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PPT课件部编版1
- 格式:pptx
- 大小:224.55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服务社会》教案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服务社会》旨在让学生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到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他们开始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问题。
但学生对社会服务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深化他们对服务社会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参与社会服务。
2.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服务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总结反思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社会服务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剧本,用于模拟社会服务场景。
3.准备总结反思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服务社会?为什么要服务社会?2.呈现(15分钟)呈现准备好的社会服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服务社会的,以及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自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操练(2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会服务场景。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志愿者、受助者等,通过表演展示服务社会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你们对服务社会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服务社会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参与哪些社会服务活动?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服务社会的感悟的文章,要求结合实例和个人经历,字数不限。
7.2《服务社会》说课稿说教材本框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第二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节。
教材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服务社会展开设计,通过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分享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辩证分析的能力,对服务社会的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以课业压力大等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奉献社会都是很美好很遥远的事情,作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在将来服务和奉献社会。
基于以上情况,围绕“为什么服务社会”、“怎样服务社会”,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服务和奉献社会。
说教学目标1.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愿意自觉承担责任,努力学习,培养亲社会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3.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4.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能够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2.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说教学过程(一)前置自学课前布置前置自学任务:搜集曾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并简单书写活动经过,记录自己的活动感受,完成“前置自学:实践体验”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我校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曾组织学生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自发自觉的参与过服务社会的活动。
学生通过结合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同时,意识到服务社会的活动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服务奉献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导入新课引用青年志愿者标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一标识,结合图片内容,能简单说一说它所蕴含的意义吗?学生分享,教师点拨: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志愿者"的第一个字母"V",红色。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3单元第7课第2课时《服务社会》一. 教材分析《服务社会》是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材第3单元第7课的第2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服务社会,怎样服务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服务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但对服务社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相对有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但对服务社会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服务社会的恐惧心理,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害怕面对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勇气。
3.引导学生掌握服务社会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服务社会的意义。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服务社会经历,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角色扮演法:模拟服务社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
4.实践体验法: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讨论指南。
3.安排好实践活动,联系相关服务机构。
4.准备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服务社会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服务社会的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