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病人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728.65 KB
- 文档页数:36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对于患者来说,颅脑损伤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1. 病情评估和监测: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维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护士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保持呼吸稳定。
3.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护士应及时监测颅内压,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保持头部低位、避免咳嗽用力等。
4.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比重,及时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防止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危重,易发生感染,护士应加强患者的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及时处理伤口,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6. 预防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等,护士应定期翻身、进行被动运动,及时预防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7. 促进康复: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护士应积极配合康复科医生进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运动和认知功能。
8. 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情绪波动和认知障碍,护士应给予患者温暖关怀,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对疾病的信心。
9. 安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易发生意外伤害,护士应保持患者的环境安全,避免摔倒、撞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10. 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评估和监测、维持呼吸通畅、颅内压监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与病情观察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打击,导致脑组织受损及相关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时,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重要的护理要点1.确保患者的安全: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会出现意识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或其他不慎事故。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确保患者周围的环境安全,及时清除障碍物,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2.保证良好的呼吸通畅:脑损伤可能导致呼吸中枢受损,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3.保持适宜体位: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是十分重要的。
侧卧位可减少颅内压,防止窒息,同时保持口鼻部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头部要保持在中立位或轻度后倾位,避免颈椎过度屈曲。
4.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经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
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伴有脑水肿和脑压增高,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液体的摄入量,以防止出现水肿加重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6.定期翻身和肢体被动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避免压疮发生。
同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
二、病情观察要点1.意识水平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并观察出现意识改变的迹象,如昏迷、嗜睡、烦躁等。
2.瞳孔的观察:瞳孔的变化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等情况,并及时记录。
3.呼吸状态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状态常常不稳定,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和深浅的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停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肢体运动功能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运动的障碍,如瘫痪、肌张力异常等。
颅脑损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颅脑损伤是指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而致的损伤。
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及生命体征改变、肢体瘫痪等。
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护理上需密切观察病情转变,维持正常的呼吸循环功能,分秒必争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躯体移动障碍;(2)自理缺点;(3)躁动;(4)意识障碍;(5)清理呼吸道低效;(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7)体温升高;(8)有褥疮发生的危险;(9)有颅内压升高的可能;(10)有植物生存的可能;(11)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12)知识缺乏:脑外伤康复知识。
一、躯体移动障碍二、自理缺点三、躁动【相关因素】1.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缺氧所致颅内高压初期表现。
2.尿潴留、排便反射。
3.物理刺激:呕吐物或大小便浸渍、卧位不适,肢体受压,冷热、饥饿等。
【主要表现】病人处于无心识的躯体过度活动状态:坐起、四肢乱动,伴有呓语、呼唤、不合作行为。
【护理目标】1.病人躁动取得控制或减缓。
2.不发生继发性损伤。
【护理办法】1.密切观察、分析躁动的原因。
2.加床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专人守护。
3.不可过度约束,以避免增加能量消耗,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4.适当约束时,约束带不可约束过紧及缠绕肢体,以避免造成末梢血液回流障碍,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
5.遵医嘱适当利用镇定剂,并观察用药效果。
6.妥帖固定、保护各类管道,避免管道扭曲、脱出、折叠。
7.增强皮肤护理:大小便后及时改换污染、渗湿的衣被;维持床单位平整清洁、无渣屑、避免擦伤。
8.修剪病人指甲,必要时给病人戴手套,避免抓伤。
9.消除造成病人躁动的诱因:(1)踊跃处置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2)及时翻身,避免肢体受压,使病人体位舒适,并注意保暖。
(3)尿潴留病人,用手掌环形按摩下腹部、开塞露塞肛等物理刺激使其排尿,必要时可采用导尿术解除尿潴留。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包括观察病情、卧位、呼吸道护理和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在观察病情方面,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快,应严密观察并记录。
意识情况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昏睡和昏迷的程度可提示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瞳孔变化也是重要的体征之一,不等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等情况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也需要定时测量和记录。
在卧位方面,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而重病脑损伤如无休克则应取头高卧位。
深昏迷者应取侧卧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和防止误咽,并定时翻身。
呼吸道护理方面,需要及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但脑脊液鼻漏者不宜从鼻腔吸痰。
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可用舌钳将舌牵出或放置口腔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
必要时需要早期行气管切开。
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方面,呕吐频繁或昏迷者应禁食,由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在急性期,应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成人每天的输入量不应超过1500-1000毫升。
输入速度应缓慢而均匀,每分钟约15-30滴,以防止脑水肿加重。
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使用鼻饲。
脱水治疗常用于治疗脑水肿、抢救脑疝和呼吸衰竭等危急病人。
常用药物包括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50%葡萄糖溶液。
不应单独使用50%葡萄糖溶液,对于心、肾功能不良或血压过低的患者,脱水疗法应禁用。
长期或多次使用脱水剂的患者应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冬眠低温疗法常用于治疗危重病人。
常用冬眠合剂包括Ⅰ号合剂和Ⅱ号合剂。
在使用冬眠药物前,应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按照医嘱将冬眠药物加入5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进行静脉注射。
使用冬眠药物30分钟后,患者进入冬眠状态,才能开始物理降温,以避免阻寒冷刺激引起反应。
在注射冬眠药物后,半小时内不应翻身或移动患者,以防体位性低血压。
在冬眠期间,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加强基础护理。
停止冬眠降温治疗时,应先停止物理降温,然后逐渐停用冬眠药物。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脑组织的损害。
这种伤害可能导致轻微的头痛和恶心,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对于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或窒息的情况,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如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
二、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指标。
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调整体位、给予药物治疗等。
三、控制颅内压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这会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和反应,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
同时,应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保持头部低位、控制体液平衡、给予镇静剂等。
四、预防感染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
因此,护士应加强患者的皮肤和黏膜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同时,要注意手卫生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提供情绪支持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情况。
护士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情绪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六、合理用药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应根据医嘱合理用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抗炎药等。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七、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和治疗的需要,常常出现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问题。
护士应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如有需要,还可以通过胃管或肠道外营养支持的方式补充营养。
八、康复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在恢复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和改善受损的功能。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康复医师的指导,开展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如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
颅脑损伤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一、病情的观察•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发生脑疝,因此对病情观察就极为重要,假设不及早发现异常变化,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护士应该在掌握颅脑损伤病人受伤机制和病情变化规律的根底上,通过认真的观察及时发现,赢得抢救时机。
无论病情轻重,急救时就应该建立观察记录单,观察及记录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决定,每15 min至1 h一次。
有条件情况下,采用床边监护仪实施24 h连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待病情相对稳定后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
意识状态•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意识状态分为4级:1.清醒: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响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 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2.嗜睡: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处于睡眠状态,对周围事物冷淡,对环境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缓慢,对物理刺激有反响,唤醒后可以答复下列问题,但合作欠佳;3.朦胧或昏睡: 是指病人轻度意识障碍,定向力局部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响迟钝。
瞳孔、角膜及吞咽反射存在,倦卧或轻度烦躁,能主动变换体位,对检查不合作,呼之能应,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4.昏迷:是指病人意识完全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
•昏迷分为三度:轻度、中度和重度:(1)轻度昏迷:意识迟钝,反复呼之偶尔能应,但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对强烈疼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反射存在;(2)中度昏迷:意识丧失,常有躁动,强烈疼痛刺激反响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3)深度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响,深浅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和吞咽反射均消失,四肢肌*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国际上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方法判断病人意识状态。
它是从病人的睁眼、语言、运动三项反响情况给予记分,总分15分。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病人的健康史,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现场急救情况。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有无颅高压或脑疝的临床表现,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观察头部伤口的情况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嘱病人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颅底骨折发生脑脊液漏患者不可填塞鼻腔、耳道,保持清洁。
6)睡眠: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于术前晚给予口服镇静剂。
7)术晨准备:嘱患者取下假牙、眼镜、角膜接触镜,将首饰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妥善保存,入手术室前应排空二便。
手术前遵医嘱给予术前针,并将病历、术中用药等用物带入手术室;检查患者腕带的信息是否清楚、准确、齐全,以便术中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概述颅脑损伤仅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分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
其中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
第一节头皮损伤•头皮解剖:分五层(皮肤、皮下、帽状腱膜、腱膜下、颅骨骨膜)•特点:头皮血运丰富,抗感染和愈合能力强;但因组织致密,血管固定,不易回缩,损伤后出血多。
•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脱伤三种。
一、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按血肿部位分为皮下、帽状腱膜下、骨膜下血肿。
共同表现:局部隆起、疼痛、触痛。
处理:①小的-让其自行吸收(早期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后改用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
②大的-穿刺抽血,加压包扎。
③感染血肿-切开引流,防止扩散,应用抗生素。
二、头皮裂伤(scalp laceration)•表现:①若帽状腱膜未破,裂口呈线状。
②帽状腱膜已破,伤口明显哆开。
③疼痛,出血多不易自止。
处理:①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②清创缝合(即使在伤后72小时也可清创)。
③TAT+抗生素防治感染。
三、头皮撕脱伤(scalp avulsion)•表现:多见于妇女瓣子被卷入机器内,使包括帽状腱膜在内的大块头皮部分或全部撕脱,伤情重,常有休克,易致严重感染。
•处理:(1)立即压迫止血、镇静止痛、防治休克。
(2)早期清创,处理皮瓣。
第二节颅骨骨折•颅骨骨折本身无关紧要,关键在于骨折是否引起血管、神经、脑组织损伤以及是否合并脑脊液漏,临床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一、颅盖骨折(fracture of skull vault)•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可为线形、星形、粉碎和凹陷性骨折。
•表现:局部疼痛、肿胀、血肿或伤口,有时可触及骨折凹陷,重者有脑受压现象。
•主要依靠X线照片来诊断:1、头颅X线摄片。
2、CT扫描。
•处理:•1、线形、星形骨折:不必处理。
•2、粉碎性骨折:无症状不处理,有骨片刺入脑组织时应取出,并缝合脑膜。
•3、凹陷性骨折:深度﹤1cm可不处理,﹥1cm,尤其是有压迫症状的要撬起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