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相关俗。
婚姻的目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家族连续和延续血脉。
因此,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
配偶的选择和安排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通过媒人或家族之间的联姻来选择配偶。
这种安排往往是基于家族的地位、财富、血统和其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
个人的意愿和偏好在选择中通常是次要考虑因素。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订婚:双方家族正式达成婚姻协议,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2. 迎亲:新郎一方组织成队的人马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新郎家。
3. 酒宴:举行婚礼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4. 洞房: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共度婚姻之夜。
婚姻责任和角色中国古代婚姻中,丈夫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管理家庭和继承家族产业。
而妻子则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为主导。
婚姻的终止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终止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离婚往往需要特殊的情况或者家族同意才能实现。
而丈夫有相对更大的权力来决定婚姻的继续或结束。
结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提供了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介绍,包括配偶选择和安排、婚礼仪式、婚姻责任和角色以及婚姻的终止。
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婚姻的稳定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因此,传统婚姻观注重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和信任,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2. 强调婚姻的延续性:传统婚姻观认为,婚姻是为了繁衍后代、延续家族血脉,因此,对于婚姻的选择和维系都以生育子女为重要考虑因素。
3. 注重婚姻的礼俗仪式:传统婚姻观强调婚姻的礼俗仪式,认为这些仪式能够体现婚姻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仪式来展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4. 强调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传统婚姻观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同时也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包括生育子女,还包括对家庭的贡献和付出。
5. 重视婚姻的道德约束:传统婚姻观强调婚姻的道德约束,认为夫妻之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保持忠诚和信任。
同时,对于婚姻的选择也强调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等因素,以保障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是重视婚姻的稳定性、延续性、礼俗仪式、责任义务以及道德约束。
这些特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也在逐渐发生着调整。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家庭观念强:中国传统婚姻观重视家庭的重要性,注重维系家族血脉、传承家族传统和价值观。
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婚姻的目标是维护家族和谐,保持家族的尊严和传承。
2. 父母权威:父母在婚姻决策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传统上,父母通常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并在婚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包括聘礼、婚礼仪式、婚后安排等。
3. 男尊女卑:中国传统婚姻观中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观念。
男性被视为家族的延续者和重要的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女性则被期望以贞烈、孝顺和勤劳贤良的形象为家庭服务。
4. 结婚目的多元:除了父母之间的联姻外,中国传统婚姻观也注重婚姻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婚姻被视为一种合作与互助的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经济支持,同时也被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5. 社会压力和期望:传统中国社会对婚姻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社会压力,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未婚男女。
婚姻被视为一种成人的标志和走向社会的重要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在逐渐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平等、自主和个人的选择。
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相较于传统观念,更加强调双方的感情、理解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中国婚姻观念差异一、传统中国婚姻观念传统中国婚姻观念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与伦理道德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具有祖先信仰、尊重长辈和父权制的烙印。
1. 家族利益至上在传统中国婚姻观念中,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一对个体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两个家族的联姻。
婚姻的目的往往是家族间的互利和资源的整合,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选择。
因此,在传统观念中,婚姻的成功与否被家族的利益所左右。
2. 父权制的体现传统中国婚姻观念中,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中心角色。
婚姻中,男方的地位往往高于女方,女性在夫家地位较低,需顺从丈夫和公公婆婆的安排。
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并须依附于丈夫家族。
3.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中国婚姻观念中,父母的意见对于子女的婚姻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婚姻的安排大多由父母代理完成,他们会根据家族的利益、地位以及对方家庭的背景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同意婚事,而单纯的个人爱情在传统观念中往往置于次要位置。
二、现代中国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婚姻观念的变革,现代中国婚姻观念逐渐发展出新的特点。
1. 个人自由选择现代中国婚姻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平等,婚姻的决定权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个人手中。
人们更加注重婚姻中的感情和个体的幸福,婚姻的成功与否与人们的情感选择紧密相连。
2. 平等与共同发展现代中国婚姻观念中,男女平等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夫妻双方在婚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并且注重相互的发展。
传统的父权制逐渐被打破,夫妻关系趋向伙伴式婚姻,注重共同的成长和共同的责任。
3. 个人幸福至上现代中国婚姻观念中,个人幸福被视为婚姻关系的核心追求。
人们更加注重婚姻中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满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婚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夫妻双方的情感选择。
三、传统与现代的婚姻观念的差异与冲突1.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差异传统中国婚姻观念强调家族的利益和传统伦理,而现代中国婚姻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中华传统婚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许多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姻观、仪式形式和婚礼文化等方面探讨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
一、婚姻观国学乃中国古代的学问体系,其中有丰富的婚姻观。
古人注重婚姻的家族合并、血脉传承,以及婚姻在社会中的作用。
婚姻被视为家庭、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婚姻观方面,国学将婚姻看作是两个家族的重要联结,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婚俗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也牵涉到两个家庭的关系,体现了亲情、友情和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二、仪式形式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还体现在婚礼仪式的形式上。
传统中华婚礼注重繁复庄重的仪式,国学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仪式的庄重。
传统婚礼中的各个环节,如过门、敬酒、交杯酒等,都是仪式的体现。
古人认为,通过这些仪式,能够增加婚姻的祥和与吉利。
国学将这种庄重的仪式观念体现在婚俗中,使得婚礼成为一种仪式感、庄重感充分体现的场合。
三、婚礼文化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也展现在婚礼文化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国学注重传统礼仪、谦让礼让的精神,体现了尊重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婚礼文化中的诗词、歌曲、祝福语等元素,都体现了国学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
这些古老的诗文歌赋,不仅丰富了婚礼文化,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四、婚姻家庭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还体现在婚姻家庭观念上。
国学注重婚姻中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强调夫妻双方的平等和相互扶持。
古人追求的夫妻恩爱亲密、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现代婚姻关系的构建仍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对中华传统婚姻观的影响,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婚俗,并将这种传统婚姻理念融入到现代的婚姻关系中。
综上所述,国学对中华传统婚俗的影响体现在婚姻观、仪式形式、婚礼文化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等诸多方面。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
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
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
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
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3、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4、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
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
5、中国古代婚姻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
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婚姻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传统的中国婚姻观念注重家庭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婚姻的工具,嫁人生子是女性唯一的价值所在。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需要顺从丈夫的权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现代女性不再满足于只是作为家庭的延续,她们追求独立、自由和个人发展。
其次,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情感需求。
现代女性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个人成长,选择伴侣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观念中,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而现代女性更加注重情感的契合度、思想的共同点和生活的品质。
这种变化使得传统和现代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冲突。
然而,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仍然对女性的婚姻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限制。
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眼光使得很多女性面临着困境,需要在传统观念与现实需求之间做出选择。
一些女性可能为了迎合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放弃了个人的幸福和自由,而另一些女性则选择了独立和自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
这种冲突给很多女性带来了困惑和焦虑,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
对于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冲突的原因,有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封建社会观念的传统束缚了女性的婚姻自主权。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婚姻往往是家庭安排的结果,女性需要服从家庭和社会的安排。
其次,中国社会对婚姻的期望和压力也对女性造成了影响。
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评判使得女性在婚姻选择上思考更多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家庭和社会的声誉。
再次,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女性婚姻观念的改变。
现代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自由,使得女性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
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
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一)封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
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
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
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
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
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
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
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
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
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同时,婚姻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经营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被视为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婚姻方面,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西方婚姻观注重感情、尊重和平等。
从优缺点来看,中国传统婚姻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重视家庭和责任,夫妻双方能够共同经营家庭,提供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但是,这种婚姻观也可能导致个人自由的限制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西方婚姻观的优点在于尊重个性和感情,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由于注重平等和自由,夫妻双方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
然而,西方婚姻观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感情容易波动、离婚率较高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西方婚姻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而西方婚姻观更加强调感情、尊重和平等。
两种婚姻观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婚姻观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和研究的重要趋势。
中西方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种婚姻观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和借鉴,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了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家庭观念和婚姻风俗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之间的联姻,规定了男尊女卑的家族秩序。
同时,儒家思想对婚姻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对父权制度和孝道的尊崇,认为妇女应该依从丈夫和公婆。
这些观念在多个朝代历久弥新,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观念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家庭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婚姻被认为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
因此,双方父母的意见和家庭条件在婚姻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父母希望子女能够选择门当户对的配偶,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三、婚姻风俗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在婚姻仪式和婚礼习俗上也有所体现。
传统婚礼通常包括聘礼、过大礼、嫁妆和办喜酒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赠送的财物,表示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和尊重。
过大礼是女方向男方家庭敬奉的仪式,表示女方对男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嫁妆是女方将带入婚姻生活的财产和物品。
办喜酒是用于庆祝婚礼的宴席,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婚夫妻。
婚姻风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人们更加强调自由选择和平等的婚姻观念,重视感情和个人的意愿。
然而,传统婚姻观念的痕迹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并且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是源远流长的,受到历史背景、家庭观念和婚姻风俗的共同塑造。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了解并尊重传统婚姻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男人的婚姻观
1. 现实理性:许多中国男性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会考虑现实因素,如对方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稳定性以及是否能够共同承担生活压力等。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婚姻的选择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家庭责任:传统的婚姻观中,男性被期待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并承担起照顾妻儿、赡养老人的责任。
随着时代变化,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独立自主,但许多男性依然视此为自身的重要职责。
3. 情感与理智并重:虽然恋爱时可能会更注重感情的激情和浪漫,但在步入婚姻阶段时,男性往往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两性关系,倾向于寻找既能共享甜蜜又能共度难关的伴侣。
4. 育儿与教育:不少男性期望配偶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所投入,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被认为是子女成长的关键。
5. 个人发展与家庭平衡:现代男性也越来越重视个人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他们希望找到能够在精神上支持自己,在事业上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侣。
6. 婚姻忠诚与责任感:对于三观正直的男性来说,婚姻意味着对伴侣的忠诚、尊重和持久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而非短暂的情感满足。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基本特点
1.尊重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结合,不仅仅
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两个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在选择配偶时,家族背景、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都是重要考虑因素。
2.强调婚姻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婚姻的责任和义务,将其看
作是一种天经地义、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
婚姻被视为夫妻双方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而选择的一种合作关系,强调夫妻双方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经营家庭、抚养子女,并共同承担家庭的压力和困难。
3.重视家庭功能:传统中国家庭的概念非常广泛,无论是本家、外家、夫家、
妻家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婚姻的性质和功能变得极其重要,除了繁衍后代外,还具备社会亲和、长辈尊重、道德规范等诸多功能。
4.家庭成员关系多元: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家庭成员类型非常多元。
除了
夫妻和子女,还涉及到兄弟、姐妹、公婆、岳父岳母、伯伯叔叔姑姑、侄子侄女等成员。
这些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往来、相互关爱的深刻情感,为家庭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礼俗繁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礼制和文化内涵。
婚姻被
视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与家族传承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因此,婚姻仪式和礼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之,中国传统婚姻观具有尊重家族观念、强调婚姻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关系多元以及礼俗繁衍等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婚姻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
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清朝时期官宦人家的生活和婚姻制度。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一些特点。
1. 婚姻是家族利益的考虑:在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婚姻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考虑。
《红楼梦》中的婚姻都是由家族长辈来决定和安排的,往往是为了巩固家族地位、维系族谱而进行的。
2. 父母的权威:在《红楼梦》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绝对的决定权。
他们会从家族地位、财富、门第、姻亲关系等多个方面考虑,寻找一个适合的配偶。
子女往往只能听从父母的决定,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3. 女性的地位较低:在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往往是被动的一方。
她们的婚姻大多由父母或家族长辈来决定,很少有选择的余地。
而且,女性在婚后还要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往往需要忍辱负重。
4. 门第和姻亲的重要性:在家庭制度中,门第和姻亲关系非常重要。
门第代表了家族的声誉和身份,配偶的选取往往会考虑门第的高低。
同时,姻亲关系也是官场政治的一种筹码,在选妻选夫时会往往会考虑到与有权势的家族结亲。
总之,《红楼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强调家族利益和父母的权威,婚姻选择往往受到门第和姻亲关系的限制。
女性在婚姻中地位较低,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力。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
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
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中国传统社会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又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二婚姻重礼轻爱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
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
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
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标签:婚姻观;特点;影响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
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跟谁结婚”一直是婚姻前男女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婚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繁衍需要,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和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存在的生理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求偶行为”,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则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
〔1〕心理学家则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包含伴侣之间情感的亲近、性行为的专一,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承诺。
而法律强调的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
〔2〕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除传宗接代以外,还要符合当时社会对于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的要求。
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婚姻观念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姻观内涵,心理学家倾向于将婚姻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强调其对人的行为、态度及认知的影响。
美国学者Craddock将其定义为,已经进入婚姻过程中的人们的终极与工具价值观,强调婚姻观的现实作用。
黄希庭提出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婚姻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追求怎样的婚姻生活等的观念系统。
〔3〕总体来说,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
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
某种婚姻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制约和规范两性关系的指导思想,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行为。
2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2.1家长包办中国自夏商时代开始,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自上而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为了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在婚姻上封建统治者对婚姻制度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西周时期的婚姻必须符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同性不婚。
〔4〕先秦两汉时期,统治者重整婚礼,强调婚姻要符合礼仪礼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而婚姻关系中人们关注的是如何符合礼制礼仪和孝悌之道,婚姻的决定权仍在父母的手里。
〔5〕但是直到清朝时家长主婚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
在清朝,不管是在法律条文还是在实际生活方面,家长对子女婚姻的决定权都达道了极致。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无者,从余亲主婚。
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青年男女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配偶。
〔6〕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婚姻自由权,使得私定终身被视为非法,男女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也是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
2.2注重婚姻的繁衍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婚姻观基本可以分为生育型和爱情型两个类型。
在封建社会,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主义,生育子女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家庭的劳动力。
夫妻双方的任务始终离不开对祖先的祭祀和对后代的延续,所以那时的婚姻对家族的关系重,而对个人之间的关系则极为轻微。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十分圣神的意义,男女婚姻是“承天体之性”配合而成,当时的婚姻观基本上都属于生育型。
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注定使婚姻不能走上“自愿结合”式的爱情型道路。
春秋时期,齐桓公下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越王勾践曾下令“男二十,女十七不婚,其父母有罪”;汉惠帝时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下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增收五倍的人头税)”;而至今农村依旧流传有“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的谚语,反映了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在于繁衍人口。
2.3男尊女卑中国历经几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
婚姻中的重男轻女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婚姻的确定过程中重视直系亲属中男性长辈的意志;一种情况便是婚姻关系确定以后,在婚姻生活中的男尊女卑。
从婚姻的仪式来看,所有的的仪式必须经过族中男性长辈的过问,女子出嫁的时,父母会告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所以古人说,夫为妻纲,与君臣、夫子夫妇并列。
〔7〕而从周代开始,女子便开始受到三从四德的束缚,家庭中“男外女内”的格局已经形成。
“治内之妇必须以治外之男的意愿为依归”,没有独立的自主权利,只有从属的家庭地位。
而传统社会的贞操观,则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
作为男子,可以同若干个配偶发生性关系,生育出本人的子女;而作为女性一方,则必须严守一夫制,只能为现在的丈夫生育子女。
封建社会为贞洁烈女树碑立传的现象,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2.4等级森严西周时期,法律规定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对通婚范围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根据《左传》记载,天子家族只能与诸侯国王室通婚,而诸侯国王族之婚姻也均在不同姓的诸侯国王族中缔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随着士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建立,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世家大族在婚姻问题上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在婚嫁对象的选择上均为对方的政治地位为标准,门阀士族为了保持高贵血统纯净性,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门第具有不同的内涵,早期封建社会注重的是出身血统,而随后的朝代则主要以政治经济地位来衡量门第是否相当。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士族制度逐渐瓦解,然而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甚至成为婚姻的唯一条件。
〔8〕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门当户对制度逐渐演变成为“良贱不婚”,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身家清白的人不能与贱籍人通婚,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
2.5重钱财人类自古至今所经历的婚姻制度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基础相联系的。
到了宋代,随着战乱的结束和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门阀制度逐渐瓦解,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宋代婚姻的最大特点就是“婚姻不问门阀”,门第观念日益淡薄。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也被打破,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日益疯狂,婚娶重钱财的观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甚至在官僚士大夫阶层在婚嫁时,也不再顾及门第、社会等级等观念,而以对方的家庭是否富有为标准。
到了明清时期,在婚姻观念上门第、出身的的思想更加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诚如时人所说:“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
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9〕在婚姻嫁娶中,索取财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民间的贫贱女子甚至因为出不起嫁妆而至老不得嫁。
2.6对待“性”问题上两面性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婚姻观念从原始社会的“男女杂游,不媒不娶”的乱婚年代逐渐发展起一套繁杂的婚姻礼仪与规范。
对性的态度逐渐形成一种两面性的状态。
性态度的两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男女两性的不同要求;二是纲常伦理与社会风俗的矛盾。
春秋时期即开始把公开谈论男女房事视为欺辱之事,女人不能抛头露面更不能与丈夫以外的男人私下接触。
到了宋代以后,女性更是被与世隔绝,未婚女子要固守闺房,已婚女子需居于内室。
与此相反的,男性纳妾招妓等好色之风却日盛不衰。
另一方面,儒学家极力建立一套严格的纲常伦理制度,试图以“礼”来限制色欲,宋明理学家则从“尤物移人”的女色诱惑论出发,认为男性要抵制诱惑,做一个有气节有道德的“君子”;另一方面对妓女十分的憎恨与鄙视。
〔10〕而在现实生活中“色”一直为世俗所津津乐道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嗜色”与“戒色”成为每个朝代的纲常伦理与社会习俗之间的矛盾焦点。
3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影响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
传统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在某个历史阶段完全的消声匿迹,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且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建国6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恋观逐渐向自由婚恋观转变。
20世纪80年代,黄希庭等的调查表明,男大学生择偶条件的重要性依次为:性格爱好,道德品质、才能、身材容貌、经济条件;女大学生择偶条件的重要性依次为:性格爱好、才能、道德品质、身材容貌、经济条件。
调查还发现,多数大学生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还是考虑的比较周全,同时以功利为结婚条件的增长趋势也稍见明显。
〔11〕进入21世纪后,青年的婚姻观念逐渐向物质需求转移,对结婚对象的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政治条件降至4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对住房、职业收入等物质条件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大幅回升。
〔12〕人们的婚姻观念也更加多元化,而市场经济多具有的功利性和社会道德的多元化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些传统的婚姻观念从中国传统社会延续至今,门当户对、钱财等等,依旧是当代青年男女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的重要条件。
所不同的是,如今这些传统的婚姻观念往往具有一些新的时代内容,通过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现。
〔参考文献〕〔1〕刘封.试论婚姻的本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5-70.〔2〕陈昊,黄国荣.也论婚姻的本质属性〔J〕.法制与经济,2007,(06):58-59.〔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张淑一.近二十年的先秦婚姻史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9-84.〔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李金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9〕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吴诗池.中国人的婚姻观与婚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11〕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种道平.近十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