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事新报·学灯》“新思潮”传播研究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报刊在经过了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两个时期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也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而随着时代急遽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众多推动力量中,杂志打了头阵,但报纸还是凭借读者群体广泛、出版规律而频繁的优势后来居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报纸中的副刊发生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最终促使其成长为文化的尖兵。
创刊于1918年3月4日的《时事新报·学灯》正是经过了五四新风潮洗礼后的新型学术文化副刊,它以明确的思路致力于“新思潮”的传播,在思想启蒙与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其成长与壮大的轨迹是五四时期副刊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学灯》教育思想、新文艺和科学学术这三大支点的选取,挖掘出新思潮在这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逻辑线梳理出《学灯》传播新思潮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并探讨编辑群在《学灯》新思潮传播中的推动作用。
本文企图在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并对当下的报刊运作给予启迪。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作者:刘庆礼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整个中国为白色恐怖所笼罩,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建党之初的中共中央,为有效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的学说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系统介绍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集中打造了一批广具影响力的红色报刊,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推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最具影响的几种红色报刊汇集如下,以飨读者。
《新青年》(图1)《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称《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思想史上首屈一指的最重要刊物。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并亲任主编。
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赴京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往北京。
该刊初为月刊,6期为一卷。
1918年1月,从第4卷起实施改版,由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
1919年下半年开始,《新青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十月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
该刊与当时秘密发行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密切配合,一起承担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的历史重任。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又迁回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期起,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发行。
1922年7月,该刊出完第9卷后休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后,决定将已经休刊达一年之久的《新青年》改组为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的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并由月刊改为季刊,但因故脱期,1924年12月再次休刊。
1925年4月起,更换主编,相继由彭述之、罗亦农担任,《新青年》同样由于经常脱期又成不定刊,1926年7月宣布停刊。
从创刊到终刊,《新青年》共出刊9卷54期。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1、《新青年》“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报刊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的简要评述:1.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之一,该刊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性刊物。
通过《新青年》,他提出了废除儒家经典、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主张,倡导现代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推动白话文运动:陈独秀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以取代旧有的文言文。
他倡导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传播知识,使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现代化。
3.重视社会批判和社会问题报道:陈独秀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并通过报刊发表大量的社论和评论,批判封建社会、宣传社会改革的思想。
他通过报刊活动推动了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关注,努力引起公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4.倡导女权主义:陈独秀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平等,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妇女参政、平权等女权主义观念,为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5.引领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报刊活动中提倡文学的现代性和自由创作,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他支持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批判作用,鼓励作家挑战传统文学观念,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报刊的平台,推动了现代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批判传统观念和社会不公,倡导社会改革和女权主义,引领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认识不足,评价不尽客观。
而当时《新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实际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重新评价《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新潮》。
一、《新潮》与《新青年》并肩战斗《新潮》是由北大学生组织“新潮社”于1919年1月份创办的一份白话文月刊。
新潮社是由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在1918年末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
《新潮》的创刊直接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在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文化,封建礼教。
《新潮》月刊赋予自己的使命,我们从创刊号的傅斯年写的《新潮发刊旨趣书》可知一二:今日幸能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
本此精神,循此途径,期之以十年,则今日之大学固来日中国一切新学术之策源也;而大学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国中,影响无量。
……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与国人,二则为将来之真学术鼓动兴趣。
同人等深惭不能自致于真学者之列,特发愿为人作前驱而已。
傅斯年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为《新潮》月刊提出了四项责任: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即希望能通过杂志唤醒中国人对于本国学术的自尊心。
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在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要启蒙中国社会,将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三、由于看到当时“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消沉而已,堕落民德为尤巨”,他认为要让当时群众重新重视学术,提高他们对于学术的兴趣。
四、中国以往“恶人模型,思想厉鬼,遍于国中”,因此他认为十分有必要让当时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一代摆脱封建传统道德、思想的桎梏,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1】。
在当时,《新潮》的成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旧派的文人皆指责其为“非圣乱经,洪水猛兽,邪说横行”【2】,先进知识分子则十分推崇,鲁迅先生称该刊“颇强人意”【3】,刊物销路很好,创刊号首印1000份不到半天就卖完,最后总销量超过一万份,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第39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9No.4 2019年7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l.2019五四后”新文彳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陈占宏(上海远东出版社综合编辑中,L、,上海200035)摘要:人们通常会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随后的五四学生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并没因五四运动而中止,反而“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这表现为“五四后”社团林立%期刊迭出、言论蜂起。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五四学生运动的刺激和鼓舞,以知识青年和政治团体为主体,承继“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之精神,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其刊物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声势更为浩大,效果更为明显。
然而却常为人所忽视和误解&关键词:五四运动;出版;"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G239.29文献标识码:A一、思想的“物质力量”的认识和启发:新文化运动对五四学生运动的启蒙作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专注于理论建设,而不再只注重实际革命的孙中山,亲眼看到了五四运动中舆论的力量,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民众的力量5数月后的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写了那封著名的"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在这封信中,他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樱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文章编号:1002-6320(2019)04-0115-06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五四运动精神文献整理及推广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运动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五四运动精神,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精神文献整理和推广建议。
一、精神文献整理1.《新青年》:这是五四运动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之一,由陈独秀等人创办。
刊物发表了许多思想启蒙的文章,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的精神,对于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反思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狂潮》:这是五四运动后期出现的文艺刊物,刊登了许多激进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对传统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倡导新文化新艺术,为五四运动的思想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3.《呐喊》:这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狂人日记》等文章,嘲讽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对传统进行了抨击,呼吁民众觉醒,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4.《论语新解》:这是五四运动后期出版的一本新解释《论语》的书籍。
书中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崇精神解放和人性解放。
这样的解读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推广建议1.开展主题讲座:可以邀请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专家学者,就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等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讲座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意义。
2.举办展览活动:可以策划五四运动相关的展览,通过图片、文物等形式展示五四运动期间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
通过展览活动,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3.组织纪念活动: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可以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如文化讲座、座谈会、文艺演出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五四运动的纪念中,传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的精神。
4.推广相关出版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以上提到的精神文献,如在图书馆、书店等场所设立专题展示区域,推荐和销售有关的书籍。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这些文献进行电子化推广,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获取相关资料。
5.加强教育宣传: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五四运动的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意义。
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在现有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著作、文章中论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以1919年五四运动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标,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期与后期。
这些论点几成定论,鲜有疑义。
这些传统观点缺乏科学准确性,值得商榷。
作为划分一个历史阶段的标准与界标至少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必须包含有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部内涵特征;二是这一历史时期必须具有同一历史层次与性质,不能将不同历史层次、性质的事件归结于同一历史时期;三是作为界标应当是最初体现该历史阶段发展全部特征的重大历史事件。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才能科学准确地确定历史阶段的界限。
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9年五四运动则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对于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以后文化革命运动的称谓,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绝大多数学者笼统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如李新、陈铁健[1]13,王文权、刘天路[2]243等,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则称之为“五四启蒙运动”,侯外庐在《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思潮》中又有“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提法,等等。
对于1915年至1923年这一时期文化运动的称谓与内涵存在歧异观点问题,已经有学者提出疑虑。
然而在论述具有不同称谓的文化革命所具有的内涵特征时,诸多学者却又不约而同地以1919年五四运动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线,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性质的时期。
前期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掀起的以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为武器的反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主要内容为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宣扬白话文、文学革命,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20世纪初为进行革命、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刊新阵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股强大力量,通过创办新的报纸和杂志,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的知识,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些媒体平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表达自由思想的渠道,对社会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报刊新阵线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带动了新的文化思潮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新闻业、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报道和观点的多样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想冲突。
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主观性,有时甚至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
因此,在评价报刊新阵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并理性看待其影响。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作者:廖立胜余冰来源:《出版参考》2022年第08期摘要:五四时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进步青年以笔墨为枪杆,编辑出版了灿若繁星的新兴报刊,发表主张、唤醒国人和示威抗议。
这一时期,进步青年显示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出版发行的进步报刊宣传着新文化与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刊的出版工作锻炼了青年学生,培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报刊编辑出版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寻觅救国图存的道路,报刊出版事业勃兴。
在琳琅满目的五四报刊中,进步知识青年编辑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是独树一帜的景致。
五四风雷中,知识分子不再是受军阀政府愚弄的乖从“奴隶”,青年学生也不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
进步青年以报刊为战斗阵地,以笔墨为武器,编辑出版了新兴报刊,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五四时期进步青年报刊的出版图景“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其中,不少为青年知识分子独立创办的报纸与期刊,构筑了一幅繁荣的进步报刊出版图景。
(一)青年学生是进步报刊出版的主要力量五四时期,青年学生走在了时代前列。
许多青年在《新青年》等先驱杂志的影响下,开始编辑出版进步报刊来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和《新潮》”[2]。
《国民》是进步学生团体国民杂志社自办的期刊。
19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与留日归国学生共同向北洋军阀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虽然请愿活动无疾而终,但爱国青年却在活动中为着挽救中国的共同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同年10月,参与请愿的学生团结成立学生救国会,并组织设立国民杂志社。
为了更好地推动年轻人的思想解放和意识更新,国民杂志社编辑出版机关报《国民》,号召广大青年参与当中斗争。
五四时期副刊的革新与启示作者:何艳于佩琳彭曦阳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05期【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推动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报纸在五四运动时期发生了巨大变革。
副刊成为五四时期报纸的一种风潮,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内容、版面、风格、作用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仍对当今报业副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新青年》中国报纸的最初期,是没有副刊的。
多年以后,有的报纸在版面上辟出一小块,专门用来刊载一些消遣娱乐的作品,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有的报纸以《杂俎》或是《余兴》来命名这样的消遣娱乐的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的标准并不固定,稿荒时用来凑版面,稿挤的时候就选择不刊登。
当时的人戏称这样的内容为“报屁股”。
直到19世纪末,1897年11月24日,即光绪二十三年,上海早期的著名报纸《字林沪报》新开辟一版,称该版的目的在于“遣闷排愁之助也”,被称为《消闲报》。
这版主要刊登的文体包括诗词、笔记、传记、笑话等,这便是报纸副刊的开始。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化方向,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作为一场以重建中国文化和重塑国民性格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报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大量的报纸副刊参与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是呼应时代的重要表现,也是五四时期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选择。
《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此后,中国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鼎盛之态,多家报刊在此时都增开了副刊。
从五四时期报纸的格局来看,副刊承载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传播新文化,同时也是传播新文化的最好选择。
副刊作为报纸主刊的衍生物,和报纸的主刊存在功能互补的作用。
[1]同时,五四时期的中国报纸进入了新闻时代,以新闻为本的新闻思想在报刊界占据主流地位。
[2]另外,报纸以副刊传播新文化,也是保障自身生存的需要。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出现了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力极大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和北京《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1、《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
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4、《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
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
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
其实出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
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
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上。
以评述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
它以“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
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6、《共产党》月刊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共产党》月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
(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
(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主,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态。
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
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
带。
7、《劳动界》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1920年8月15日创刊,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李汉俊任主编。
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还报道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消息,促进工人和
觉醒。
它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8、《劳动者》
它是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的。
该刊创刊的目的也是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从而进一步将工人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它比《劳动界》和《劳动音》要逊色得多。
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
响,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公团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