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评价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89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是指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价药物疗效、指导临床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有RECIST、WHO、mRECIST等多种标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首先,RECIST标准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之一。
RECIST标准主要通过测量肿瘤病灶的直径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缩小、部分缩小、稳定和进展四种情况。
这一标准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评价和临床试验。
其次,WHO标准是临床上较早应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之一。
该标准主要依据肿瘤病灶的直径和体积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缩小、部分缩小、稳定和进展四种情况。
虽然该标准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但由于其测量方法较为繁琐,逐渐被其他更简便的评价标准所替代。
最后,mRECIST标准是在RECIST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通
过测量肿瘤病灶的直径变化和数量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
mRECIST 标准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肝癌的治疗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临床治疗和临床试验中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以科学客观地评价肿瘤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和临床试验的进行。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PS、QOL)1、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分体力状况100 正常,无症状和体征90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80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70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60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50 常需人照料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30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20 病重,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10 重危,临近死亡0 死亡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
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
2、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分析标准Zubrod-ECOG-WHO (ZPS,5分法)级体力状况0 正常活动1 症轻状,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2 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3 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4 病重卧床不起5 死亡行为能力评分,Karnofsky评分一般要求不小于70,PS评分一般要求不大于2才考虑化疗等治疗前应该对患者一般健康状态作出评价,一般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其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
活动状态是从患者的体力来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和对治疗耐受能力的指标。
国际常用的有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表。
如果Kamofsky氏活动状态评分若在40%以下,治疗反应常不佳,且往往难以耐受化疗反应。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则制定了一个较简化的活动状态评分表(表1.3)。
将患者的活动状态分为0~5共6级。
一般认为活动状况3、4级的病人不适宜进行化疗。
3、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1. 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
肿瘤评价疗效标准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全部病理淋巴结(包括靶结节和非靶结节)短直径必须减少至<10mm。
部分缓解(PR):靶病灶直径之和比基线水平减少至少30%。
疾病稳定(SD):靶病灶减小的程度没达到PR,增加的程度也没达到PD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研究时可以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作为参考。
疾病进展(PD):以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相对增加至少20%(如果基线测量值最小就以基线值为参照)。
除此之外,必须满足直径和的绝对值增加至少5mm(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视为疾病进展)。
请注意,肿瘤评价疗效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时间而有所差异。
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PS、QOL)1、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分体力状况100 正常,无症状和体征90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80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70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60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50 常需人照料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30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20 病重,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10 重危,临近死亡0 死亡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
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
2、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分析标准Zubrod-ECOG-WHO (ZPS,5分法)级体力状况0 正常活动1 症轻状,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2 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3 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4 病重卧床不起5 死亡行为能力评分,Karnofsky评分一般要求不小于70,PS评分一般要求不大于2才考虑化疗等治疗前应该对患者一般健康状态作出评价,一般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其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
活动状态是从患者的体力来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和对治疗耐受能力的指标。
国际常用的有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表。
如果Kamofsky氏活动状态评分若在40%以下,治疗反应常不佳,且往往难以耐受化疗反应。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则制定了一个较简化的活动状态评分表(表1.3)。
将患者的活动状态分为0~5共6级。
一般认为活动状况3、4级的病人不适宜进行化疗。
3、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1. 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
实体肿瘤最佳疗效评估标准
实体肿瘤的最佳疗效评估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实体肿瘤有不同的疗效评估标准。
目前临床上实体瘤常用的是WHO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和RECIST标准。
对于可评价的实体瘤病灶,其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进展四种标准。
其中,完全缓解是指可评价病灶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部分缓解是指可评价病灶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进展是指可评价病灶增加25%
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对于不可评价的实体瘤病灶,其疗效分为病灶完全消失、病灶无变化和出现新病灶三种标准。
除了WHO标准和RECIST标准外,还有其他的疗效评估标准,如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标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标准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SPORT)等。
这些标准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总之,对于实体肿瘤的最佳疗效评估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评估,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肿瘤评价标准
肿瘤评价标准是衡量肿瘤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的指标体系。
常用的肿瘤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WHO标准:即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是最早的肿瘤评价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分级。
2. RECIST标准:即反应评估规范性标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中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RECIST标准严格规定了肿瘤大小和数量的测量方法,便于不同研究中心进行结果比较和分析。
3. WHO-HPV标准:即世界卫生组织宫颈癌评估标准,是一种针对宫颈癌的评价标准,可以评估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4. irRECIST标准:即免疫学反应评估规范性标准,用于评估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
和RECIST标准类似,irRECIST标准也规定了肿瘤大小和数量的测量方法,但增加了一些针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评估指标。
5. Cheson标准:适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评价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化疗对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Cheson标准将淋巴结大小、病变数量和代谢活性等多个指标结合起来,全面评估疾病状态。
petct评价肿瘤疗效标准
PET-CT在评价肿瘤疗效方面,主要是通过观察肿瘤的代谢活动和生长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
目前,评价肿瘤疗效的PET-CT标准并没有统一,但一般来说,会参照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和WHO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进行评估。
在PET-CT评价中,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的代谢活性:通过观察肿瘤的代谢活性变化,来评估肿瘤的生长情况和治疗效果。
通常,治疗有效的肿瘤,其代谢活性会降低。
2. 肿瘤的大小和数量: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肿瘤的生长情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3. 肿瘤的分布: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分布情况,了解肿瘤的生长趋势,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4. 全身病变的情况:通过PET-CT检查,观察全身病变的情况,评估治疗的全身疗效。
总之,PET-CT评价肿瘤疗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定期进行PET-CT检查,以评估治疗的疗效。
肿瘤评价标准在肿瘤治疗领域,有效评估肿瘤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全球各地的医学专家均使用一套严格的肿瘤评价标准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体积测量法体积测量法是最早也最基本的肿瘤评价标准之一。
它主要通过CT (Computed Tomography)或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医学影像学技术,获取肿瘤的体积数据。
然后,通过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肿瘤的实际大小。
需要指出,体积测量法只能够提供某个时间点上肿瘤的大小变化,并不能对其进行动态的、连续的评估。
2. WHO标准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肿瘤评价标准是更加全面的一个方法。
它通过衡量肿瘤对生理机能的影响,让医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肿瘤对病人身体状况的影响。
WHO标准更注重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在实际中使用频率高于体积测量法。
3. RECIST1.0/1.1标准RECIST标准是目前被大多数医学机构采用的肿瘤评价标准之一。
其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等特点。
其中,RECIST1.0是最初的版本,后来发展成为更精确的RECIST1.1。
RECIST标准着重关注肿瘤的最长径,以此来衡量肿瘤的大小变化。
4. iRECIST标准iRECIST标准是基于RECIST1.1发展出来的新的肿瘤评价标准。
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免疫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可能出现的“先增后减”现象。
iRECIST的应用,使得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治疗的效果,从而作出适当的临床决策。
5. PERCIST标准PERCIS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是基于PET/CT(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来评估肿瘤的。
它能够显示出肿瘤的活动情况,即肿瘤内部的代谢活动。
实体肿瘤得疗效评价标准1、1 版(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Version 1、1)3、肿瘤在基线水平得可测量性3、1 定义在基线水平上,肿瘤病灶/淋巴结将按以下定义分为可测量与不可测量两种:3、1、1 可测量病灶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得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CT扫描10 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临床常规检查仪器10 mm(肿瘤病灶不能用测径仪器准确测量得应记录为不可测量)●胸部X-射线20 mm●恶性淋巴结: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须≥15 mm(CT扫描层厚推荐不超过5 mm)。
基线与随访中,仅测量与随访短径。
3、1、2 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她病灶,包括小病灶(最长径<10 mm或者病理淋巴结短径≥10 mm至<15 mm)与无法测量得病灶。
无法测量得病灶包括:脑膜疾病、腹水、胸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得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与随诊得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
3、1、3 关于病灶测量得特殊考虑骨病灶、囊性病灶与先前接受过局部治疗得病灶需要特别注明: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适合于测量骨病灶,但就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得存在或者消失;●溶骨性病灶或者混合性溶骨/成骨病灶有确定得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时,如果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术如CT或者MRI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
囊性病灶:●符合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定义标准得病灶,不应因其为定义上得单纯性囊肿,而认为就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可测量病灶;●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得,可以作为就是可测量病灶。
但如果在同一病人中存在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
局部治疗过得病灶:●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她局部区域性治疗得部位得病灶,一般作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指对于实体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在临床治疗中,评价肿瘤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病理学评价、影像学评价、生物学标志物评价和临床症状评价等方面。
病理学评价是通过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包括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影像学评价是通过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价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血供等指标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生物学标志物评价是通过检测肿瘤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如CEA、CA125、AFP等指标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评价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治疗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评价手术的切除范围和清扫情况;对于肿瘤的放疗和化疗,可以采用影像学检查和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来评价肿瘤的缩小程度和代谢活性的改变;对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采用生物学标志物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价来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评价标准可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以更准确地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完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希望。
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PS、QOL)1、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分体力状况100 正常,无症状和体征90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80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70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60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50 常需人照料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30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20 病重,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10 重危,临近死亡0 死亡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
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
2、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分析标准Zubrod-ECOG-WHO (ZPS,5分法)级体力状况0 正常活动1 症轻状,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2 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3 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4 病重卧床不起5 死亡行为能力评分,Karnofsky评分一般要求不小于70,PS评分一般要求不大于2才考虑化疗等治疗前应该对患者一般健康状态作出评价,一般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其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
活动状态是从患者的体力来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和对治疗耐受能力的指标。
国际常用的有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表。
如果Kamofsky氏活动状态评分若在40%以下,治疗反应常不佳,且往往难以耐受化疗反应。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则制定了一个较简化的活动状态评分表(表1.3)。
将患者的活动状态分为0~5共6级。
一般认为活动状况3、4级的病人不适宜进行化疗。
3、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1. 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
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恶性实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类型,由于其易转移的特性,治疗难度较大,也需要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一、WHO疗效评价标准WHO疗效评价标准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套恶性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成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四个等级,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
其中,“完全缓解”是指肿瘤消失,所有检查指标均正常,患者的症状有所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部分缓解”是指肿瘤部分消失,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稳定”是指肿瘤大小没有明显变化,症状有所缓解或稳定,有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进展”是指肿瘤大小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患者症状明显加重,这时需要立即调整治疗方案。
二、RECIST标准RECIST标准是指肿瘤治疗疗效评价国际标准,全称为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该标准对于恶性实体肿瘤(Solid Tumors)的大小和数量均作出了详细的描述,比如对肿瘤大小的衡量是通过肿瘤的直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的,而对于肿瘤数量的描述则主要是通过CT或MRI等成像技术来确定的。
RECIST标准主要分为四种疗效评价等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
其中,完全缓解的定义与WHO疗效评价标准相同;部分缓解是指肿瘤减小的比例达到30%以上;稳定是指肿瘤的大小变化小于30%;而进展则是指肿瘤的大小增加了30%以上,或是出现了新的肿瘤病灶。
三、mRECIST标准mRECIST标准是指经肝动脉介入栓塞的原发性肝癌治疗疗效的评价标准,是RECIST标准的改进版本。
mRECIST标准对于治疗后肝癌的疗效评价有着更高的准确性,比如对于肝癌大小的衡量,mRECIST标准明确规定直径的度量基准(即和肝部血管的相交程度)。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ICIST)目前采用RI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NCI,2000)标准:患者必须具有可测量病灶作为判定客观疗效的起始依据,准确测量至少有一个最长径以常用方法≥20mm,或螺旋CT测量≥10mm,以上测量数据距开始治疗时间不应超过4周,判效时必须以同样测量方法评估,如治疗前用CT测量病灶大小,治疗完成后仍用CT测量。
在具体测量病灶时取最长径(longest diameter, LD),如果有多个病灶应测每个病灶LD,相加为所有病灶的总合,以此为治疗前的数据,与治疗完成后测的LD之和相比,得出缩小百分率。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可测病灶(LD的总和)缩小程度为30%以上。
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未达到PR(缩小30%)又未增大到PD(>20%)的标准。
疾病进展(progressⅣe disease, PD):病灶LD总和至少增大20%以上,或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新发病灶。
CR,PR,SD均不得出现新发病灶。
对于评定为PR或CR者,不少于4周后进行病灶测量变化的确认,方法与判效时相同,未确认者不能作为有效病例,应予删除。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pet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肿瘤疗效评价标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PET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与肿瘤细胞相结合,通过显像技术来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状况以及治疗后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肿瘤治疗的疗效。
PET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注射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物质(如18F-FDG)来检测不同组织和细胞的代谢情况,因为肿瘤细胞的代谢活跃度较高,所以在PET图像中往往会显示出高浓度的代谢物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分布和生长情况。
在临床上,PET技术主要用于评价肿瘤治疗的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评估患者的生存预后。
下面将介绍一下PET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一些常见标准。
1. 治疗前PET评价在肿瘤治疗的初期,医生通常会进行治疗前的PET评价,通过观察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分布情况,来确定肿瘤的生长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治疗前PET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适宜性和手术边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会定期进行PET评价,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ET图像,来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
如果肿瘤的代谢活性减弱或消失,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反之,如果肿瘤的代谢活性增强或者扩散,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的PET评价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PET技术在肿瘤疗效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PET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字数已达到要求,可以结束】。
第二篇示例:肿瘤疗效评价标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一种通过检测癌细胞代谢活性来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方法。
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 PS QOL1、Karnofsky (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体力状况评分正常,无症状和体征100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90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80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70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60常需人照料50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4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30病重,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20重危,临近死亡10死亡0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
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
2、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分析标准Zubrod-ECOG-WHO (ZPS ,5分法)级体力状况正常活动0症轻状,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1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3病重卧床不起4死亡5行为能力评分,Karnofsky评分一般要求不小于70,PS评分一般要求不大于2才考虑化疗等3、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1. 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 :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
2. 精神:①很差;②较差;③有影响,但时好时坏;④尚好;⑤正常,与病前相同。
3. 睡眠:①难入睡;②睡眠很差;③睡眠差;④睡眠略差;⑤大致正常。
4. 疲乏:①经常疲乏;②自觉无力;③有时常疲乏;④有时轻度疲乏;⑤无疲乏感。
5. 疼痛:①剧烈疼痛伴被动体位或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②重度疼痛;③中度疼痛;④轻度疼痛;⑤无痛。
6. 家庭理解与配合:①完全不理解;②差;③一般;④家庭理解及照顾较好;⑤好。
7. 同事的理解与配合(包括领导):①全部理解,无人照顾;②差;③一般;④少数人理解关照;⑤多数人理解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