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69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一、德国社会状况18世纪末,德国依然时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
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实际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维也纳1815年决议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也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国家、民族的统一。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时德国面临的历史任务。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进程发展缓慢。
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来的普遍反动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得异常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又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求得资本主义经济得顺利发展。
二、政治思想的状况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是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的。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产生了所谓的“狂飙猛进"的时代,出现了歌德、席勒等伟大的诗人。
德国古典哲学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为康德、费希特、洪堡、黑格尔、赞尔巴哈等人。
法国启蒙思想是其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但是由于软弱性,在反封建中采取保守的中庸立场和态度。
他们把社会的进步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要求在君主制范围内进行某种改良。
其政治思想浸透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历史法学派因“从历史上研究法律"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G ·胡果(1764-1844)和F ·K·萨维尼(1779-1861 )。
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一、名词解释市民社会答:市民社会是黑格尔的一个概念,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扩大与分裂的发展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
独立的个人由于相互需要而联合成市民社会,他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市民社会包含有三个环节:①“需要的体系”。
个人的需要,通过个人和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而获得满足。
这要有劳动,有分工的方式,有各个等级的形成。
②司法。
由法律去规定和维系各种财产关系、契约关系,通过司法保护所有权和人格。
③警察和同业公会。
通过它们预防社会危险、保护生命财产,把每个人的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予以关心。
现在通常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
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它是国家权利体育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二、名句解析1.“法是自由的定在。
”答:(1)“法是自由的定在”是黑格尔提出的观点。
(2)黑格尔认为自由是法的规律性,法是对自由的制约,是自由本身内在的规定,是自由的应有之义。
自由和法如同一硬币的两面,是直接的统一。
每一部真正的法律都是对自由的保障和体现。
2.“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原则: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
”答:这是康德以他抽象的语言阐述了18世纪平等、自由等人权的原则,康德的伦理思想中心是“道德法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的行为不能只根据个人意愿与爱好,而要与普遍道德法则一致去行动才是有道德的,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以也叫做“绝对命令”人们应当无条件的遵循它来行动,实现道德法则是人们的义务,道德行为准则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效的,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的。
这个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实现目的手段。
第十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1.德国的社会状况:①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制阶段,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③文化上制定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古典哲学及随后的马克思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有新表现,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的源头都产生于此。
2.康德的政治思想:①生平:(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小工业者家庭出身,深受卢梭的影响。
认为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又把革命与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改革。
他向往革命的原则(自由与平等),但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
于是推向了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总之,矛盾、妥协、调和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②伦理学说:a.他的伦理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
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认为人的行为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喜好;而要与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一致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道德法则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又称“绝对命令”。
同时,这种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b.既然道德法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政治就必然屈从于道德。
法律和政治都要受“道德法则”的指示。
到的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
法律是道德的外壳,因此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于是,理想的制度无需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可通过道德的完善来实现。
③国家学说:a.在国家起源上区分了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
契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又是“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
b.认为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护国家本身的存在。
因此,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类没有国家是不行的。
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可见,其国家管体现了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