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 格式:ppt
- 大小:5.57 MB
- 文档页数:29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详解分子与细胞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新教材。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点。
一起来看看吧。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必修1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就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①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②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③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 器官 、 系统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备注:病毒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原子、分子也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层次等于个体层次。
)4、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就是 细胞 。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换成高倍镜→将视野调亮→细准焦螺旋调焦(5)调亮光度的方法:换大光圈或使用凹面镜二、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1、关于生物类群的举例或概括表格。
3、蓝藻细胞内含有 藻蓝素与 叶绿素,就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自养生物,而绝大蓝藻与细菌_有 细胞壁4、细胞学说由施莱登与施旺共同建立。
其主要思想就是阐明了细胞与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就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与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1、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 等;微量元素有Fe、Mn、B 、Zn、Mo、 Cu 等。
分类依据就是含量的多少2、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就是C、H、O、N、P、S 。
鲜重时含量最多的就是O,干重时含量最多的就是C,无论鲜重与干重,含量最多的就是C、H、O、N 。
3、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就是 C 。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种类及含量(1)无机化合物有水与无机盐。
(2)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质与核酸。
(3)占细胞鲜重最高的化合物就是水。
(4)占细胞干重最高的化合物就是蛋白质。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和分裂)。
2.多细胞生物:依靠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生殖和发育)。
3.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病毒的特点:(1)病毒的结构: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生活方式: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3)病毒的分类(依据寄主细胞种类划分)①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里,如乙肝病毒、狂犬病毒、天花病毒、猪流感病毒。
②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也称为噬菌体,如痢疾杆菌噬菌体。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2.种群: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3.单细胞生物只有细胞和个体两个层次;植物体只有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层次,无“系统”这一结构层次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观察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1.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细胞的形态、大小、生理功能千差万别。
2.细胞的统一性:细胞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均含有DNA。
(1)不同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元素和化合物)(2)对于同一种生物来说,虽然细胞的形态、大小等千差万别,但构成同一个生命个体的所有的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统一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本质的区别是: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原核生物的判断方法:(1)凡菌字前面有“杆”、“球”、“弧”、“螺旋”字的都是细菌,是原核生物;(2)带“菌”字的不一定是真核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都是真核生物;(3)带“藻”字的也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如绿藻、褐藻、红藻都是真核生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语文作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英语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地理生物历史育儿网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电子课本高一生物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蛋白质主要由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化学式表示为—NH—CO—拓展: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③一条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 和P。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 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新课标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疑问及解答一.物质基础1.下列物质在发挥相应的作用后,结构不会立即被破坏,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是()A.转移RNA B.抗体 C.酶 D.载体蛋白答案应该是ACD的。
但B我不是很明白,麻烦你解释一下了。
解答:①抗体不同于tRNA、载体、酶,一旦发挥作用后,自己已经与抗原难舍难分了,不能再发挥作用。
②对,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一般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③体液免疫形成细胞集团:已知每一个抗体分子至少有两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以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以和多个抗体结合。
于是,多个抗体和多个抗原辗转结合形成大而复杂的结合网。
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
2.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先把载玻片烘干后才水解?解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固定细胞中各种结构在载玻片上的相对位置,以免后续处理导致位置发生变化达不到试验的目的。
3.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进行冲洗涂片?解答:染色剂配方中的B液应该是一种缓冲溶液,且pH等于4.6,可能是这种条件更容易着色,如果不冲洗掉盐酸的话,必然会对染色产生影响。
4.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要把载玻片放进30℃的水中保温,30℃有什么意义?解答:原理中说“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30℃的温度应该是更有利于这样一些过程的发生。
5.果胶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解答:果胶是一种多糖聚合物,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与纤维一起具有结合植物组织的作用。
果胶是一种耐酸的胶凝剂和完全无毒无害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它是优良的胶凝剂、稳定剂、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简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是一本针对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的教材,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结构、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
教材旨在通过对分子结构、代谢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了解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实现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研究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理解细胞组成和结构,并且了解其功能;•掌握细胞内代谢过程的概念及其本质规律;•了解并掌握基因在细胞内的表现形式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内容1. 分子生物学•RNA和DNA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及其调控。
2. 细胞结构•细胞的结构和组成;•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运动方式;•细胞内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3. 细胞代谢•细胞的取得和利用能量的方式;•细胞内代谢过程和物质流动的规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 遗传控制•基因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四、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教学将实施以下策略:•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案例,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点;•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教学内容,促进其解决正在学习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细胞内生物活动的本质规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具体如下:•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长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点。
例如,在生物分子学模块教学中,我创造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学生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更好的理解、掌握生物学的知识。
尤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探究并解决一些正在学习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验环节中,有一些学生由于对实验过程的不适应,导致了一些问题和迷失。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问题探讨1.提示: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P2)2.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P2)思考·讨论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P4)2.可信。
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
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P4)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P4)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P4)Ж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1.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P7)2.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P7)3.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P7)(通过上面3 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完成的。
)4.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元素:C、H、O、N、P、S、K、Ca、Mg(大量元素);Fe、M、Cu、Mo、Zn、B等(微量元素);基本元素C;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O、C、H、N(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一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无机盐有机物一蛋白质(干细胞中含量最多)核酸、糖类和脂质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反应斐林试剂+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砖红色沉淀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生命活动的主要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Fe等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结构通式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 种类的依据是R基(侧链基团)。
形成过程(1)脱水缩合过程图解(2)肽链两(三)个氨基酸缩合的化合物叫二(三)肽,含有一(二)个肽键,脱掉一(二)个水分子,多个氨基酸缩合而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若n个氨基酸形成一 条肽链,则可形成n-1个肽键,失去n-1个水分子;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形 成n-m个肽键,失去n-m个水分子,则由这m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xa (n-m)×18(a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为水分子量)(3)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链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 疫作用,如抗体。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罗伯特·胡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列文虎克发现了活细胞;马尔比基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3、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6、施莱登和施旺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却归纳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这一结论是可信的,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
7、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8、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9、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0、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在一定区域内,群落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知识拓展1、细胞学说未涉及:真菌、原核生物、病毒。
未涉及细胞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蛋白质、核酸是一个系统,但不属于(属于/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易错知识点判断1.(必修1 P2~3正文)细胞学说不涉及原核细胞、真菌和病毒,仅涉及动、植物细胞。
(√)2.(必修1 P4正文)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必修1 P5“科学方法”)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
(×)4.(必修1 P6~7图13、P8“概念检测”)一株冷箭竹无系统层次,人体皮肤和迎春叶属于器官层次。
(√)5.(必修1 P12“生物科技进展”)人工合成支原体的300多个基因,并将其注入去掉DNA的支原体细胞中;人工合成5条酿酒酵母染色体,这些成果说明人工合成了生命。
(×)6.(必修1 P10正文)真核细胞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都没有。
(×)7.(必修1 P10~11正文)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蓝细菌都具有RNA、染色体和核膜。
(×)8.(必修1 P11正文)蓝细菌和大肠杆菌都没有细胞核和染色体,但有一个大型链状DNA分子位于拟核。
(×)9.(必修1 P12“概念检测2”)草履虫、衣藻、细菌、变形虫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10.(必修1 P16“思考·讨论”)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从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11.(必修1 P21正文)储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12.(必修1 P21正文)入冬后气温下降,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增多。
(×) 13.(必修1 P21正文)小麦种子烧尽后留下的灰白色灰烬是无机盐。
(√)14.(必修1 P22正文)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
(√) 15.(必修1 P23“问题探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葡萄糖的目的是为动物细胞提供能源物质。
(√)16.(必修1 P24正文及图23)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但是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核心素养基酸结构特点,并推断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②演绎与推理:通过分析不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推断蛋白质的多样性与其结构的多样性有关。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探究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并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程标准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
2.阐述细胞膜的功能。
3.认同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调控作用。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细胞膜的不同结构和组成决定了其不同的功能。
2.科学思维——①归纳与概括:比较不同类型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归纳出细胞膜的共性和差异。
②演绎与推理:通过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推断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调控作用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探究细胞膜的功能,并了解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调控作用。
3.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
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制备细胞膜,掌握制备生物膜的方法和技巧。
2.科学思维——①归纳与概括:总结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理解其作为细胞系统边界的重要性。
②演绎与推理:通过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推断细胞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
3.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观: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细胞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第2节细胞质——细胞内的基质课程标准1.了解细胞质的组成和作用。
2.掌握细胞质的结构和特点。
3.了解细胞质的运动方式。
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质的组成和运动方式,掌握显微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
2.科学思维——①归纳与概括:总结细胞质的组成和作用,理解其在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②演绎与推理:通过分析细胞质的结构和特点,推断细胞质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机制。
3.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观: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它的组成和作用对细胞的代谢和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