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元代文学史年表
- 格式:docx
- 大小:37.13 KB
- 文档页数:3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元代历史:1279(1271)——1368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述1、叙事文学(俗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戏曲、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2、抒情文学(雅文学)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有新变。
元曲:元杂剧散曲元代戏曲:南戏元杂剧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袂结合,是元杂剧进入繁盛阶段的重要条件。
4、元代社会稳定、思想宽松局面为杂剧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元杂剧的兴盛是杂剧自身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1)原始歌舞与俳优优孟衣冠(2)汉魏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3)隋唐戏弄《拨头》《大面》《踏摇娘》参军戏(参军—苍鹘)(5)诸宫调①代言体叙事方式的出现②北曲联套体的确立。
代言体:即叙述描写是剧中人以第一人称展开,而不是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
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杂剧的分期据钟嗣成《录鬼簿》分两期说与三期说。
两期说: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作为分界线,前期繁荣,后期衰落。
前期以大都(北京)为中心。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元杂剧的流派以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为代表的本色派,以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代表的文采派。
元杂剧衰落原因研究综述(一)社会原因: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北曲方言曲调不适应南方观众要求。
(二)政治原因(1)思想控制严密(2)士子地位的变化,使得作家缺乏前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3)明初杂剧的宫廷化(三)艺术原因(1)艺术内容的蜕化,宣扬封建思想的内容增多(2)审美观念的变迁(文人情趣取代民间本色)(3)艺术形式的僵死➀形式的凝固➁语言的雕琢➂唱腔的僵化➃剧曲的散套化➄“北曲不谐南耳”(4)新兴南戏的竞争。
公元 544 年,蒙古先民失韦遣使与东魏建立联系。
公元 7 世纪,蒙古以"蒙兀室韦"之称载入《旧唐书》。
1162 年,铁木真出生。
1171 年,铁木真父王耶速该巴特尔被塔塔尔人毒害,蒙古部落联盟解体。
1189 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
1201 年,合答斤等 11 部推举札答兰部札木合为"古儿汗",联兵攻打铁木真。
1202 年,答兰捏木儿格思战役,铁木真灭塔塔尔部。
1203 年,铁木真灭克烈部,王汗被乃蛮边将执杀。
1204 年,铁木真灭乃蛮,太阳汗受伤致死。
1205 年,铁木真征西夏。
1206 年,铁木真即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1207 年,术赤征服林中百姓。
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08 年,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
1209 年,畏兀儿国归附。
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纳女请和。
1211-1214 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东、山西 90 余州,围攻中都。
金献岐国公主及金帛、马匹请 和。
蒙古撤兵。
金迁都汴京。
1214 年,蒙古与南宋建立夹击金朝同盟。
1215 年,占领中都,破金城邑多处。
1217 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总理伐金事宜。
图马惕部叛乱,博儿忽阵亡。
1218 年,哲别攻西辽。
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1219 年,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1221 年,花剌子模国亡。
巴剌率军追击札兰丁进入北印度。
1222 年,哲别、速不台征服阿哲儿拜占、谷儿只(格鲁吉亚),越太和岭(高加索),败阿兰、钦察联军。
1223 年,蒙古军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败罗斯、钦察联军。
1225 年,成吉思汗回师土拉河。
1226 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围攻中兴府。
1227 年,成吉思汗病逝。
西夏亡。
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监国。
1229 年,举行大会,推举成吉思汗子窝阔台为汗。
1230 年,窝阔台汗亲伐金,派绰儿马罕征讨西亚。
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元代文学概述(一)元朝及元朝文学的时间界限元代:从通史讲,指忽必烈灭南宋的1279年到元顺帝从大都北逃的1368年。
从断代史讲,包括1206年-1271年的蒙古时期,1279年-1368年的元朝时期和1371年-1570年的“后元”时期。
元朝文学: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年)到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约134年时间。
(二)元朝的社会发展情况1.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政治上: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冤狱遍野,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弄得民不聊生。
3.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人分四等、十类。
4.思想上: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5.文化上,一是广泛吸纳各民族的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二是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低下。
(三)元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催生了庞大而密集的市民群体,为元曲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受众和土壤等物质条件。
2.社会的黑暗,腐败的吏治,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以及信仰的多元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3.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沦为书会才人,成为市民文学的编撰者、整理者和倡导者。
4.信仰的多样化,松动了封建礼教的磐石,使元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
5.文化的大融合,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四)元代文学发展概况1.抒情文学退居次要位置2.叙事文学兴盛,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辉煌代表(五)元曲1.曲的概念:曲是继词之后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歌词。
曲被称为“词余”,词即所谓“诗余”。
2.元曲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3.元曲主要包括两部分:散曲与杂剧。
两者在音乐、文字性质属同源,但在文学性质上却是异体。
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新诗体,多用于抒情,有韵,属于抒情性文学。
杂剧多叙事,属叙事性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问世年份年表先秦时期:《诗经》 - 11世纪BC《春秋》 - 5世纪BC汉朝:《楚辞》 - 3世纪BC《汉书》 - 1世纪BC《史记》 - 1世纪BC魏晋南北朝:《红楼梦》 - 18世纪《水浒传》 - 14世纪《西游记》 - 16世纪《金瓶梅》 - 16世纪唐代:《唐诗三百首》 - 8世纪《长恨歌》 - 8世纪宋代:《宋词三百首》 - 12世纪《宋史》 - 14世纪元代:《元曲三百首》 - 13世纪《元史》 - 14世纪明代:《红楼梦》 - 17世纪《金瓶梅》 - 16世纪《水浒传》 - 14世纪《西游记》 - 16世纪清代:《红楼梦》 - 18世纪《红楼梦续集》 - 18世纪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问世年份的简要年表。
这些名著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古代文学名著的问世年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例如在先秦时期,《诗经》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这些诗歌和记载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儒家的道德观念等。
在汉朝,出现了大量的史书和文学作品。
《楚辞》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思想深受汉朝文人的喜爱。
《汉书》和《史记》则是对汉朝历史的详细记载,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一个高峰。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问世,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的喜爱和传颂。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人和作品。
《唐诗三百首》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集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传世佳作。
而《长恨歌》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其抒发爱情之苦的深情词句而闻名。
宋代文学以词和诗为主,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最著名的词作,其中既有爱情之苦苍凉的抒发,也有对时代变迁的隐忧。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一、几个时间节点1、1206年,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
2、1234年,窝阔台灭金。
3、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4、1279年,元灭南宋。
5、1368年,元朝灭亡。
元朝时间:90年左右,短命的朝代。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1234—1368,约130多年二、元代社会简况1、疆域辽阔。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横跨亚欧,国力强盛;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2、经济繁荣。
忽必烈恢复农业、重视手工业,交通发达(漕运、海运)、商业发展,都市繁荣(大都、杭州、泉州、温州),市民阶层扩大。
3、政治特征。
民族压迫:将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歧视、压迫、不平等;阶级压迫: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地租、高利贷、赋税,吏治腐败、贪赃枉法、社会混乱。
民族情绪、反抗意识强烈。
4、思想文化特征。
提倡各种宗教:佛、道、回、基督;儒学、理学削弱。
儒学失去精神统治地位。
科举长期废止(1315年恢复),知识分子失去仕进机会,沦落社会底层。
促进俗文学发展。
三、元代文学形式1、元曲:杂剧、散曲。
杂剧:北曲流行区域北方大都一带;前期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后期作家郑光祖、乔吉。
元曲四大家:关、马、白、郑。
南戏流行南方,最初流行温州一带,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著名作家:高明(《琵琶记》)散曲: 元代出现的新诗体。
分小令、套数两类。
小令:单支曲;套数: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组曲。
散曲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散曲后期作家:张可久、乔吉、睢景臣。
2、元代诗词文总体走向衰落诗:宗唐,受宋诗影响。
作家前期:刘因、卢挚、赵孟頫;后期:萨都剌、杨维桢、王冕。
词:宗宋词。
宗苏轼、辛弃疾;宗周邦彦、姜夔。
前者:刘因、萨都剌;后者张翥。
散文:以唐宋韩愈、欧阳修为学习对象。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
四、元杂剧的渊源、形式和体制(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形。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
元明清历史分期:元朝:蒙古(1206-1270,太祖至世祖)元(1271-1368,世祖至顺帝/惠宗)北元(1368-1388)从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起,历史上都泛称为元朝。
忽必烈1260年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
元顺帝(惠宗)1368年北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始去元国号。
社会文化:国家统一,社会歧视,社会等级十等、知识分子第九,轻视科举、知识分子走向民间,宗教自由,程朱理学明(1368-1644,太祖至思宗)南明(1645-1663,福王、唐王、桂王、韩王)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红巾军。
1367年前用韩宋龙凤年号。
1367年未立国号,称吴元年。
1368年始称明朝。
1644年崇祯帝自缢后,明朝残余势力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史称南明。
有福王弘光、唐王隆武、鲁王、唐王绍武、桂王永历、韩王定武等。
均为清所灭。
社会文化:政治上极度专治,经济上重农抑商,尊崇理学,后金(清)(1616-1636,1636-1643,太祖至太宗)清(1644-1919,世祖至废帝)满洲国(1932-1945,废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顺治帝福临定都北京。
1911年,宣统帝逊位。
1917年复辟12天。
1924年北京政变后被赶出北京。
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于长春成立满洲国,1934年称帝。
1945年满洲帝国灭亡。
社会文化:专制体制强化,民族关系紧张,经学盛行。
元代文学史元代传统文学元代散曲元杂剧宋元南戏宋元小说元代传统文学——概说、前期诗文作家、中期诗文作家、后期诗文作家一、元代传统文学概说(一)元代文学体裁1.传统文学样式: 诗、词、文通俗文学样式: 散曲、杂剧、说唱、南戏、话本、章回小说(二)传统文学分期:元代诗文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述从蒙古王朝灭金(1234年)——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元代文学辉煌了134年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征服与同化↓汉法与国俗↓政治体制农业、手工业、牧业、货币、运河、海外贸易↓城市商业繁荣↓市民群体(元曲的广大受众和社会土壤)元代文化格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构成的二元性基本格局理学为统治思想海涵众多文化的独特景观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严酷的民族压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触目惊心的黑暗:统治者吏治强梁冤狱苛税高利贷人口买卖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停开科考78年,绝了仕途的知识分子“寒饿狼狈,冠衣褴褛”或隐遁山林,自寻解脱,或沉入社会底层,沦落于瓦舍勾栏,填词制曲,成为“书会才人”玉成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元代文学以曲的成就为最高。
作为植根于元代特定社会土壤的艺术之花,其文化意义在于:第一,作为元曲主体的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主流由雅趋俗的大转折。
元杂剧及话本的辉煌标志着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胡适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
”(《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第二,元曲的通俗表现为浓郁的民族民间色彩。
作者和受众崇尚自然,风格质朴刚健,前期杂剧:宋金时代民间流行的杂剧、院本、诸宫调、说话、货郎儿和俗曲民谚等,语言:方言、口语、俗谚和具有地域、民族色彩的特殊语汇,使其语言风貌前与唐宋、后与明清迥异其趣,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
第三,元曲中的艺术形象,生动体现了进步的传统价值判断。
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大团圆”的结局,表现了苦难中的人民希望驱除黑暗、迎来光明的美好愿望。
“大团圆”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因为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因而得以反复不断地运用,终于形成一种俗套。
第四,元代文学开始显露出某些悖逆传统的新的思想因素。
那些着重“自娱”的散曲,或以玩世不恭的戏谑舒其怫郁或以倔强自傲的姿态张扬自我的个性与情感,它们都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载道”文学观。
(完整版)元代文学史年表
背景介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代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戏曲等多个领域,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本文档旨在整理元代文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元代文学史年表
1206年 - 1227年(成吉思汗在位)
- 元昊创立西夏,成吉思汗开始统一蒙古部落
- 元代文学起源于蒙元边地的曲辞民歌和诗文
1228年 - 1259年(拖雷在位)
- 拖雷统一草原,蒙古帝国开始崛起
- 元代文学开始形成风格独特的后期边塞诗
1260年 -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
- ,建立元统,定都大都(今北京)
- 元代文学在政治、经济中繁荣发展,出现许多重要作品和流派,如杂剧、元曲等
1295年 - 1307年(成宗元贞在位)
- 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元人的杂剧和元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著名作品有《窦娥冤》、《西华山》等
1308年 - 1311年(武宗元统在位)
- 元代文学进入鼎盛期,元曲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 元人的杂剧和元曲艺术达到了顶峰,著名作品有《长生殿》、《琵琶记》等
1312年 - 1320年(仁宗至治在位)
- 文学艺术继续繁荣发展,特别是元曲在艺术形式、创作风格
上不断创新
- 著名作品有《马丹阳》、《转寒夜》等
1321年 - 1368年(英宗至治在位)
- 文学艺术进入衰落期,元曲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 元代文学的创作和观念受到明代文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总结
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
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从元昊的西夏到成吉思汗的统一草原,再到
忽必烈的大都王朝,元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元代文学史年
表记录了元代文学的演变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发
展和变革。
> 注:以上年表仅为粗略整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读者可进一步参考相关资料了解元代文学史的更多内容。