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生物
- 格式:docx
- 大小:20.0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观察时需要(1)确定观察目的;(2)明确观察对象;观察植物时,注意植株的高度、形态、生长环境等;观察动物时,注意他们的形态特点、运动方式和生理环境。
(3)做好观察记录;(4)交流观察结果。
3.我们所观察的生物大多是植物和动物。
除这两类生物外,还有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
细菌、病毒和许多真菌的个体比较微小,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
4.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自养)。
动物和植物不同,不能将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它们以其他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异养)。
(3)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
(5)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遗传),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又存在差异(变异),这些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7)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例如:人排汗,植物的落叶。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 课时巩固练习:1、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
我们来练习一下。
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教学反思: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2、过程与方法: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重点: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反思: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过程与方法: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充分运用讨论法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特征{ 一需:生物的生活需要 营养 (如海豚捕食大马哈鱼)四能{ 生物能进行 呼吸 (如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人出汗,植 物落叶)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反应 (如含羞草受到 碰触叶片合拢)生物能 生长 和 繁殖 (如蘑菇由小长大,种 子萌发并长成幼苗)一具有:生物都有 遗传 和 变异 的特性(如同一株 碧桃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2.除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1.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具有遗传、变异、繁殖等生命特征,因此,病毒属于生物。
2.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生物,应看其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长≠繁殖。
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属于繁殖。
4.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些微生物必须生活在无氧的环境里,如乳酸菌等。
5.生物体的一部分或生物死亡后的遗体不再是生物,如一片树叶、一条死亡的鱼等。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调查(1)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2)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调查报告。
(3)要求: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分类1.抽样调查时要保证随机取样,样本大小要合适。
2.生物的分类标准除了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用途之外,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如微生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可以按照构成身体的细胞数目分类;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有胎生、卵生;植物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动物和某些微生物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3.同一种生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归为不同的类群,如猫依据形态结构分类,属于动物;依据生活环境分类,属于陆生生物;依据用途分类,属于宠物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篇优秀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如花鸟鱼虫等。
与之相对的是非生物,如泥土、水、瓦石等。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
生物有以下八个特征:(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类排汗、排尿,植物则通过落叶等方式排出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长得像父母为遗传,长得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7)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的归类方法有三种:(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以及细菌等生物。
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以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以及生物因素如捕食、竞争、合作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合作等。
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者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寄生虫、细菌、病毒、菟丝子等。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
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