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学》教学计划引言旅游地理学是高中地理选修三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相关应用。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旅游地理问题的能力。
-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 培养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机会以加深他们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3. 旅游地理学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4.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旅游景观与资源5. 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旅游地理学的实际应用认识。
- 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并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效果,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进行教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测试: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旅游地理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评估他们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 实地调研报告: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报告,评估他们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精选教材提供对旅游地理学的全面介绍和深入理解。
-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 实地调研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和地理环境,提供实地调研的机会和资源。
总结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多种评估方式,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1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教学目的:1、能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2、能使用资源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重点与难点:内涵及多样性课时:1教学过程:阅读探索活动,解释: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问题:最近一个假期你去哪儿了?该旅游地对你吸引力最大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此旅游地而非彼旅游地?)——吸引你去旅游的这些动力(景观或资源)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旅游资源。
例:(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是它们区别于其它资源的本质属性,即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本质属性):P4,最后一段,一般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可称为旅游资源根据内涵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定义:P5[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其定义也不尽相同。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多样性:即旅游资源是多样的,并且也是广泛存在的,例: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2、独特性(非凡性):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因此,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3、变异性(可创造性):随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资源。
4、观赏性:P7阅读多样性: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体现在:1、内容上:多种多样,将P5下图分类(按内容)2、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例:地中海地区的阳光、海水、沙滩(与其地中海气候有关)阿山的滑雪(与其山地条件相关和气候条件相关)东南亚的热带海滨风光。
3、在季节上,同一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例黄山。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本章学习目标】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旅游概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
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教学重点]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2.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
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
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板书】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的概念【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
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
旅游地理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目标与要求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去哪儿旅游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
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
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学习新课】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2)科学价值: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3)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4)经济价值: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教学过程美丽的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正文: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对学生们进行地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和环境问题,还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因此,一份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包括知识目标,如理解不同地理概念和理论;技能目标,比如分析地图和气象数据;情感态度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具体而清晰的目标设定,教案将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学的奥秘。
接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围绕重点、难点展开。
例如,在探讨气候变化时,教案应包括温室效应的原理、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措施等内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中心,因此,教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多媒体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学习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机制。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和作业,还包括对学生课堂表现、项目报告等的综合评价。
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
最后,教案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案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规划项目,或是开展关于当地气候特征的研究活动。
总之,一份优秀的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范本,应当是内容全面、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公正客观的。
它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这样的教案,我们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在了解地球村的同时,更加热爱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教案标题:地理选修3:人口与城市发展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难点:1. 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选修3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如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案例、人口变化的数据图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和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的好处和问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如人口迁移、城市化等;2. 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如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等。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四、案例分析(25分钟)1. 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析当前全球人口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如经济、环境、社会等。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和影响因素;2.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我们在学习高二地理的时候,选修三局部的教案也是我们要重视的地方。
此篇就是我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希望你能喜爱。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教学方法: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资源价值(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具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人们常说的“ 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
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①夏威夷的火山②东非的大裂谷③瑞典的峡湾风光④我国的泰山、庐山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⑥黄山⑦长江三峡(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如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书画题记,以及名人活动的遗迹和旧址等),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1【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关于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
然而自1650年后……(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
旅游地理》教案全套本章介绍了现代旅游及其作用,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以及旅游与区域发展。
其中,重点讲解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现代旅游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扩大化和娱乐化等特点,其基本要素为食、宿、行、游、购、娱。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和影响区域环境等方面。
旅游资源的内涵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和具有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条件。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需要考虑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方面,需要考虑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以及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和旅游安全的关系。
在旅游与区域发展方面,需要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自然旅游资源由地貌、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对于构建自然风景区至关重要。
这些自然景观对于探险、游乐和疗养等方面的旅游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和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的重要标志。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性。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需要考虑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地理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场也是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重要因素。
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公共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而配套服务设施则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
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这五个方面入手。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全册教案目录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5)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9)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2)我国的旅游资源 (15)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8)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2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26)旅游规划 (31)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34)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38)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41)设计旅游活动 (46)设计旅游活动 (49)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53)现代旅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时间:1840年以前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时间:1840年~1950年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时间:1950年以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3[人教版]第四章旅遊開發和保護第一節旅遊規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標:1.初步瞭解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
2.通過案例研究,初步瞭解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實際做法。
3.初步理解旅遊規劃工作的重要性,樹立“旅遊發展,規劃先行”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重點: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難點:旅遊規劃與旅遊景區規劃的主要內容教具準備:景觀圖片、自製圖表等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旅遊規劃的概念和重要性1.旅遊規劃的概念旅遊規劃是旅遊業發展的綱領和藍圖,是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旅遊規劃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旅遊發展基礎進行分析,包括旅遊資源、交通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等;二是提出具體的規劃方案,即旅遊業發展藍圖,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理解這個概念也要從“綱領”和“藍圖”幾個中心詞來人手。
2.旅遊規劃的重要性旅遊規劃是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旅遊景區規劃是形成旅遊吸引力的根本保證,它使得旅遊景區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二、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1.影響旅遊規劃的因素:自然、社會、經濟等。
一是分析該區域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對旅遊發展的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二是分析該區域旅遊客源市場對旅遊需求的數量、品質和類型;三是策劃旅遊資源開發,使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吸引物,安排旅遊活動;四是計畫旅遊交通、住宿、餐飲、遊覽、娛樂、商業以及旅遊環境保護等設施的建設探究問題:1、如何評價旅遊地發展的基礎條件?2、廈門南部旅遊功能區的“五帶三區”分別致的是哪些景區?通過案例的探究學習,瞭解以下內容:1、評價旅遊地發展的基礎條件主要從旅遊資源的特點、旅遊發展的交通條件、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及旅遊客源市場四方面分析。
旅遊資源的特點,主要從旅遊資源的數量、類型、品位、分佈、組合等方面加以分析。
旅遊發展的交通條件,可以從交通類型、線路格局、運輸數量和速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1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知道监测防备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判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干的各类资料。
【教学进程】【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觉,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非常猛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侵害和要挟,我们称为地质灾害。
请同学们摸索,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提问】地球为何会有地震呢?【学生回答】(板块边沿酒囊饭袋,地壳不稳)【观看录像】地震产生的原因【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散布。
【观看图片】展现“世界地震散布图”和“六大板块的散布图”【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情势迅速开释的进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常常造成更为惨重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