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7.13 MB
- 文档页数:37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望洞庭》唐·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以上是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古诗三首,风华绝代【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写手来帮您深度挖掘这三首风华绝代的古诗。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作者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向上的精神,正是古代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借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景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意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情的浓浓眷恋。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每一首都深藏着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思考和启示。
对这三首古诗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古代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种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不妨再挑出这三首古诗中的共同主题,即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登高远望、赞美春天、还是思乡忆故,古诗都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对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春晓》春天的阳光温暖,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树木的枝条上开满了嫩绿的叶子。
这时候正是早上,太阳升起来,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了。
我想起了这首古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写的。
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面对春天美好的感受。
这首诗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我们要早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我们要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
第二课:《悯农》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是国家的支柱,他们辛勤耕耘,为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粮食。
这时候我想起了这首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绅写的。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佩之情。
农民在太阳底下辛勤工作,汗水滴落到土地上,播种收获,他们才能有一顿丰盛的饭菜。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也要感谢农民的辛勤付出。
第三课:《登鹳雀楼》楼台高耸,巍峨壮观,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这时候我想起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写的。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追求进步的精神。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这首诗告诉我们,登上鹳雀楼只是开始,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
总结:这三首古诗都充满了哲理和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力量和启示。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窗口。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闪耀。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语文》学科三年级上册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品,分别是《静夜思》《枫桥夜泊》和《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张继和唐代诗人王之涣。
它们通过描
绘作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受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与深远。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通过独自一人的思索感受,表达了浓烈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是张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枫桥上夜晚停船的情景。
诗
中通过对船身倒映在月光下的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诗人的思
考之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律,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大地的感受和
对时光流转的思索。
诗中通过宏观的视角和时空的变换,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
感慨与思考。
这三首诗作为精选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也给读
者带来了对自然景物、家乡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
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瑰宝,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