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大事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起飞吧!高铁——中国高铁的故事中国高铁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成就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高铁技术的零起点,迅速崛起为全球高铁建设的领军者。
中国高铁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工程师的智慧和努力,以及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中国高铁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条铁路线——京广线的修建。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不便,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高铁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1997年,京沪线作为中国第一条专用于客运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高铁的诞生。
在中国高铁建设中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是动车组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动车组是指一种集机车和客车于一体的列车,能够以较高的速度进行长距离的旅行。
动车组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中国高铁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2007年,时速达到350公里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和谐号"在京津城际铁路上亮相,成为中国高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技术突破。
中国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核心技术,使中国高铁走出了国际技术垄断的阴影。
中国高铁创新了轨道、通信、信号、调度等方面的技术,使高铁运行更加安全、稳定、高效。
中国高铁的安全性、准点性和舒适性,赢得了国内外乘客的高度赞誉。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高铁网络的不断延伸和完善,大大缩短了中国各地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高铁成为中国各省市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为人们的工作、商务、旅游等活动提供了便利。
中国高铁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高铁设备制造、铁路建设等,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经验的积累,也使得中国高铁走向了世界。
中国高铁产品出口到了多个国家,为世界各地人们的出行带去便利。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兴起的铁路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
19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在自己的国家兴建铁路,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40年,英国人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兴建铁路。
这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的起步。
在英国人的引领下,我国也开始兴建铁路。
上海是我国铁路的起点,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
1876年,沪宁铁路(今京沪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线路。
这段铁路的开通,极大地加速了上海与南京、北京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铁路在上海的兴建,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也开始兴修铁路。
例如,天津于1888年开始兴建天津济南铁路(今津浦铁路),与山东省会济南相连。
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山东省的工商业发展。
不久之后,我国的内地也开始了铁路建设。
1899年,广州开始兴修广佛铁路(今广佛城轨),这是我国第一次自行兴建的铁路线路。
广佛铁路的建成,使广州与佛山之间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也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后,铁路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1912年,厦漳泉(今厦福铁路)铁路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连接了福建省会福州与厦门,使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拓展,交通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铁路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也大幅提升。
1934年,兰新铁路全线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连接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型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的建成,加速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解决内地与西南地区之间的交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政府将铁路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并大规模投资兴建铁路。
我国首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英文: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是从北京出发的,仅次于京港高速铁路长度的,中国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
工程概况2008年4月18日9时05分,温家宝总理在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典礼上宣布,历经十几年讨论、总投资2209.4亿元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并为京沪高速铁路奠基。
铁道部预计在2012年完成,到时候、人们乘坐京沪高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只要5小时。
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与既有京沪铁路的走向大体并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最高车速度可达380公里。
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
计划2011年年底投入运营,争取2011年6月建成通车。
桥梁长度约1140km,占正线长度86.5%;隧道长度约16km,占正线长度1.2%;路基长度162km,占正线长度12.3%;全线铺设无砟正线约1268公里,占线路长度的96.2%。
有砟轨道正线约50公里,占线路长度的3.8%。
全线用地总计5000km2(不包括北京南站、北京动车段、大胜关桥及相关工程)。
京沪高速铁路将全线铺设无缝线路和无砟轨道。
铁路线路、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采取多种减振、降噪、低能耗、少电磁干扰的环保措施。
全线实行防灾安全实时监控,运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由集行车控制、调度指挥、信息管理和设备监测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统一指挥,以确保实现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性、大能力、强兼容、高正点率、高安全性的现代化旅客运输。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实现道口的全立交和线路的全封闭。
中国第一座高铁的开通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巨大进步中国第一座高铁的开通——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巨大进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巨大进步源于中国第一座高铁的开通。
高铁作为一种高速、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背景中国的高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国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速度慢、舒适度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为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引入国外的高铁技术,并自主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铁系统。
二、建设过程中国第一座高铁——京沪高铁的开通,是中国高铁发展的里程碑。
为了建设这条高铁线路,中国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线路规划到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筹划和严格把控。
最终,京沪高铁于20xx年正式通车,实现了上海到北京之间的快速通行。
三、影响中国第一座高铁的开通对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高铁的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从而缩小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
人们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变得更加便捷。
其次,高铁的开通改善了交通运输系统的质量。
高铁列车的舒适度、安全性和服务质量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乘客可以在旅途中享受到更好的出行体验。
而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来说,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整体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高铁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设备和人力资源,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同时,高铁的开通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四、展望中国第一座高铁的开通只是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起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的高铁网将继续扩大,并逐步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城市。
未来,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将更加完善,出行将更加便捷,这无疑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劲动力。
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简称京沪高铁,又名京沪客运专线,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是2016年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
是中国客运较繁忙、增长潜力较大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 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初期运营速度300千米/小时。
京沪高速铁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千米,设24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380千米/小时。
截至2017年9月,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350千米/小时。
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已开通运营10周年,累计发送旅客13.5亿人次。
2020年1月16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中国高铁第一股”成功登陆A股,铁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5月13日,京沪高铁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687位。
设计参数沿线车站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共设24个车站,由北向南分别为: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沧州西站、德州东站、济南西站、泰安站、曲阜东站、滕州东站、枣庄站、徐州东站、宿州东站、蚌埠南站、定远站、滁州站、南京南站、镇江南站、丹阳北站、常州北站、无锡东站、苏州北站、昆山南站和上海虹桥站。
其中,始发站5个,分别为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济南西站、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19个中间站包括14个地级市站和5个县级站。
在这些站点中,北京南站、天津西站和上海虹桥站是在原有车站基础上新增线路,其余车站为京沪高速铁路新建车站。
线路走向京沪高速铁路与既有京沪铁路大体平行,正线全长1318公里,较既有京沪线缩短约145km,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沿既有京沪铁路,经天津新设天津南站并与天津西站间修建联络线连接;向南沿京沪高速公路,在京沪高速公路黄河桥下游3公里处跨黄河,在济南市西侧新设济南西客站;向南沿京福高速公路东侧南行,在徐州市东部新设徐州东站;于蚌埠新淮河铁路桥下游1.2km处跨淮河设蚌埠南站,过滁河,在现有南京长江大桥上游20公里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处越江进入新设的南京南站,终到上海虹桥站。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2010年12月03日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
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
京沪高速公路G2百科名片京沪高速公路(北京—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全线建成高速公路的国道主干线。
京沪高速公路是“八五计划”中“八纵七横”和“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一条,同时也是国家高速规划(7918网)中一条纵向主干线。
展开基本信息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一条,同时也是国家高速规划(7918网)中一条纵向主干线。
起点在中国首都北京,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终点在大陆最大城市上海市,全长1262公里,全封闭,全立交,全线大部份为四车道。
建设背景业绩稳定发展的局面。
天然的垄断性、收益稳定、现金流充沛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共性。
以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板块为主的交通运输企业不仅持续分享着中国GDP增长带来的上升动力,也通过其行业高速发展、不断完善从而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巨大贡献。
进入07年年末,从高速公路及铁路行业同时传出重要建设信息。
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京沪高铁即将开工这两大重要事件成为市场聚焦的交通行业最热门新闻。
中国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12月18日宣布,经过15年的建设,总投资约9000多亿元人民币,总长约3.5万公里的中国公路网的主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并进入实质推进状态。
这两则交通行业重要交通项目建成及开工,成为印证中国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为保障中国高速公路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规划高速公路网及高速铁路的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从而也将为相关高速公路及铁路运输板块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做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2005年1月公布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为标志,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7年以来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速均创下了10年来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中国高速公路仍处于成长期,未来仍还有15年以上的快速成长期。
建设过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京沪高速公路分20个路段分期建设,整个工程建设历时13年。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简史199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 [10],提出分期分段兴建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流的建设理念 [11],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 [12]。
中国专家还提出“高中混跑”“货中有客”观点,建设可供临时快运货物列车行驶的高速铁路,既有线仍保留客运 [11]。
1991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设计“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独立研发中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 [10]。
12月28日,广深铁路启动准高速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 [13]。
同一时期,原中国铁道部组织专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 [14]。
1994年,中国科学界、工程学术界对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兴建高速新线”“改造提速旧线”两种方案产生分歧,致使该项目被搁置 [14]。
12月22日,广深铁路完成准高速化改造,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160千米/小时。
这一时期,中国春运问题日趋突出,加速中国国内发展高速铁路的需求 [13]。
1996年,中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15]。
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行驶速度200千米/小时,成为中国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 [16]。
12月,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出现“传统轮轨技术”“磁悬浮轨道技术”两种互斥争议方案,导致该项目长期搁置,同时也一度左右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 [17]。
1999年4月23日,广深铁路200千米/小时电气化新技术通过原中国铁道部鉴定 [18]。
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19]。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20]。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中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1]。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
以下是主要发展节点:
1.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发高速列车技术。
1996年,中国发展了自己的高铁标准,制定了时速200公里的设计指南。
2. 2004年:中国在京沪高速铁路上进行了高速列车测试,并取得成功。
3. 2007年: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线路。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迅速发展,包括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冀地区的高铁线路。
5. 2010年:中国目标建设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建设这种速度的国家。
6. 2014年:中国高铁网络达到1.1万公里,2015年超过1.3万公里。
7. 2016年:中国推出时速350公里的Fuxing号高铁。
8. 2017年:中国高铁网络达到2.2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两倍。
9. 2018年:中国高铁网络进一步扩展,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一些国际目的地,如中欧班列的开通等。
10. 2021年:中国高铁网络继续扩大,连接更多城市和地区,提供更多代表时速,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近代高铁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资,使得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并引领全球高铁市场。
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京沪高速铁路大事记
京沪高铁全程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初期300公里/小时,行驶时间在5小时以内。
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
1994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和铁道部课题组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的深化研究。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开展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同月,铁道部成立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办公室。
1996年4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
1997年4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补充研究报告”,并据此上报了项目建议书。
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委托中咨公司对“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
铁道部按评估意见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补充稿)。
2000年1月,按国务院要求,铁道部配合中咨公司完成并上报国家计委《关于高速轮轨与高速磁悬浮比较的论证报告》。
2001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发《关于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的通知》,要求沿线地方政府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
2003年7月至10月,完成了设计暂行规定国际咨询。
2003年9月,中咨公司召开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论证会,评估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轮轨方案和磁浮方案的比选,认为高速轮轨技术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完成了设计国际咨询。
2006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26次常务会议批准京沪高速铁路立项。
2006年5月至11月,中咨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工作。
2007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10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
2007年11月16日至12月1日,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组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初步设计优化评审工作。
2007年12月5日,铁道部批复初步设计。
2007年12月10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2007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批复先期用地。
2007年12月27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开工建设。
2008年4月18日,京沪告诉铁路全线开工建设。
2009年9月28日,“咽喉”工程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全线贯通。
2010年7月19日,全线进入铺轨阶段。
2010年11月15日,全线铺轨完成。
预计,2011年6月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