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分析古典园林把“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作为创作主旨,通过对山、水、植物、建筑四大园林构景要素的搭配与布局,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欢迎阅读!1 自由有序,情趣自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
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 疏密有致,黑白分明在园林规划布局中,景物过密,就会使人感到窒息,过疏则又松弛无力,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
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
以网师园为例,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
其入口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空间紧凑,建筑排列有序,分布集中,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加上景素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过濯缨水阁到中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建筑密度顿时减少,使人视线大开,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
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或旷、或奥,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3 巧于因借,内外结合“因”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别,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古寺凌空的胜景,凡是目力所及的,庸俗的给予遮蔽,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
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电子商务1033班冯俊霞 201021102304)摘要: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也是园林理水的常见模式。
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
最早见之于汉武帝秀上林苑,于建章宫内治太液池。
这种摹仿自然山水、象征自然景观的手法成为古代造园的主要创作方法,一池三山、池中设岛的格局也成为中国园林山水布局的特征和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而山与水恰好是体现自然之精髓者,由此“一池三山”的掇山理水之术,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地形创作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与道家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一池三山”道家思想空间布局1、有关“一池三山”的内容1.1、“一池三山”的起源和发展按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
具有浓厚慕仙思想的秦始皇曾在离宫兰池宫中开凿兰池,在池中堆筑蓬莱山。
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高祖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曾经采用过“一池三山”布局模式的宫苑包括:西汉:长安建章宫太液池、北齐:邺城城仙都苑大海、北魏:洛阳华林园天渊池、南朝:建康华林园天渊池,及玄武湖、隋朝:长安大兴宫后苑;洛阳东都宫九州池;洛阳西苑北海、唐朝:长安大明宫太液池;长安太极宫后苑“四海”;洛阳宫九州池;洛阳东都苑凝碧池(即隋朝西苑北海)、北宋:东京艮岳大方沼、元朝:大都太液池(万岁山、圆坻、犀山)、明朝:南京玄武湖;北京太液池(万岁山、水云榭、瀛台)、清朝:圆明园福海“蓬岛瑶台”;清漪园昆明湖(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
园林景观中“一池三山”设计模式分析[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中“一池三山” 设计模式的内涵,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起因,并通过对现存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其独特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一池三山;园林景观;神山仙岛;设计模式1.“一池三山” 设计模式的内涵按照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
《海内十洲记》记载:蓬莱周围环绕着黑色的圆海,“无风而洪波万丈”;方丈山“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瀛洲山“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名之为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1]在中国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种经久不衰的建造形式“一池三山”。
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分别象征蓬莱、方丈与瀛洲。
它始于秦汉,历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园林建园的范本,在私家园林辉煌的时期也曾出现过。
园林景观中“一池三山” 在形式上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安排三座岛屿,模拟东海神山仙境。
“仙境”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2] 。
这种理想落实在园林景观中就是人在园林中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
因此这种摹拟自然的“一池三山”园林景观设计模式就成为了古典园林创作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极致追求。
2.“一池三山”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起因在科学尚不发展的时期先民们对世界起源、万物关系乃至对日常生活知识的理解等综合意识,往往是通过宗教和神话表现出来,反映了他们蒙昧、幼稚而天真的的思维方式,加之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无疑最先闯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诸多自然崇拜中,天地山川崇拜是核心,他们因畏惧而产生崇拜,故他们对这些神明威灵敬仰之,礼赞之。
在鬼神权威至上的殷商时代,透过“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的巫风,我们看到了神君共乐的兆头。
论述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关系营造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关系的营造方法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山水的融合,通过巧妙布局和精心设计,将山、水、树、石等自然元素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意境优美、富有诗意的景观。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山是园林的灵魂,水是园林的灵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具有深意的山水画。
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关系的营造方法注重“山”这一重要元素。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山的位置通常被设置在园林的中轴线上,作为整个园林的核心。
山在园林中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人工堆筑的假山,有的是自然岩石构成的天然山体。
无论是假山还是天然山体,都需要精心雕琢和布局,以使其与园林其他元素协调一致,营造出一种天然、有机、富有层次感的景观。
水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水景和山景是园林中的两大亮点。
水在园林中的作用很大,它不仅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清新舒适、宁静雅致的氛围。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水景的设计经常巧妙地与山景相结合,形成一种山水相依、相辅相成的美丽景观。
有的园林中,水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植被,仿佛一幅水墨画;有的园林中,水流潺潺,泉水叮咚,清澈而又清凉,给人以清爽的感觉。
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使整个园林更加生动、灵动,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除了山和水之外,中国传统园林中还有许多其他元素,如树、石、建筑等。
这些元素在园林的布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通过合理搭配和巧妙运用,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景观。
园林中的树木常常被用来修剪成各种形状,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不仅美观,还可以遮风挡雨,增加园林的私密性和舒适性。
而石头则常常用于修建假山或点缀水边,起到一种点睛之笔的作用,使整个园林更加饱满和生动。
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关系的营造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自然、人文、审美等多种因素,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生活的品味和追求。
一池三山——千年传承的中国园林营造形式一池三山据记载源起于道家。
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承袭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天为而无不为的道。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顺应、淡泊自由,还推崇神仙思想。
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在中国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种经久不衰的建造形式——一池三山。
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分别象征蓬莱、方丈与瀛洲。
它始于秦汉,历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园林建园的范本,在私家园林辉煌的时期也曾出现过。
园林景观中“一池三山”在形式上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安排三座岛屿,模拟东海神山仙境。
一池三山布局在古代皇家园林中应用较多,如西汉的长安建章宫太液池、唐朝的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北宋的东京艮岳大方沼、元大都的太液池(今北京北海)、清朝圆明园福海、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等等,本文节选五个代表以供学习。
历代采用“一池三山”布局的宫苑园林选取: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一一茎芝云堤。
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附图。
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清幽深邃,所以玄烨诗赞“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颐和园颐和园更是游韧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代表了千年文明的传承和智慧的积淀。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其中“一池三山”就是其中之一“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营造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组合之一、它由一座人工造的池塘和三个人工堆筑的小山组成,其中一山高而峻峭,称为主峰,另外两山低矮而平缓,称为副峰。
主峰与副峰之间通常会有一片铺设石板的小径,或者是一座小桥相连接。
在池塘中心位置,可以栽种荷花或莲花,形成一片水面。
整个景观形式简洁明快,将山、水、花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一池三山”的营造形式源于中国传统的园林审美理念,倡导“山水玄关”的理念,强调山川与人性的和谐。
“一池三山”所展现的是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画面,主要以山水景观为主体,通过巧妙地布局,使得整个景观给人以舒适和宜人的感觉。
“一池三山”在营造形式上注重山川合一的原则,主峰是独立而高耸的,象征着山脉的雄伟之态,凸显了山水交接处的气势;副峰则是柔和而温婉的,给人以亲近和融洽的感觉。
山峰与池塘之间的小径或小桥,是连接山与水的重要纽带,形成了山水交相辉映的景象,也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一池三山”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它追求的是山水之美的精髓,即“淡泊、超凡、自然”。
整个景观不追求浓墨重彩的装饰,而是以简约、素雅的风格去展现,强调艺术的自然性。
而山水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崇高和谐的追求。
“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形式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园林的审美理念,更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它通过山水的组合和布局,给人以心灵的舒适和愉悦,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追求心灵抚慰和自然意境的载体。
“一池三山”的营造形式在现代园林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无论是公园、庭院还是花园,都可以通过“一池三山”的组合来打造出独特的景观,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摘要主要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特征,整理了“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状况资料,探讨了其文化根源的同时,对该模式的布局状况、空间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
指出“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一池三山空间布局文化根源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而山与水恰好是体现自然之精髓者,由此“一池三山”的掇山理水之术,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的重要特征。
一、“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1、“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他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天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的。
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造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1、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
一池三山景观园林解析今天咱们来聊聊一种特别美的园林景观,叫“一池三山”。
你们有没有去过那种有很大很大池塘的园林呀?在这种园林里,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池塘,就像一面大镜子一样。
这个池塘可重要啦,它就像是整个园林的心脏。
比如说北京颐和园里的昆明湖,那就是这种大池塘。
昆明湖特别大,湖水清澈得能看到湖底的小石头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那“三山”又是什么呢?这三山呀,就是在池塘里或者池塘边有三座小山。
这三座小山就像三个小巨人站在那里。
为什么要有三座山呢?这里面可有故事呢。
传说呀,在大海里有三座仙山,神仙们都住在上面。
所以呀,人们就想把这种神仙住的地方搬到园林里来。
咱们再来说说这三座山的样子。
这三座山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山高高的,像一个尖尖的帽子,山顶上可能还有一个小亭子。
就像我们爬山的时候,爬到山顶看到小亭子就特别开心。
从亭子里面往外看,能看到整个园林的美景。
池塘里的水倒映着山和亭子,就像一幅画一样。
还有呀,这“一池三山”的园林里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地方。
在山脚下,会有一些小花小草,五颜六色的,就像给小山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
小蜜蜂和小蝴蝶在花丛里飞来飞去,像是在和小花做游戏。
池塘边呢,可能会有一些垂柳,柳枝长长的,就像小姑娘的长头发。
风一吹呀,柳枝就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
而且呀,在这种园林里,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
我们可以在池塘边喂小鱼,小鱼们会争先恐后地游过来抢吃的,可好玩了。
我们还可以在山上跑来跑去,就像小猴子一样。
要是玩累了,就坐在亭子里休息,听听小鸟唱歌。
“一池三山”的园林呀,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它把大自然的美都集中到了一起。
下次要是去有这种景观的园林,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它的美哦。
它就像一个魔法世界,每一处都充满了惊喜,每一个角落都能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快乐。
简述中国园林一池三山设计手法的起源中国园林一池三山设计手法是中国园林艺术中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传统。
其起源源于古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池三山是一种景观设计手法,即一个水池,三个小山丘,将这三个形状组合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充满了趣味性。
古人将这种风格的设计称为“池山”。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一池三山”的诗句,可以看出它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源于汉代的“池山”,当中的山丘形状大多有三个,其深意是“一山不能称三,三山更是一池”。
三个山丘代表一个整体,又表示九山之势,暗含着“成就伟大、远大前程”之意。
当盛唐时期,“池山”的设计开始发展,融入花园等多种设计元素,使其更加完美,表现出华美的场景。
当宋代的设计师们把明清时期的设计理念加以完善,“池山”也发展到了一个完整的高度。
宋代继承了汉代和唐代两种设计理念,不但有着精细而精致的设计,而且注重山峦的变化,使之更具活力与动态,在宋代完成了“池山”的完美融合,使之成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技术。
宋代以后,“池山”受到了明清时期的普及,许多宫廷园林都加入了“池山”的设计元素,体现出华丽的风格。
明清时期的“池山”分为自然式、绞式、凝式、折拱式和平衡式,每一种形式都表现出中国传统气质,是一种和谐、静谧的艺术表达。
“池山”设计手法自古代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独特的体现形式。
“池山”将园林艺术完美地融合到了建筑中,给人以安宁、安逸之感,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古老传统的典范。
总之,“池山”设计手法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一池三山”的起源(一)“一池三山”的历史起源“一池三山”其实是我国园林最初形式———囿不断发展所呈现的园林形态。
早在殷末周初,人们就开始在水边建高台,用以游乐、观天象、祭祀等。
这种高台与园林的结合,形成了皇家园林最初的形式———囿。
古代帝王皇族将此作为狩猎园,用以狩猎。
这种囿模拟自然,挖水池、建高台、筑墙、养花草鸟兽,然后形成了壮丽的景观园林。
楚灵王的章华台就是一个大型的园林水体工程,它是人工开凿而成,三面环水,呈现“一山一水”的景观。
可以说,“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发展,离不开皇帝对神山仙境和永生的向往。
秦始皇遣人寻找东海三仙山,并模仿东海仙山,挖水池、筑高台,营造出“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以满足秦始皇接近神仙的愿望,也造就了“一池三山”的雏形。
汉武帝刘彻曾在其旧址上进行重整、扩建,也为“一池三山”园林造景模式成为皇家园林造景模式提供了可能。
(二)“一池三山”的宗教起源古代道教推崇所谓的神仙思想,其产生于周末,于战国时期盛行,自此民间已流传诸多仙界众神之说,其中关于东海仙山和昆仑仙山的传说最多,流传最广,构成华夏的两大神话体系。
“一池三山”的造景模式便是从东海仙山而来,“一池”指太液池,“三山”则是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
众仙居之,是为仙山,象征着人们向往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大自然本身是没有意识的,但它无形中造就了一切,也就逐渐形成了计成《园冶》中所提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一池三山”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造园艺术亦是在逐步发展,登峰造极,诉说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其中“一池三山”,便是文化与造园艺术交融的代表。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儒、法、道、墨等学派,传统封建社会思想百花齐放,这个时期儒家还只是其中的一家,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中的主流地位,无形中加速了口传神话的传播。
一池三山设计手法的起源
“一池三山”设计手法是中国传统中国园林设计学中独特的理念,它旨在用一个池塘和三座山峦创造一个园林空间,满足参观者的视觉享受和放松心情。
据传,“一池三山”设计手法起源于汉朝的四大名园——人间仙境,由穆天子于公元前213年指挥建造。
当时穆天子担任园林设计师,结合相关文化知识,依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应用水的势能,把原本的空旷的田野变成了这个五里长的绝代苍翠的园林。
这种独特的“一池三山”设计把水、山、廊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保持园林幽静致远,交错叠翠犹如一抹水墨画,而池塘、桥、小山一个接一个,取而代之,达到格调协调的效果。
事实上,当时的园林设计师把水的势能与建筑结合起来,使用“一池三山”的技巧,利用水来创造绚烂的多彩景象,使园林自然环境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宇宙。
近代,“一池三山”设计手法基本上不再使用,但它仍被许多园林设计师所受重视,认为它是山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大型景观还是小型景观,都可应用“一池三山”和相关设计理念,使景观更加优美。
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一池三山”的设计手法已经成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绝佳范例,充满了古朴而又不失和谐的气质。
它不但给每一位参观者带来视觉的快乐,也可以改善环境,理顺空间,营造一个永不凋零的中国传统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1000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是指将一池清水(也可是池塘或湖泊)作为主体,三座山石围合设置于其周围的布局模式。
此布局模式常被用于园林景观的打造,因其自然的美学风格,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园林之中,而且也受到现代园林设计的喜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今天本文将就此布局模式进行讨论。
首先,池塘是“一池三山”布局的核心,是整个景观的主题,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美感和难以忘怀的体验。
水天一色、倒影波光粼粼、浮萍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另一方面,水通常是一个城市中难以得到的资源,因此在园林中所体现的水的造物,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反映了人类对水的尊重和珍视。
其次,山是“一池三山”布局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山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风格,山中的石头也有着不同的质感和触感。
在“一池三山”布局的景观中,山水环绕、相互呼应,形成一种肉眼可见的美学奇妙感,为观看者带来视觉与感官上的极致享受。
不仅如此,“一池三山”所描绘的山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在这种布局模式中,自然和人文完美的融合。
此外,“一池三山”的设计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和构建,营造出似乎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宁静氛围,具有类似禅宗的意境气息。
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有了“一池三山”的布局,它使人在仔细地观察设计构造之间以更加细腻精神的方式来对待植物、自然材料、水池等元素。
“一池三山”布局也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特点,其中包括五行、阴阳、灵性、和谐等概念,所以在古典园林中,这种设计思路得到了持续的体现和吸纳,成为传统园林最为流行和常见的布局之一。
此外,通过“一池三山”的布局,园林景观也可以呈现出保护自然、与时间和平相处的本质,传递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模式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产物,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
此布局模式也展现了中国园林主题给观众带来的无声感受,难以形容的三维美学体验。
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池指太液池。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案例简介:一、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附图以及西藏拉萨达赖喇嘛的夏宫一一罗布林卡湖心宫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作法,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点,但又各具风格。
福海中央“北岛玉宇、蓬岛瑶台、瀛海仙山”三座神宫呈西北往东南方向斜串联,且楼阁尽显诗情画意”而罗布林卡的三方岛则是汉藏艺术的结晶,成一正轴线垂直串联的布局。
二、颐和园颐和园更是游韧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一一知春岛、小西伶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三、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乃古今名胜,畅游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仍然可寻到“一池三山”的影子。
辽阔的外湖西部三岛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为三潭印月“小赢洲”,中间的为湖心亭,最北为阮公墩。
三潭印月水域由桥堤分隔成四大块,呈“田”字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犹如仙山琼岛,故称“小赢洲”。
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环岛皆水,古人称之为“太虚—点”。
“湖心平眺”乃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曾有对联描写这一景色“亭立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阮公墩是原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淤泥堆叠而成,故称“阮公墩”。
现岛上建有云水居、忆芸亭、环碧小筑等竹屋茅舍,岛上郁木葱葱,四周碧波荡漾,故又名“阮墩环碧”一景。
“一池三山”——历代皇家园林的营造艺术中国的造园艺术,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其中“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在中国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筑山理水,山石景构筑了园林景观的骨架和基础,而水景是园林的脉络。
一池三山由宽阔的水景铺陈,湖上矗立三座小岛,岛上建筑景观各有形态,布局不仅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所以逐渐成为经典,为历代山水园林所用。
“一池三山”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承袭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天为而无不为的道”。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自秦汉起,“一池三山”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国园林的血脉,传承两千年有余。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但梦想破灭,退而求其次,营造了一处仙境——阿房宫,来慰藉一下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
阿房宫内建有园林“兰池宫”,并在长安引渭水为池,在其中堆筑了三岛,用来模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满足他长生不老,永坐王位的愿望。
然而,阿房宫几乎无迹可寻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方蓬莱神话,海外三仙山的流传,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致使“蓬莱”二字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帝王对于“永生”的追求从不停止。
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园林的一池三山的名词解释园林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是指园林中的水池和三个假山的配置方式。
这种设计构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并且在园林中起到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一池三山的“一池”即指园林中有一个水池,通常位于园林的核心位置,是一座湖或池塘。
这个水池可以是人工打造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但总体来说,它的存在给整个园林增添了一抹柔和、静谧的色彩。
水池清澈见底,不仅能够给人以凉爽的感觉,还可以借助水面的倒影映衬出园林的美景,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幽静、宁静。
而“三山”则指园林中布置有三个假山。
在园林艺术中,假山是一种通过人工技法构建而成的山体模型,通常由石头、土壤等材料堆积而成,形状多样,既有仿真的山峦,也有抽象的造型。
这些假山的布局可以是相互平衡、对称的,也可以是呈现出起伏曲折、错落有致的形态。
一池三山的设计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儒家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山水则是大自然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在园林中布置水池和假山,人们希望能够将自然景观引入人居环境,使人们在都市生活中能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中,一池三山不仅是一种景观元素的配置,更是在空间层面上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水池作为一个自然水域的缩影,能够喻示着宇宙的广阔和生命的源泉。
而假山则代表着山水之间的独特关系,象征着山中的灵气和人世间的智慧,给人以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感。
此外,一池三山的设计还能够形成一种空间的层次感。
水池作为园林的中心,给人以宽广、安宁的感觉,而围绕在水池周围的三座假山则在视觉上向上延伸,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
这种布局给人以纵深的感知,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形式。
园林的一池三山不仅是景观设计的一种手法,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使人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美妙。
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布局水池和假山,极富创意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在空间层面上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体验。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摘要主要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特征,整理了“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状况资料,探讨了其文化根源的同时,对该模式的布局状况、空间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
指出“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一池三山空间布局文化根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而山与水恰好是体现自然之精髓者,由此“一池三山”的掇山理水之术,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的重要特征。
一、“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
1、“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他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
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天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的。
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造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
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
1、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候,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
2、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提倡“天人合一”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三、“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发展及演变
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示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体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尤其在统治阶层中更加风行。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四、“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模版
1、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主要的例子。
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
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有序。
2、“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以及西藏的罗布林卡湖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做法。
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点,但又各具风格。
福海中央三座神宫也是如此。
3、颐和园更是游刃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做法,而是将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分成三个小水面,即西湖、养水湖、南湖。
每个水面中各有一个岛,西湖中有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五、对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园林的影响。
1、西汉以来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盛唐时期使节、学者频繁的往来,园林、建筑风格和技术随着儒家、佛教的思想一并传入。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
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2、这种在宫苑里的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模拟东海深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
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
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泽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水体。
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山水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一山,一池一台变成了庞大的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心传心”、“自解自晤”、“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小结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发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无论,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
参考文献
1、周维权著《中国名山风景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66:20-24
2、袁森坡著《避暑山庄,与外八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76-88
3、唐学山,李雄,曹礼坤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69-79
4、张恩荫,刘继文等《圆明园遗址公园》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18-19
浅
谈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
一
池
三
山
”
布
局
格
式
系别:管科系
专业:电子商务1033 学号:201021102318 姓名:胡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