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课件:植物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49
高中生物第二讲植物的类群竞赛辅导讲座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已简单介绍过植物的类群,根据国际竞赛纲要和全国竞赛大纲(试行)的要求,有关植物类群的知识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
(一)植物分类的等级和基本单位1、分类等级(阶层)生物分类的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这些分类阶层中,还可分得更细,如:亚门、亚目、亚科等。
每一阶层都有相应的拉丁词和一定的词尾。
界 Kingdom Regnum 门 Division Phylurn(divisio)纲Class Classis 目Order Ordo 科 Family Familia 属Genus Genus 种Species Species (英文)(拉丁文)2、物种命名法现代生物的命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的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
所谓双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定名,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
因此一个完整的学名为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属名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书写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种加词其来源不拘,大多为形容词,但不可重复属名。
3、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上述各个分类等级(阶层、单位)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是指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生物类群。
同一种的各个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杂交可以产生正常的能育后代。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生育后代。
(二)植物的类群将自然界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二界分类系统,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建立的,250多年来广为沿用。
但随着人类认识地不断加深,对生物类群的划分出现多种不同的见解,相继有人提出三界说(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四界、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六界等分类系统。
17植物的结构和生殖17.1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7.1.1什么是植物1.植物界的四大种类型——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多细胞藻类与植物的区别:(1)最大区别——水生与陆生。
(2)藻类与植物的另一重要区别在于生殖器官。
3.上陆的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是出现角质膜(解决失水的问题)和气孔(解决透气的问题),同时生殖细胞的形状和受精方式和胚的发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4.上陆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使茎叶系统和根分别适应空气和土壤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这就需要维管组织执行运输功能。
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
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由死细胞构成;韧皮部负责运输糖类等有机物,由活细胞构成。
藻类和苔藓植物没有维管组织。
5.植物的定义:适应于陆地生活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由根茎叶组成,表面有角质膜和气孔以及输导组织,雌、雄配子外有配子囊,胚在配子囊中发育。
6.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类——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胚含1片子叶,主叶脉平行,维管束散状排列,花3数,根为须根系;双子叶植物胚含2片子叶,主叶脉网状,维管束环状排列,花4或5数,根为直根系。
大多数被子植物为双子叶植物。
29.1.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1.绿藻与维管植物有许多同源性状:(1)二者的叶绿体所含的色素是相同的;(2)细胞壁都以纤维素作为主要的组成成分;(3)都是以淀粉形态贮存糖类;(4)在细胞分裂中都是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小泡形成的板分隔细胞;等等。
29.1.1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世代的交替1.植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两种多细胞个体,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
雌雄配子体(n)经过有丝分裂形成配子(n);雌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2n)合子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的孢子体(2n);二倍体的孢子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孢子(n);孢子发育为配子体;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29.1.2植物界几个主要类型的进化关系1.原始多细胞绿藻在进化中演变出两支——现代意义上的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