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认知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
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
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3.去自我中心:它使得婴儿不再把一切事情都归功于自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则从不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环境,开始向着群体交往或情绪交流发展,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和别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
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