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8.76 MB
- 文档页数:8
近代史讲义第四章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一节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的过渡。
这个过程首先是在英国实现的。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之所以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在18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1688年政变以后,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后来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因为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掌握了国家的全部大权,就可利用这个权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经济、技术改革。
2.原始积累的加速进行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前提直接推动工业革命的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即大量资本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和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存在。
在英国的18世纪,这两个条件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进行而实现的。
这一时期的原始积累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1)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进一步发展。
革命后,圈地运动更加合法化,从而加快了圈地运动的步伐。
到了18世纪圈地运动的规模和速度更加扩大,圈地运动因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已不再在个人的暴力之下进行,而是在议会立法的支持下进行。
如18世纪前半期(1760年以前),议会共发布过208项圈地法令,圈占土地达31万英亩。
经过大规模圈地,到19世纪中叶,农民阶级最终在英国消灭。
圈地运动,本质上是一种英国式的土地革命,在客观上引起了三个后果。
第一,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建立,促进了资本家利用新式的工具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因而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圈地运动造成大量自由劳动力,这些人一小部分在农场中充当雇佣农业工,大部分则涌入城市谋生,成为工业劳动的后备军。
第三,伴随工资劳动者的出现,劳动者所需的一切物品都要取之于市场,另一方面,农场主也要在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和业生产资料,从而国内市场日益发展和扩大。
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过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一切特征都具有典型意义。
人们常常根据英国的情况给工业革命下定义,特别是把机器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产生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从整体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也是在英国独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始自18世纪下半叶,结束于19世纪中叶。
当然,许多教科书在这个标题下还叙述了法、德、美、俄等国的“工业革命”,其实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才具有基础的意义,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都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影响在国外的扩散。
换言之,作为现代文明基本原则之一的“工业化”,主要就是由英国的工业革命孕育和产生出来的。
第一节工业革命的准备14—15世纪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会成为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
16—18世纪英国逐渐在西欧国家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
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
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制度。
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需求大爆炸,使整个大不列颠——从商人到手工业者,再到农民——都为对外贸易和商品生产而运转起来:尤其是与外贸有关的工场手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分料到户制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成为工场手工业新的组织形式;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银行、交易所等,近代金融制度等。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贸易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拥有商业资本的商人享有对许多领域进行投资的选择权,商人成为关键人物,相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学说和政策。
重商主义使英国社会生活出现商业化趋势,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沉寂。
第四章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历时一个多世纪,由此掀起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英国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政变,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代表少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资产阶级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使英国最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首先,资产阶级以议会立法进行圈地,使英国圈地运动的步伐大大加速。
在革命前,英国的圈地只是一种零星进行的“个人暴力行为”。
革命后,议会通过颁布圈地法案不仅使圈地合法化,而且导致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
这种“合法的”议会圈地,使国家法律变成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加速了自耕农的消灭。
到18世纪末,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基本不存在了。
英国耕地的大部分已实行集体化经营,出现了更多更大的资本主义农场。
这一结果不但使自由劳动力大量出现,而且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大肆掠夺,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广大的海外市场。
再次,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加速了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通过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加速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发展,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些为大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使手工工场的生产已不能适应,提高劳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始于棉纺织业。
1733年,兰开夏机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的速度大大提高。
第四章现代化浪潮的兴起第一节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历时一个多世纪,由此掀起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英国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政变,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代表少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资产阶级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使英国最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首先,资产阶级以议会立法进行圈地,使英国圈地运动的步伐大大加速。
在革命前,英国的圈地只是一种零星进行的“个人暴力行为”。
革命后,议会通过颁布圈地法案不仅使圈地合法化,而且导致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
这种“合法的”议会圈地,使国家法律变成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加速了自耕农的消灭。
到18世纪末,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基本不存在了。
英国耕地的大部分已实行集体化经营,出现了更多更大的资本主义农场。
这一结果不但使自由劳动力大量出现,而且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大肆掠夺,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广大的海外市场。
再次,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加速了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通过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加速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发展,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些为大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使手工工场的生产已不能适应,提高劳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始于棉纺织业。
1733年,兰开夏机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的速度大大提高。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
开始国:英国。
开始部门:棉纺织部门。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手工工场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3、简要过程:
(1)开始的标志:(考试不作要求)
(2)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最主要标志)。
①时间:1785年。
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②意义: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扩展: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①火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采。
历史备课吧—— ——免费下载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目的: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大事,是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力的第一次大飞跃。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工业革命也成为史学界日益重视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辨证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求:应使学生从三方面认识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特点是什么?(3)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讲解、直观教具图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从16世纪起,随着海上航路的开拓,各地区、各民族互相隔绝、相互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到18世纪后半期,最先是英国,稍后是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由此开始出现于历史上。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争论有许多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它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学术界曾进行长期争论,有所谓“单因论”和“多因论”、“革命论”和“进化论”等争论。
关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史学界观点颇多。
实际上,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是英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结果。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1、英国较早地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保证了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政府积极为资产阶级服务,加速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
这样,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保护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治前提。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发行国债等手段,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的经济前提。
英国原始积累的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和发行国债等途径进行的。
(1)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政权把靠掠夺,充实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和基本方针。
于是从革命时代就开始与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进行激烈的争夺殖民地战争。
长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扩大了国外市场,积累了巨额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奴隶贸易:欧洲的奴隶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中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前后长达400多年,从16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达到全盛时期。
英国是最大的奴隶贸易国,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进行血腥的奴隶贸易的“三角贸易”,使英国殖民主义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对资本积累起了很大作用。
(3)政府大量发行国债:1717年,英国发行公债5千4百万英镑;1782年,增到2亿3千万英镑。
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本,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生。
这样,英国依靠种种掠夺方式,既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又壮大了英国的实力,使其获得了巨额利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速了原始积累过程,而英国资产阶级进一步要求扩大再生产,发展海外贸易,这就促进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3、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原料和国内市场等条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圈地是在议会立法支持下进行的。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作为后盾,利用立法权,无限度地圈占土地。
所以,圈地的规模很大,速度很快。
革命前100多年的圈地总量不超过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7%。
革命后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土地的90%被圈占,可见速度之快,规模之大。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的结果:(1)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变成了无产无业的自由者,大部分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劳动后备军——自由劳动力。
(2)圈地后大量的农业工人和城市工业工人的全部消费要依赖于市场,农场所需的生产资料也要从市场购买,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而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日益增多的人口,这些人口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而且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3)圈地后大规模的为市场化进行的农业生产的产品转变为输入市场,扩大了工业的原料来源。
(4)大规模圈地在英国迅速形成了资本主义大地产制度,对使用比较复杂的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大机器农业创造了条件,也为工业革命发明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
4、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技术前提。
(1)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单一的机械劳动刺激了人们去发明机器,利用机器,减轻劳动强度,这为工业生产使用机器,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培养了大批熟练的技术人材。
(2)17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牛顿的力学三原理,波仪耳的气体定律,布莱克的热学定律,以及斯密敦的风力水力实验等等,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成为可能,使发明机器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综上所述,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立即用国家权力来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外在障碍已经扫除。
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建立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在的现实需要。
在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各项条件均以具备后,在生产技术领域里爆发了工业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2、技术发明的特点:(1)在工业革命中,各项技术发明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织布与纺纱、工作机与动力机的矛盾交织发展而出现的。
它往往是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一项发明推动着一项发明,反映了技术发明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极大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说明各项发明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表明了技术革命时代的特点。
(2)工业革命的技术使用首先出现在轻工业部门,后出现在其他产业部门。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业是因为纺织业产品需求量大,又是新兴的行业,新技术比较易于推行,轻工业较之重工业所需要的资本少,资金周转快,易获厚利,也符合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要求。
新的技术革命首先从这棉纺业中开始,又在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生产领域也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改变,最终建立起重工业部门,整个社会经济便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目前,史学界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认识角度也略有差异,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我们认为,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在工业方面发生变革,而且也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1、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飞跃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绝对统治地位。
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生产史和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
是人类自觉运用自然科学、自然力代替人力的一场技术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英国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为机器大工业占统治的国家。
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量激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
(2)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机器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商品倾销于国内外,到50年代,英国就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号称“世界工场”。
它从世界各地输入工业原料和粮食,它生产的商品充斥世界各地,开辟了比以前更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英国称霸世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工业革命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使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创造了巨大的工业就业机会,造成人口集中,城市兴起。
最终,传统的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社会。
城市文明把乡村文明排挤到次要地位,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当然,工业革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英美等主要工业国都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影响至今,人们还在努力改造大工业所带来的这个后果。
总之,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奠定了近代文明富强的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在国家政权中的统治地位。
(1)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之一。
无产阶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强大起来,使社会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工业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在国家政权中的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影响到资产阶级内部各派别力量的消长,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发起了废除《谷物法》运动和议会改革运动,要求实行自由贸易,扩大选举权,取代商业资产阶级的优势地位。
(3)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基本上消灭了农民阶级的国家,这是历史上的进步。
3、工业革命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极大变化。
工业革命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观念形态、文学作品的变化。
使重商主义让位于自由放任政策;促进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使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派别洛克派分为机械唯物派和唯心主义派两派;使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这些资产阶级的特有意识广为传播,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一批反映资产阶级生活和要求的文艺作品,等等。
4、工业文明的到来,打破封闭、闭塞,全球化开始。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增强了西方的实力,西方列强通过寻求廉价商品最广大的市场和争夺原料产地的活动,既把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卷到工业文明中来,又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国家开始了对东方各国的普遍入侵,整个人类世界发展的历史从此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从而演绎了全球化运动的最初阶段。
总之,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后来又发展到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及世界上其它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国家。
整个世界文明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即到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才最后确立,才使得封建主义的复辟成为完全不可能的,使得人类最终走上摆脱物质贫困的道路。
[作业与思考题]1、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社会条件是什么?2、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和经验是什么?[参考资料]张友伦、李节传:英国工业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砂砂: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研究综述,阴山学刊,1992,3 杨杰: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杭州大学学报,1997,3许洁明:工业文明为什么源于英国,世界历史,1993,2点击观看“电子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