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沈括《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
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以虫治虫文言文古诗文网1. 以虫治虫古文翻译《梦溪笔谈》二则译文《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2. 以虫治虫的文言文阅读题是语文课堂作业本吗?我还没写额。
先给你说大致意思:原文《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着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都成为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结构: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并指出天敌的俗名。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了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匠师)没有办法,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赠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会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以虫治虫(沈括)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之:结构助词,的。
害:危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大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其:它的。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指子方虫。
悉:都,全。
为:成为。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十天。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岁以大穰”即“岁以之大穰”,之,指消灭子方虫。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第二层: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千万蔽地”说明数量多;“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威力大。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过去,先前。
之: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
启示: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沈括)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
级:层。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云:说。
布:铺排。
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于是,就。
以:用。
而:表转折,但是。
初:从前,当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
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
梦溪笔谈
芸香辟蠧(du 蛀虫的意思)
原文
古人藏书辟蠹用芸。
芸,香草也。
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
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
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予判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
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是也。
蕙,今零陵香是也。
茝,今白芷是也。
译文
古人藏#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书用芸香来防蛀虫。
芸香是一种香草,就是如今人说的七里香。
它的叶子类似于豌豆叶,小丛生长。
叶子十分芳香,秋后叶子间微微发白如同用面粉涂抹过一样,用它防蛀虫有特效。
南方人采来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
我判昭文馆时,曾在文彦博家求得了许多株芸香,移植到秘阁后面,现在没有存活的了。
香草这类东西,大体上都有别的名字,如所谓兰荪,荪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茝就是今天的白芷。
《以虫治虫》知识点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方:正为:成为之:的一虫:一种昆虫害:危害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则:就以:用之:代指方虫悉:都为:成为皆:都岁:年成,收成以:因为旬日:十天大穰:大丰收其:这样旧:过去曾:曾经之:语气助词,无义谓:叫之:代指方这种虫的天敌翻译:元丰年中,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虫子产生了,样子像泥土中的狗蝎,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到子方虫,就用钳子跟它搏斗,子方虫全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为“傍不肯”。
一词多义:之:方为秋田之害(的)则以钳搏之(代子方虫)其虫旧曾有之(无实义)土人谓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以:以虫治虫(用)岁以大穰(因此)1:第一层中“方为秋田之害”的“方”说明了什么?一个“方”字,显示了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2:第二层中哪些语句说明子方虫数量众多?哪些语句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千万敝地旬日,子方皆尽3: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据:统治于:在方:才级:层患:嫌,担忧故:所以。
密:私下使:派贻:赠给易:容易耳:语气助词,无实义但:只。
讫(qì):完毕,终了。
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以虫治虫》《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
界:地域,范围。
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
之,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
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古之有虫,种类繁多,各有其性。
然其中有一种,名曰“治虫”,其性尤为奇特。
治虫者,能以虫制虫,以虫治虫,实为自然界一大奇观。
昔者,有一农夫,居于山野之间,其所耕之地,虫害颇多。
农人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一日,农夫见其田间有虫相斗,一为害虫,一为治虫。
害虫蜷缩于地,似将垂死,而治虫则张牙舞爪,意欲吞噬之。
农夫见状,心中一动,遂捉治虫而归。
农夫养治虫于盆中,每日以食饵诱之。
治虫食后,农夫以害虫置于其旁,治虫见之,即刻扑食。
农夫日日观察,见治虫所食之害虫,渐少,而农田之害虫亦随之减少。
农夫大喜,乃知治虫之妙用。
自此,农夫不再忧虑虫害,而治虫亦成为其农田之宝。
农人乃作歌曰:“治虫神通大,农田无忧患。
虫虫相残杀,自食其果报。
”然治虫之性,亦非无过。
一日,治虫于盆中,忽见一虫飞入,乃为同类。
治虫见之,顿起杀心,欲吞噬之。
农夫见状,知其性贪,恐日后生变,遂将其放生。
放生之后,治虫于野外徘徊,忽见一大虫,乃为害虫之尊。
治虫欲试其能力,遂与之斗。
然治虫非其敌手,被大虫所擒。
大虫欲食之,治虫哀求道:“我乃治虫也,能以虫治虫,愿大王放我,我必报恩。
”大虫闻言,心生怜悯,遂放治虫。
治虫感激涕零,发誓必报大虫之恩。
自此,治虫专食害虫,不再残害同类。
世人闻之,皆称治虫为“仁虫”。
有诗赞曰:“治虫仁义在,虫虫不敢侵。
世间多恶虫,赖有仁虫存。
”治虫者,非但能以虫治虫,更能以仁义之心,感化同类。
此乃虫界之奇观,亦为世间之佳话。
夫虫虫相斗,亦如人间百态,治虫之能,实为世间一大奇观也。
夫虫之性,虽微,然亦各有其道。
治虫者,以其独特之性,立于虫界,实为虫中之君子。
世人当以此为鉴,以虫之性,观人之行,可知仁义之重,道德之尊。
故曰:虫治虫,非独虫界之奇观,亦为世间之教育。
治虫者,以其独特之能,启迪世人,使之明白,仁义道德,乃为人之本。
是故,虫治虫,实为世间一大奇观也。
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芸香辟蠧(du蛀虫的意思)原文古人藏书辟蠹用芸。
芸,香草也。
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
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
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予判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
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是也。
蕙,今零陵香是也。
茝,今白芷是也。
译文古人藏书用芸香来防蛀虫。
芸香是一种香草,就是如今人说的七里香。
它的叶子类似于豌豆叶,小丛生长。
叶子十分芳香,秋后叶子间微微发白如同用面粉涂抹过一样,用它防蛀虫有特效。
南方人采来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
我判昭文馆时,曾在文彦博家求得了许多株芸香,移植到秘阁后面,现在没有存活的了。
香草这类东西,大体上都有别的名字,如所谓兰荪,荪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茝就是今天的白芷。
2、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炼钢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
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暗暗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译文世上打铁所称的钢铁,是用熟铁盘绕起来,再把生铁嵌在它的中间,用泥把炉子封起来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
这只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于生铁使它坚硬,烧炼2、3次以后生铁就成了熟铁,得到的仍然是熟铁。
以虫治虫阅读答案文言文《以虫治虫》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2庆州界:庆州地域3生:产生,出现(动词)4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5方:正在6为:成为(有人质疑,但是完全正确的)7之:的8害:危害(作名词用)9一虫:一种昆虫10。
狗蝎(xiē):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11其:它的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13蔽(bì):遮盖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15以:用16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17搏:搏斗18之:代指子方虫19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20为:成为21皆:都22旬日:十天23尽:完24岁:年成,收成【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
喻皓的高明。
沈括《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