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讲评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57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议论文立论选取的技巧立论是议论文的灵魂,是*成败的关键。
没有中心立论的*,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
词句如衣饰,立论乃精魄。
正如古人所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然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材料,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得到迥然不同的结论。
所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多角度的基础上选取最佳角度,是能力、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写作必须掌握的方法。
在实际写作中,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们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即是站在事物正确发展趋向的角度去分析、理解。
这也是我们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材料,我们要注意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看一下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给的一则材料。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
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
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
漆工说:“工钱已付过了。
”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
”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
”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
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对于这则材料,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正面的角度去立意。
材料讲述了一个负责任的漆工在完成自己的职责同时还做了看上去本不该他去完成的工作,从而拯救了他人生命,并给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可里面蕴涵的人生道理却是非常丰富的。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①谈责任心;②做好事不张扬、不求回报;③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尽力。
二、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即站在事物发展的对立面去分析、理解。
从这种角度去思考,往往是在从正面角度感到无处下手或者避免人云亦云的时候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能起到一种柳暗花明、标新立异的效果。
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写作要言之有物。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文化的,有经济的,有医学的。
从形式上看,有的是科学论文,有的是科普作品,但文字都是深入浅出,具有权威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章都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充实起来呢?1.名句串联做法: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
如: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作者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烦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2.夹叙夹议做法: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
如: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
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
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毛泽东、邓小平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
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做法: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进行叙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经验和反思很多年来,语文课备受诟病,被国人指责为“少慢差费”,新课改进行以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就尝试着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文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篇幅都很长。
以往我在教这三篇课文时,前两篇一般至少都各需要4个课时,第三篇至少要1个课时,一共要9个课时,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后只需要2个课时就够了。
我是如何做到的呢?以前我是每篇课文都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出发,条分缕析,怎么不耗时呢?而现在只抓三要素中的人物这一要素,把目标定为: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方法。
对于三篇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每个人物都品赏,而是三篇各抓住一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林黛玉,祥林嫂,老人。
在品赏这三个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需要,择要品赏。
品赏林黛玉时,引导学生抓住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赏析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林黛玉形象的品赏。
而对祥林嫂这个形象的品赏,只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进行赏析,组织小组讨论: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
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
既品析了人物及其描写手法,又体会到了外貌描写的作用和小说的主旨。
对于《老人与海》中老人的赏析,教学中完全放手,要同学们根据前面两篇课文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师与海》,分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然后由各小组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这两个问题是:(1)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那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2)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这样学生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老人的及其描写手法的赏析,又明了小说的主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注意事项:议论文在确立论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前后一贯,首尾一致。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用多个分论点进行论述。
选取的分论点应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开头提出什么观点,最后仍要归结到什么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离题发挥,或者变换论点。
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
2。
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观点鲜明。
论点切忌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3。
论点要积极健康,有针对性。
4。
论点涉及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
范文导航:不同人不同世界2014年山东一考生多彩的世界犹如嵌在画框内的一幅幅图画,而当它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在每个人眼中呈现的却纷繁各异。
雅俗闹静、美丑明暗,每个人眼中自有一个世界。
推开窗子,让我们望向正在案前奋笔疾书的格林兄弟……为了搜集世界各地的神奇怪异的故事,格林兄弟可谓煞费苦心。
他们想将其集结为一册,整理成为一本各地奇异怪闻集。
窗外日月交替星辰流转,他们不顾艰辛仍伏案工作,最终因工程量太大以失败告终。
那本未完的书稿被一位朋友偶然发现,挖崛出其宝贵的文学价值,于是《格林童话》问世了,而且闻名遐迩。
面对同一本书,格林兄弟关注于其史学价值,而朋友眼中则看到其文学价值,毋论对错,这都是人们心中世界的反映。
不同人有不同的眼光,看到的世界也千姿百态。
透过玻璃,让我们注目工厂里辛勤的他……褚时健,亚洲第一卷烟厂――红塔山烟厂的创立人。
一开始办厂缘起就是他透过窗户看见了与别人所见不一样的世界。
面对畅销全球的万宝路香烟,有人看到它的享受功用,有人看到外国货的品质优良,褚时健却看到中国还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可以与之抗衡,于是云南红塔山诞生。
面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因为境界的不同,作出了对此事物不同的反应,也踏上了不同的生命道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说明一、单元编排意图本单元注重文学欣赏,学习中外小说。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
既有展示中国古代大家族生活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有表现现代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还有塑造现代西方硬汉形象的《老人与海》。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三篇小说也是各有特点。
《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法,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风貌。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而《祝福》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情节曲折完整,人物相貌、语言描写入木三分。
《老人与海》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是重在揭示哲理,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像《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二、课文说明《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本文选自书中的第三回。
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必要的交代。
1.了解典型环境描写的意义。
《红楼梦》是围绕一个封建簪缨世家的兴衰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因此这个大家族就是小说中的典型环境。
宁、荣两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也显示了贾家的显赫地位,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
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是非寻常人家可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经验和反思很多年来,语文课备受诟病,被国人指责为“少慢差费”,新课改进行以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就尝试着单元整体教学。
2014年11月6日—7日,我和王慧娟老师到北师大万宁附中参加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举行的全省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教研活动,聆听了由海口实验中学徐芹老师执教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单元整体教学”展示课,深受启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徐芹老师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和带给我的收获。
很多年来,语文课备受诟病,被国人指责为“少慢差费”,新课改进行了10年,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听了徐芹老师的这节课,我看到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曙光。
徐芹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包括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篇幅都很长。
以往我在教这三篇课文时,前两篇一般至少都各需要4个课时,第三篇至少要1个课时,一共要9个课时,而徐芹老师只需要2个课时就够了。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很多老师教学小说,一般是每篇课文都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出发,条分缕析,怎么不耗时呢?徐芹老师没有这样做,她只抓三要素中的人物这一要素,把目标定为: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方法。
对于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她也不是每个人物都品赏,而是三篇各抓住一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林黛玉,祥林嫂,老人。
在品赏这三个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需要,择要品赏。
品赏林黛玉时,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赏析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林黛玉形象的品赏。
而对祥林嫂这个形象的品赏,徐老师只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进行赏析,组织小组讨论: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议论文立论选取的技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立论是议论文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没有中心立论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
词句如衣饰,立论乃精魄。
正如古人所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然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材料,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得到迥然不同的结论。
所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多角度的基础上选取最佳角度,是能力、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写作必须掌握的方法。
在实际写作中,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们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即是站在事物正确发展趋向的角度去分析、理解。
这也是我们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材料,我们要注意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看一下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给的一则材料。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
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
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
漆工说:“工钱已付过了。
”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
”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
”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
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对于这则材料,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正面的角度去立意。
材料讲述了一个负责任的漆工在完成自己的职责同时还做了看上去本不该他去完成的工作,从而拯救了他人生命,并给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可里面蕴涵的人生道理却是非常丰富的。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①谈责任心;②做好事不张扬、不求回报;③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尽力。
月考作文讲评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享受生命中的惊喜生活让你我喜出望外。
一道雨后的彩虹是惊喜;一朵草丛中的红花是惊喜;一滴叶片上的晨露是惊喜;我们身边充满了无数的惊喜,等着你我去发现,去享受。
它可以让你暂时忘去痛苦,它可以抚平你心中的伤口,它可以让你重获信心。
在你身无分文、迷茫地行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块亮晶晶的硬币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还可以拥有一块幸运币;当你眉头紧锁地思考题目却又始终想不到思路,跳回前一题时,又惊喜地发现可以利用这条共识去解答,真可谓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苦恼而苦恼,一下会带给你无限的希望,无穷的惊喜。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
烦躁的天气,沉重的课业,混乱的思绪让我透不过气,压得我无可奈何,心情变得低落、郁闷,真想逃脱这压抑的世界。
放下书包,一头倒入被窝,心里却越想越不平稳。
开始了那无止境的抱怨,头晕脑胀。
突然发现按桌上放着一杯绿茶,一口气喝完了它,凉爽到心底,长舒一口气。
咦,这时发现心情变好了,嘴边还带着一丝微笑,留有绿茶淡淡的香味。
一杯绿茶的惊喜,让我意外发现在愁苦时需要冷静。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平淡生活的意外反思。
整天三点一线枯燥乏味的高三生活,平淡之中没有一丝涟漪,淡如水。
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可必须面对这样的生活。
生下来,思考该如何是好。
突然一道光线一闪,何必为了暂时的痛苦而磨灭了未来的阳光呢。
过了这一段时间,更多的光明未来等待着你。
思考现在做的目标是为什么。
学会了珍惜,人生只有一次高中,只有一次奋力拼搏大学的机会,错过不再拥有。
一次的意外反思,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时间,珍惜宝贵的高中生活,珍惜拼搏人生。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失败之后的意外领悟。
失败乃兵家常是,总会遇到困难挫折。
在意识低沉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种收获。
收获了经验,收获了勇气,更收获了一种处事的态度。
惊喜无处不在,乌黑密布的天空中突然出现的阳光,是惊喜;白雪皑皑的雪天里,墙角的一枝梅花独自开着绽放灿烂的笑容是惊喜。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议论文选取立论角度的写作指导【教学目标】⒈学会发散思维,尽量多想,打开思路,广泛寻找多种立论角度。
⒉常用求异思维,比较筛选,寻找新颖而又有针对性的最佳角度展开议论。
⒊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开动脑筋,学会对身边事物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议论文论点的确立。
【教学难点】所确立的论点要观点新颖且有针对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程类型】写作课【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第一课时【导入】总述一、什么叫议论文?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
二、议论的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
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像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1、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2、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1、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
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
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2、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议论文立论选取的技巧在实际写作中,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们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即是站在事物正确发展趋向的角度去分析、理解。
这也是我们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材料,我们要注意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看一下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所给的一则材料。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
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
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
漆工说:“工钱已付过了。
”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
”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
”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
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对于这则材料,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正面的角度去立意。
材料讲述了一个负责任的漆工在完成自己的职责同时还做了看上去本不该他去完成的工作,从而拯救了他人生命,并给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可里面蕴涵的人生道理却是非常丰富的。
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①谈责任心;②做好事不张扬、不求回报;③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尽力。
二、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即站在事物发展的对立面去分析、理解。
从这种角度去思考,往往是在从正面角度感到无处下手或者避免人云亦云的时候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能起到一种柳暗花明、标新立异的效果。
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要注意事情发展的事理逻辑,避免观点偏激。
再如上面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给的这则材料,如果感觉从正面的角度思考的几个立意不容易下笔。
我们完全可以思路一转,从反面的角度去分析材料。
油漆工的“顺便”补漏,看似“多此一举”,结果却挽救了孩子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借此可以大谈“多此一举”的好处,或者直接立意为“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样,观点就显得新颖别致,在众多的作文中往往能够脱颖而出。
三、从侧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从侧面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材料不太显眼的角度去分析、理解。
目标·重点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立论。
一、典文·赏析赏析本文抓住关键词“沉潜”进行人生思考。
文章在开头即提出总的中心论点: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三个分论点。
结构严谨,语言大气,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二、技法·点拨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形式。
立论有时是在破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
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
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我们其实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我们都应突破自己以往的思维局限,对问题或材料展开多角度的发散思考,做到多思善想。
如何开阔思路多角度立论?1.变换角度,多向思维多向思维要求思维能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对于作文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进行不同的区分。
A.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问题(1):《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从正面、侧面和反面角度思考,可以有哪些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习作展评《“感悟自然”习作展评》课堂教学文字实录教学目标1、真切地抒发你对自然的体验和感悟,让我们欣赏你的才华。
2、通过展评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3、关注课堂体验,分享感受,陶冶情操。
提升写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1、展评者简介:你的构思,你的感悟。
(略——起介绍作用)你文中的精彩点。
(详——起提升作用)2、小组自由讨论,集中评价:说出你最喜爱的文章或段落,并说出喜爱的理由,或谈谈你从同学的习作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难点欣赏展评文段中的长处,并关注对自己的影响。
展评指导展示、评价对自然的感悟。
与习作者直接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提升。
教学时数一教时。
一、教学理念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在展评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也可以关注别人的感悟,更可以关注别人的感悟对自己的影响;既可以展现个体风采,又尽现集体合作的智慧;通过相互交流、评价,从身边同学中学习写作,效果更佳。
二、课前准备1、读写结合:结合第一单元文本内容《黄山记》《巩乃斯的马》《瓦尔登湖》的学习,布置“感悟自然”的写作。
2、第一步:搜集、整理写作素材。
3、第二步:在写作课上完成初稿,当即分七个小组互评,根据组内互评意见课后进行修改,上交word文档。
4、第三步:将全班同学文章打印、下发、装订,课前布置通读全班同学文章,评出自己最喜爱的10篇文章。
10处精粹语段。
并备有全班习作的放映稿,便于课堂上展评使用。
5、分学习小组坐好,便于讨论解决问题。
三、课堂展评(文字实录)(一)教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山记》《巩乃斯的马》和《瓦尔登湖》吗?徐迟在《黄山记》中对黄山的“险”和“奇”深有感触,从而领悟到“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