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4
CHAPTER目的和背景目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提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的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史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知识体系。
重要性经济史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助于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和整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HAPTER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为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历代王朝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古代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古代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治乱兴衰交替出现。
周期性波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如铁器、牛耕等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发展B CD商业城市的出现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
海外贸易的拓展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与长期大规模战的破坏等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生产总值和人均国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与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与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与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