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 格式:pptx
- 大小:395.25 KB
- 文档页数:2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后出现的心理和情绪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了解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 工作压力过大高校教师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工作压力,包括教学负荷大、论文发表压力、科研项目压力等。
教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其他行政工作和评估任务,这些压力会导致教师感到心理疲劳。
2. 缺乏支持和认可在一些高校里,教师可能感到缺乏支持和认可。
缺乏来自同事和上级的支持与认可会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自信心,使其感到职业倦怠。
3. 缺乏发展机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发展机会。
如果教师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提升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变得失望和不满意。
二、对策建议1. 提供支持与认可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之间互相支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教师的工作,向他们提供肯定和认可,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2. 分担教学负荷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增加师资力量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荷。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
3. 提供发展机会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例如鼓励他们参与学术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培训和进修课程等。
这些机会将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职业满意度。
4.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热线或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倦怠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团队建设活动和娱乐活动,帮助教师放松身心,缓解职业倦怠。
5. 加强学术氛围建设学校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增加他们的专业满意度和创造力。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和特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由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厌倦等特征。
在高校教师中,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给教师个人、学校和教育质量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在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的研究上。
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包括工作情感耗竭、工作厌倦、社交隔离等,而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个体特征等。
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三、探索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与其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密切相关,需要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等)可能也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四、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学校管理层面,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来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教师个体层面,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等措施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问题。
在研究层面,需要深入探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浅谈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河套大学师范部郭进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费登博格70年代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
众多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而高校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很容易产生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表现为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一、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时间长。
众所周知,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它一般职业。
有一大部分教师还得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写反思等,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倦怠。
2、心理压力大。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抵消了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而跨出教育的圈子之后,教师又不得不直面思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其次,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宁,恐慌不安。
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极易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3、角色变化大。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4、经济地位低。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升,于是有些教师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也是早晚之事。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研究发现,在工作10~15年的教师身上或多或少地都会进入一段职业“更年期”: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烦躁,情绪紧张。
心理过敏,缺乏热情,厌倦工作,畏惧课堂,经常处于焦虑,沮丧状态。
情绪波动大,易怒。
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觉得前途黯淡,反思工作经历,觉得一事无成,心灰意懒,由是对事业乃至人生都产生了消极看法。
一、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一)内因内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对职业的认知。
性格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开朗、活泼、大度的人,内心很少纠结,职业倦怠即使有,程度也会很轻。
教师要以开阔的胸襟、乐观的心态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
对职业的认知不当或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较低也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当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便会使自己对职业理想产生疑惑,从而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职业态度。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历史较短,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经验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教师所遇到的困难、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挫折感远比普通学校教师要高。
对此,教师对自己要有准确的社会定位,要认识到教师只是一种职业,要反思自我,降低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学会放松,合理调节情绪。
(二)外因外因主要来自社会和学校。
首先,毋庸讳言,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率还很低,这造成了职业院校教师尴尬的社会地位,导致心理不平衡,自尊心严重受挫,自信力急剧降低,开始怀疑当初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真的那么有意义。
同时,社会对教师的巨大期许,也成为教师沉重的包袱。
其次,我国高校管理仍然主要靠行政命令,这使得组建时间普遍较短的职业院校缺乏令人心情舒畅的人文环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权,抑制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同时,这种管理体制也必然产生不尽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心理培训简报一、引言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许多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导致他们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出现疲惫不堪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还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我们开展了心理培训,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压力过大: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家长沟通和学校评价等方面。
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2.职业发展受阻: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许多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晋升难、职称评定难等问题,导致他们的工作热情逐渐降低。
3.缺乏社会支持: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但往往缺乏对教师的实际支持和理解,导致教师感到孤独和无助。
4.自身心理素质不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一些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三、心理培训的重要性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心理培训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
同时,心理培训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心理培训的主要内容1.压力管理:教授教师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放松训练、呼吸练习和积极心态培养等。
2.情绪调节: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3.沟通技巧: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
4.自我认知:引导教师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掘个人潜力,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5.团队协作: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应对教学挑战。
五、实施心理培训的建议1.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培训计划,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过程模式、表现形式,综述了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并探讨了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文献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0-02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职业倦怠最早是1974年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相关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如身心疲惫、情感衰竭、工作满意度下降、对服务对象缺乏热情、工作成就感降低等。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护理、医疗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合理承担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
职业倦怠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玛勒诗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她于1986年专为教师编写了一份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卷(mbi),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测量工具。
这份问卷主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
情感衰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被过度消耗,精神疲惫不堪;非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消极的、负面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下降。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与表现类型职业倦怠不是对于某种情感的即时反应,而是一段时期内强度不断递进反应的过程,三个方面并非同时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描述,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是有差异的。
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先表现的是个人的低成就感,然后才是非人性化和情绪衰竭。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作者:李春琦李丽萍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07期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教师职责所作的这一解说,成为教师们时刻铭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一直为后人称道,并传诵至今。
然而,一些资料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遭受着职业压力的困扰。
在职业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症状:1. 生理——心理症状。
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无法入睡等。
2. 人际关系症状。
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3. 职业行为症状。
教师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
4. 对教师职业的倦怠。
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态度从事教育事业,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将对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个士气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在上述四种症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出现最多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教师职业倦怠可能给教师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如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对不堪重压的教师而言,其教学质量、义务承担方面会相对受到削弱,可能出现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较少、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思想观点不认同、甚至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8699名填写了调查问卷的教师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