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预设
- 格式:ppt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语用预设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深入和丰富,相关研究论著的相继发表,预设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论著记录了预设的研究发展历程,代表着各个阶段预设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的学者奠定基础。
本文对这些相对零碎但是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使整个语用预设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宏观的认识,以便探究预设文献研究的大致水平以及基本状况。
标签:语用预设;综述;预设理论;应用研究一、引言预设又称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率先提出,他认为任何命题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预设”。
随后英国的斯特劳森发展,将预设看做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预设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预设进入语言学范畴以后,慢慢进入了语用学范畴。
随着国内外预设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设理论也更加全面与系统化,其理论的应用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弗雷格在《意义和所指》中用“预设”解释了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预设本来是逻辑学概念,后来进入到语用学领域。
利奇将预设分成逻辑和语用预设,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看作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菲尔摩(1971)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用预设。
斯特劳森在1950年提出了预设新理论,预设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佩斯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进行了预设理论的论述。
戴维·克里斯特尔把预设定义为“与语言相关的,当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所持有的假设。
”莱文森指出,预设有两大区别特征,一是可取消性,二是依附于表层结构。
卡图南(1973)列举了主要的预设触发语,列文森(1983)列举了13种预设触发语的类型,和卡图南的分类大致相同,但是多了一种类型。
国外的理论应用研究近几年也开始涌现:Stalnaker 在1974年提出了两个有巨大影响的主张,2006年Ippolito 从语义合成的角度探讨虚拟条件句中的预设投射现象。
其后,Schlenker在2007年提出了透明理论,进一步将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预设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通常用预设来表达已知的信息。
国外学者对预设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9 世纪末关于指称问题探讨时就开始关注预设这一概念。
德国数学家、1为逻辑概念加以研究的学者。
自弗雷格之后,罗素(ussell,1905)、斯特劳森(Strawson,1950),塞尔(Sellars,1954)等相继在文章中谈到预设。
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者们对预设理论的浓厚兴趣,有关预设的定义、预设的性质、预设触发语的问题,以及预设的可取消性和预设的投射问题不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
一、哲学中对预设的讨论(一)弗雷格的预设理论弗雷格在文章《论涵义和指称》(On Sense andeference,1892)中最早提到语言使用中的预设现象。
他认为,普通名称和单独名称都有涵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即该名称所指的对象;名称的涵义即名称的意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了解的意义。
弗雷格指出,句子也有涵义和指称,句子的涵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也即命题。
句子的指称是该句子的真假值。
他认为,如果一个句子所含有的单独名称没有指称,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也就是此时该语句没有真假值。
在此,借用弗雷格最经典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1)Kepler died in misery. (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
)(2)Kepler died in misery. Kepler designatessomething.(3)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开普勒没有死于贫困之中。
)(4)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the nameKepler has no reference.弗雷格指出,如果句(1)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的单独名称开普勒没有指称,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开普勒这个人,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这个句子就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蕴含和预设是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逻辑推理和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蕴含和预设的区别,并通过语言学概论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1.蕴含和预设的定义蕴含是指如果P成立,则Q也成立的关系,通常表示为P→Q。
而预设则是说话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默认假设对方已经知晓或者同意的信息。
这两个概念都在语言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2.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蕴含是一种逻辑关系,它表达的是一个命题逻辑上的关系,即如果P成立,则Q也必然成立。
而预设则更多地涉及到语境和语用,它是因为交际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和共识而产生的一种默认的陈述。
3.语言学概论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蕴含和预设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对于一句话“他在家吗?”如果说话人的预设是知道对方今天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家吗?”的含义其实是在询问对方是否留在家里休息。
这里的预设是基于交际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而产生的。
而如果我们考虑蕴含的例子,可以想象一个逻辑推理的情景,比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明天会很湿”。
这里的蕴含关系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即如果今天下雨,则明天会很湿。
这和预设的例子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多地涉及到逻辑推理,后者则更多地涉及到语境和语用。
4.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蕴含和预设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它们在语言交流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
蕴含关系帮助我们在逻辑推理和论证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关系,而预设则帮助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
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预设的情况,了解和理解预设的存在对于沟通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蕴含和预设的区别,并通过语言学概论的例子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蕴含和预设在语言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交流,促进了有效的交际和沟通。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们可以使用序号标注来更清晰地表达观点和例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在语言学中,蕴含(implicature)和预设(presupposition)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言语表达中的含义与信息。
下面是关于蕴含和预设的例子:
蕴含:
例子1:
甲:你今天为什么没去上班?
乙:我车子坏了。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为什么没去上班,乙回答说车子坏了。
虽然乙没有明确说他因为车子坏了所以没去上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蕴含来理解这个信息,即乙没去上班是因为他的车子坏了。
例子2:
甲:你喜欢西瓜吗?
乙:我不喜欢吃生的。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是否喜欢西瓜,乙回答说他不喜欢吃生的。
尽管乙没有明确回答他喜不喜欢西瓜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蕴含来理解他的回答,即乙不喜欢西瓜。
预设:
例子1:
甲:你有没有还我的书?
乙:我昨天还给你了。
在这个例子中,甲问乙是否还了他的书,乙回答说他昨天还给了甲。
乙的回答预设了他之前借了甲的书,这也是他回答的前提条件。
例子2:
甲:你不是有个兄弟吗?
乙:是,他是医生。
在这个例子中,甲认为乙有个兄弟,乙回答说他的兄弟是医生。
乙的回答预设了他有一个兄弟的存在,这也是他回答的前提条件。
这些例子展示了蕴含和预设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言语表达的更深层含义和前提条件。
语用学(第五章)一共六章语用学主讲教师:徐志奇主讲教师:第五章预设什么叫预设预设与蕴涵的关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的利用一、什么叫预设什么叫预设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前先设”广义的预设,提”、“先设”。
广义的预设,指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即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
狭义的预设,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
狭义的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情况。
态、情况。
预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预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也是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一种推理,一种推理,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靠逻辑概念、语义、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
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从内容分有存在性预设和事态性预设两种:设两种: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
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
例如:例如:①甲:你怎么迟到了?你怎么迟到了?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乙: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乙的这句话有如下预设:乙的这句话有如下预设:1、存在一种叫自行车的车子;乙有自行车。
行车的车子;2、乙有自行车。
否则乙就不会对甲说这句话,甲说这句话,这句话也不能成为乙解释为什么迟到的理由,甲也无从推导出它的含义。
迟到的理由,甲也无从推导出它的含义。
二者同为存在性预设。
同为存在性预设。
杯中的普洱茶真好喝。
②杯中的普洱茶真好喝。
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至少有一个杯子;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1、至少有一个杯子;2、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杯子中有普洱茶;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
3、杯子中有普洱茶;4、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
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或进行劝告等)无法表达和推导出来。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一些与单纯词语意义无关的因素,如文化、背景、语用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真正含义。
根据这些因素,出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这两个概念。
语义预设指的是当一个词或语句在被使用时,人们假设这个词或语句还包含了其他未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含义。
这些含义是人们根据词、句子或文本中的某些线索推断出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得出的。
这些线索可以是语境、背景或者说话人的语调和表情等因素。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通常认为“好吃的苹果”是指“味道很好的苹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好吃的苹果”可以意味着“苹果比较大或者甜度较高”。
语用预设则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某个意思或词语的用法是被期望的。
这个概念是源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所谓的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操作,例如请求、承诺、威胁等等。
一些言语行为的成功执行需要对语境进行理解,了解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某些语境下,人们会将语言的目的解读为一种间接的方式,而在另一些语境中,通过表面上的字面意义来解读语言。
例如,在一个礼貌、零点议题很重要的环境中,询问某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做法。
总的来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一种基于语音语言的周边信息,提供了更涵盖的理解语言含义的方法。
了解这些概念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并且更好地在交流和日常沟通中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