处,都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之情。
C.“菱唱”句当解作“闻遥烟外菱唱声”,意思是“听见远处(云雾中)传来采菱人的歌声”。
D.本词尾句的“君”可能指词人的某个朋友,词人非常思念他,所以写了这首词预备赠给他。
2.词上片结句“身闲心太平”可以作为陆游对自己当下生活和心境的描述与评价。
词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词人“身闲心太平”?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时运①陶渊明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②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③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注】①时运:春夏秋冬四时运行。
①言:语助词,无实义。
①邈邈:远貌。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运》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B.第一首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节奏平缓,写出了诗人在郊外漫步时缓缓前行、神情严肃的样子。
C.第二首中“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邈邈遐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蒙。
D.“春服既成”语出《论语·先进》,意思是说,穿上春天的服装,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和煦的春光,情趣与“浴乎沂,风乎舞雩”极为相似。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一、常见意象(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描写手法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歌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卧岑参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
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
【注】①西山药:仙药。
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
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
③隐几:靠着几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
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观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
C.“兹”指现在、此时,第二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
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了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
2.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七)(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
②掇(duō多):采摘。
③英:花。
④泛:浮。
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4.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
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云门诸山[明]宗臣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意趣。
D.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E.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2.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6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水亭偶成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3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问题。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古诗词鉴赏(四)——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一、知识储备: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1)、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2)、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不满(3)、对劳动生活的歌颂4、常用手法——白描,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5、风格——恬静淡雅,意境——隽永优美二、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暮春归故上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三、《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后人对三、四句中的“侵”与“拂”推崇倍至,请你对此作简要的赏析四、《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是写下的。
1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含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窅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1“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字含蕴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请指出“桃花流水然窅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甲】试题一:请根据以下情景,创作一首山水田园诗。
情景: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青石板上,微风拂过,一片清凉。
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小溪潺潺,水草丰茂。
要求:诗歌要求运用至少五种感官描写,不少于二十行。
【乙】试题二:请从以下诗句中选出一句,作为自己诗歌的结尾。
A. 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C.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车遥遥篇》)D. 清泉石上流,竹影溪边舞。
(王维《山居秋暝》)【丙】试题三:请根据以下要求,完成诗歌创作。
要求:以“梦回田园”为题,写一首山水田园诗。
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少于三十行。
【甲】夏日午后,梦回山水田园。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青石板上,斑驳的光影舞动。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远山起伏,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山间流水潺潺,如丝如缕,滋养着这片土地。
近处小溪清澈见底,水草丰茂,鱼儿嬉戏。
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夏日午后,梦回山水田园。
感受大自然的温柔,倾听大自然的呢喃。
试题一参考答案:青石板上光影舞,微风轻拂送清凉。
远山起伏云雾绕,近溪潺潺水草长。
翠竹摇曳舞风姿,桃花盛开映日红。
蜻蜓点水留涟漪,蝴蝶翩翩舞花丛。
试题二参考答案:D【丙】梦回田园梦回田园,遥想那一片绿意盎然。
桃花笑春风,柳絮舞飞扬。
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升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远山含翠,近水含情。
春风拂面,夏日炎炎,秋月皎洁,冬雪纷飞。
田园生活,诗意盎然。
鸟语花香,鱼跃水面。
梦回田园,心向往之。
山水田园诗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哪句诗描绘的不是山水田园风光?()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B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是边疆大漠的雄浑风光,而非山水田园风光。
2.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出自()A.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B.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C.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D. 王维《山居秋暝》答案:A解析:这句诗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田园的丰收景象。
3. 以下哪句诗是王维所作?()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C解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
4.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比喻B. 拟人C. 夸张D. 对偶答案:B解析:诗句把山水拟人化,说“水护田”“山送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达了诗人()A.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B. 对故人的思念C. 对菊花的赞美D. 对重阳节的期待答案:A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期待再次前来相聚。
6. 下列诗句中,体现出宁静清幽的山水氛围的是()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案:A解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绘了极其寂静、寒冷的景象,体现出宁静清幽。
7.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描写的是()的景色。
A. 早春B. 仲春C. 暮春D. 初夏答案:A解析:桃花初开,水暖鸭戏,是早春的典型景象。
8. 王维的《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24-2025学年高三田园诗微专题一、明确概念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常考内容1、常见意象与意境1)分类一:田园诗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露珠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分类二:山水诗①意象:常见的景物: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常见的人物: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分类三:特殊意象的含义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人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②. 竹。
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③.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④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⑤.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
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
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