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全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多种文化资源聚集一域,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特别是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文化强”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普及,巩固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舆论宣传导向正确,凝聚起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深入,提高了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扩大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活跃,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相继组建,一批重点园区、基地和产业项目建成或开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文化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日益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我省文化建设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够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任务艰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急需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陕西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围绕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育民、富民、惠民、安民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始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陕西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到2020年,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的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新时期陕西人精神进一步弘扬;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居全国中上水平;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交流更加活跃,陕西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陕西文化走出去,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关中与陕南、陕北地区的文化建设,扩大区域联动,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突出面向基层农村和城市社区,着力缩小文化差距;统筹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实施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
(一)核心价值引领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1.开展“信仰、信念、信心”系列宣传教育。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三信”宣传教育活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及国防教育。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使这一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陕西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表现纳入吸收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对党组织的考核管理。
2.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到2020年建成一批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县城(城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
3.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创新形式,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及时推出善于学习、学用结合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风气。
(二)宣传舆论导向工程。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使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组织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新闻宣传。主动设置议题,理性引导舆论热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做到科学、理性、依法、建设性监督。制定陕西省新闻舆论监督管理办法。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健全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完善新闻阅评、报刊审读、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制度,推动各类媒体准确传播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2.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重点扶持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当代陕西杂志、西部网,发展壮大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等都市媒体。
3.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发展,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网站和思想理论网站、专业文化网站、青少年网站等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行业网站的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4.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制定并落实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规划,展示陕西“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形象。充分发挥中央和境外驻陕新闻机构的作用,延长宣传半径。组织好中央媒体、境外媒体陕西行活动。每年推出一批优秀的外宣图书、音像制品。积极推动省内主流媒体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宣传阵地。扩大文化“走出去”的规模和影响,推动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举办境外陕西文化周等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实施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商演、文物外展和影视剧、图书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