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51.79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文主题
归纳
- 《比较大小》:介绍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了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 《兑换商品》:研究了用较小的货币单位进行兑换,如用角和分来兑换元。
- 《价格一分钱》:了解了一分钱的概念,并研究了不同金额之间的换算。
- 《数数》:通过数出不同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 《零的作用》:认识了零的概念,并研究了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 《重秤称物》:通过称物品的重量来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 《分糖果》:通过将糖果分给不同的学生,研究了相等分配和不等分配的概念。
- 《长短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长短和角度的大小,并通过比较来认识它们的差异。
- 《进退位加减法》:研究了带进退位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 《寻找规律》:通过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中各课文的主题归纳。
数学知识清单,三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清单,三年级下册,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除法: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和商是除法的基本部分。
除法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2. 方位:方位是东、南、西、北等方向。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指南针用来指示方向,其一个指针指向南方,另一个指针指向北方。
3. 生活中的方位知识:例如,北斗星永远在北方;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4. 地图的绘制方向: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5. 数学基本规则:例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些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同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巩固。
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或咨询专业教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
2. 数的读法:掌握从零到一百的数字读法。
3. 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和手指表示数字。
4. 数的顺序关系: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如比较大小、前后关
系等。
二、数的运算
1. 加法:了解加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减法:了解减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3. 数的组合:掌握数字的组合方式,如十位数、个位数的组合。
4. 数量的增减: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如加一、减一等。
三、数的应用
1. 计数: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计数物体的个数。
2. 数的使用:应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换物品等。
3. 数的表示:学会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如几个、多少等。
四、数的认知和计算策略
1. 工作记忆:训练记忆和思维,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2. 综合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解决数学问题。
3. 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数学问题中。
4. 灵活思维:培养灵活的解题思路,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分数
- 识别分数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
- 分数与整数的转换
-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计数与运算
- 计算加减法算式
- 计算乘法算式
- 计算除法算式
- 运用竖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 制作简单的图表(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5. 几何图形
- 识别并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认识图形的性质(例如边长、角度等)
- 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6. 时间与日历
- 计算时间的过去与未来
- 识别并使用日历
7. 金钱与购物
- 识别并计算金额的加减法
- 进行简单的购物运算
这只是一部分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实际课程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课程大纲,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点内容。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一、课本内容概述《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式、加法和减法、加减法的综合运用、乘法、乘法的运算性质、几何图形、容量和体积等知识点。
该教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旨在帮助学生基础牢固,提高数学水平。
二、教材特点1. 多样化的题型:教材中的数学题型多样,既有直观的示意图题,也有计算题、填空题、选择题等不同的题型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2. 理论与实际结合:教材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通过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渐进式的研究难度:教材按照学生知识掌握的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组织内容,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巩固: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建议在研究前先进行一些基础巩固的练,例如口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等,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2. 引导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确保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示意图、实物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4.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5.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数学研究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四、总结《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一本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数学教材,通过多样化的题型、理论与实际结合、渐进式的学习难度等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基础巩固、引导实际应用、确保理解掌握、激发学生兴趣,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知识点综合整理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计算题】1. 口算。
70×80= 90×10= 21×40= 30×23=4×300= 660÷3= 720÷8= 840÷4=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745÷5= 378÷6= 437÷9=验算:验算:验算:903÷3= 650÷5= 305÷5=验算:验算:验算:3. 直接写出得数。
600÷3= 33×20= 52×30= 600÷6=11×40= 280÷4= 0÷900= 810÷9=4. 用竖式计算。
48×52 16.3―9.7 702÷9 65×81 625÷8验算:验算:验算:验算:验算:5. 用脱式计算。
62-8×6 45+54÷6 36+27÷384-36÷4 14+49÷7 31-5×46. 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4.1+3.41-1.41 7.63-(2.1+0.63)5.1+0.9-5.1+0.9 21-(0.05+13.85)+2.237. 口算。
800÷4= 640÷8= 350÷7= 220×3= 620﹣80= 480÷6= 280÷4= 460+40= 240÷6= 450+55= 0÷300= 4×25=8. 脱式计算。
(1)540÷5×9 (2)(432-23)÷5(3)890-540+324 (4)(478+238)÷29. 列竖式计算。
2.填一填。
先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千十、几个百或几个千。
3.连一连。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利用乘法推导出商。
参考答案:1.3303006606005505005505002.100200400200010008003.4.>==<<<1.完成下面各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写在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3.连一连。
任何数除以参考答案:1.竖式略241131152.>><==>3.4.16164313131.完成下面各题。
在做笔算除法时除后要把所得的余数跟除数比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数大或等于除数3.连一连。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比除数小加上余数。
参考答案:1.竖式略43311522.>=<><>3.4.8561872131112.完成下面各题。
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的位数于除数时数少一位。
4.连一连。
先判断出商是几位数参考答案:1.2318141332171832292.竖式略1191141123.>>><<>4.2.完成下面各题。
商中间有求出商的百位以后十位不够商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3.连一连。
商的末尾有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位上的数又比除数小个位上商接落下来。
参考答案:1.15111001670101013401502.竖式略1501013043.4.>=><=>2.连一连。
(下面各题的商接近几十)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或前两位上的数估算的商。
参考答案:1.3050903080809040202.3.(1)②③⑤(2)①④⑦4.两6061三300302两9088两7071两7069……5两7066练习七迷宫大冲关1.帮小蜜蜂找到回家的路。
2.按得数从小到大的算式顺序走,画出路线,小朋友们就可以到达小岛了。
参考答案:1.306÷3→735÷7→848÷8→512÷2→255÷2→906÷32.100÷4→140÷5→360÷9→340÷6→510÷3→875÷52.爬楼梯,采蘑菇。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小学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与复习知识点一:位置与方向1.东西南北、东南西北是相对的方向。
2.在绘制地图时,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来绘制。
3.指南针指示方向,其中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北方。
4.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北斗星的位置、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早晚太阳的位置以及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等来确定方位。
知识点二:一位数除法1.平均分可以使用除法进行计算。
2.注意:在计算时,可以使用口诀估算,例如将71看作72,或将378看作更接近准确数的40.3.被除数末尾的数字并不一定对应商的末尾数字,需要进行笔算除法来确定。
4.除法验算可以使用乘法进行验证,如果有余数,则需要将余数加上除数再进行验证。
5.除数不能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减去自身都得。
知识点三: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2.在进行验算时,需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来进行验证。
3.可以使用口算来计算两位数乘以整十或整百的数的积。
4.在进行估算时,可以将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来进行计算。
1.可以将一个因数看作近似数,也可以将两个因数同时看作近似数。
2.凡是带有“大约”字样的问题,一般需要进行估算。
3.对于涉及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问题,需要进行三个步骤:计算、比较、回答问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4.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使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6.长方形的周长为(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为长×宽。
可以通过周长和宽、面积和宽、周长和长、面积和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
可以通过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7.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可以使用这些进率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三年级下半年数学知识点
以下是三年级下半年的一些数学知识点:
1. 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学习如何进行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2. 分数:介绍分数的概念,学习如何读写常见的分数,并进行简单的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3. 长度单位换算: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厘米与米、千米与米的换算。
4. 时钟和时间:学习如何读取时钟并判断时间,包括整点、半点以及其他分钟的表示方法。
5. 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学习不同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和三维图形(如立方体、球体等)的特征和性质。
6.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包括绘制简单的条形图和折线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7. 金钱概念:学习如何认识和计算人民币的面值,进行简单的货币加减法运算。
8. 运算符号:学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符号及其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这些知识点只是三年级下半年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因不同地区和学校而有所差异。
建议你参考教材或与老师进一步了解具体的课程安排。
1。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必背内容(附检查表)1. 数学基础知识- 加法和减法运算:掌握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心算和列竖式计算。
- 数字的认识和写法:认识0-999之间的数字,能够正确书写数字。
- 数量的比较和排序:通过比较和排序的方式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 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读写常见的分数形式。
- 学会分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如分数的化简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数的比较和分数的分配问题。
3.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和计量- 了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使用适当的单位进行测量。
- 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 运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的测量和比较。
4.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如用表格和图形表示数据。
- 运用统计的方式分析数据,如求出平均数和众数。
-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检查表数学基础知识- [ ] 掌握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 ] 能够进行简单的心算和列竖式计算。
- [ ] 能够正确书写0-999之间的数字。
- [ ] 能够通过比较和排序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 ] 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 ] 能够读写常见的分数形式。
- [ ] 能够进行分数的简便计算方法。
- [ ] 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和计量- [ ] 了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 [ ] 能够使用适当的单位进行测量。
- [ ] 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
- [ ] 能够运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 [ ] 能够用表格和图形表示数据。
- [ ] 能够运用统计的方式分析数据。
- [ ] 能够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年、月、日》复习教案一、复习内容教材P88—P89的整理复习及练习十九二、复习目标1. 结合具体情景,巩固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 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复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掌握24时计时法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难点:横跨两天的时间计算。
四、配套资源《年月日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五、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翻阅教材,回忆梳理同学们,本单元学习结束了,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试着整理出来。
(二)课堂设计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知识点:认识年月日,平年、闰年,24时计时法,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2.分类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1)认识年月日请学生汇报“认识年月日”知识的梳理情况,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下面问题,理清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1年有几个月?1年有几个季度?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全年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到这一单元为止,我们学习了许多时间单位,请你完成下表。
完成书上第88页表格。
典型题目:①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
②一年有()个月,其中有()个月有31天,有()个月有30天。
③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天。
④一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的天数分别是()天。
如果你对时间方面的其他知识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查,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2)平年、闰年请学生汇报交流关于平年、闰年的知识。
谁能说一说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典型题目:①平年的全年有()天,闰年的全年有()天。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背诵内容汇总
本文档汇总了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背诵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复和巩固。
以下是具体内容:
第一章:认识十、百和千
- 背诵十、百和千的名称和概念
- 背诵十、百和千的相关数词
第二章:数的读法
- 背诵数字的读法及其组合方式
- 背诵常用的年份和手机号码
第三章:数的大小比较
- 背诵数的大小比较的基本规则
- 背诵数的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四章:数位与数
- 背诵数位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背诵数位与数的关系
第五章:数与图形
- 背诵数和图形的对应关系
- 背诵不同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第六章:重量和容积
- 背诵常见物品的重量单位和容积单位- 背诵不同物品的重量和容积
第七章:时间的表示
- 背诵时间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 背诵不同时间点的表示方式
第八章:收集数据
- 背诵收集数据的基本步骤
- 背诵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背诵内容汇总。
通过背诵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研究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北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早上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6、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7、了解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
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书:习二第2题。
)8、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书:p5和p9的做一做)(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9、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4、基本规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最大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由标题、表头、行数,列数和数据等内容组成。
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小格。
①小格表示横栏的类别②小格表示竖栏的类别③小格要填写数据并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平均数:(1)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与平均分不是一个概念。
(2)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几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6、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7、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五单元:面积(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二)背熟:(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三)面积单位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②进率10000: 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④ 10 )。
100 )。
(三)、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长 = 周长÷2-宽或者:(周长-长×2)÷2= 宽宽 = 周长÷2-长或者:(周长-宽×2)÷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
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
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六)铺地砖问题:①先算出所铺地面的总面积;②计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③将这两个面积统一成相同的面积单位;④地砖的总块数=所铺地面的总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第六单元年月日(一)年、月、日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3、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一年有12个月(简记:7大4小1特殊)可借助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4、熟记全年天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1)季度:(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有91天),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92天),十、十一、十二月是第四季度(有92天)。
(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闰年。
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如:1978÷4=494……2,1978年是平年。
1988÷4=497,1988年是闰年。
(3)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是平年(1900÷400=4……300),2000年是闰年(2000÷400=5)。
5、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6月12日~~6月30日 30-12+1=9(天)7月有:31(天)8月1日~~8月17日有:17(天)9+31+17=57(天)6、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如:1.小华1994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
2.小华今年12岁,他是(1997年)出生的。
7、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3 )个平年。
(如果说某个人不是每年都能过到生日,8岁过两次生日,12岁过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8、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如: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三往后数一天,即星期四。
9、会计算到今年经过的年份:就用2018-所给的年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今年建国多少周年?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算式:2018-1949=69(年)10、节日整理1月1日元旦节 3月5日学雷锋日3月12日植树节 3月8日妇女节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二) 24计时法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如: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上午9时======= 9时或9:00晚上9时======= 21时或21:00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 - 12 = 下午4时。
(必须加时间词)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